

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原则与策略
作者: 蔡冬雅[摘 要]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将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坚持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课程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通过创设分门别类的游戏区域来促进幼儿的具身探究,使幼儿逐步感知并内化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 儿童视角;地方文化;闽南文化;园本课程
以文化人是教育走向高阶发展的必然追求,尤其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和交融的今天,教育必须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培育具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个体。[1]文化在维系社会和民族的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尤其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捍卫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和生活方式,以及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课程建设一直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重要手段,不同地区的幼儿园也基于各自的资源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园本课程实践,[4]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体系与教育方式。[5]当前各地幼儿园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园本课程实践关照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6]强调通过游戏或者一日生活等方式来建构和实施本土文化课程,但在平衡本土文化的知识逻辑与幼儿的学习规律之间还存在一些不足,尚未很好地将地方文化所蕴含的经验成体系、有步骤地应用于幼儿的自主学习,以至于幼儿的课程实践表浅化,深度学习仍有不足。[7]为更好地发挥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幼儿园在实施地方文化园本课程时应从儿童视角出发,将地方文化蕴含的教育要素与幼儿的学习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一、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儿童视角
随着儿童主体性的不断彰显,儿童视角、儿童立场等逐渐成为教育场域中的高频词语,理解和珍视“儿童的视角”被视为成人社会自觉实践和教育活动的基础。[8]学前教育领域是践行儿童立场最为彻底的学段,这不仅体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上,同时也体现在理念上,儿童被视为“成人之师”和“成人之父”,是儿童创造了成人。[9]儿童主体性的彰显推动了幼儿园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确立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但对儿童学习及其成人理解的偏误也给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带来了浅显化、庸俗化的风险。[10]因此,在应用儿童视角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何为儿童视角。
尽管儿童中心主义思想自卢梭起在人文领域就已经萌芽,但儿童视角概念的产生则是受到了20世纪儿童权利运动以及新童年社会学发展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起,儿童开始被视为有能力的、积极的行动者,是活生生的、独特的个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感受、体验、探索和解释这个世界。新童年社会学理论认为,成人永远不能再一次成为儿童,这意味着他们无法真正参与儿童的生活世界。而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要素,成人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基于自身的立场而对他们施以强制。儿童视角由此产生。索默尔等人系统论述了儿童视角,他们认为,儿童视角是指从业者试图使用“由外而内”的方法进行研究,它引导成人去理解儿童在世界上的感知、经验和行动,是由成年人创造的、尽可能去寻求理解和重建儿童的视角。
从教育的本质及其发生过程来看,儿童视角探讨的其实就是学习过程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主体关系,它应该以儿童的视角为基础,并走向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因为儿童作为人的无限复杂性及其发展的尚未完全展开决定了儿童不可能被教师完全理解,同时教师作为人的有限性也决定了教师无法达到对儿童的完全理解。[11]儿童视角具有两重重要的价值。第一,儿童视角强调了教育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它扭转了传统教育中的成人本位思想,这有助于释放儿童的天性,使其生命得到更自然、更充分的舒展。第二,儿童视角强调了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发生,它区别于发展心理学将儿童行为发展结构化和抽象化的做法,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儿童对自身和学习活动的感知、理解以及对意义世界的建构上,而非考察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或者具体的行为表征。讨论儿童视角不能回避成人的价值立场及其角色特征,不能将儿童学习的发生与成人的引导割裂开来,以避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走向虚无。教育过程中的儿童视角实际上是一种关系视角,它承认并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同时又不回避成人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规制角色,将儿童的学习视为一个基于儿童的、成人与儿童持续互动的过程。
园本课程是指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几乎就是园本课程研究的历程。[12]园本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幼儿园各种条件的变化以及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在幼儿园课程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强调自己是将幼儿的兴趣、幼儿的需要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但其中却充斥着对各种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预设,自以为是地将成人的立场装扮成儿童的需求,这些都影响着儿童经验的自主形成。秉持儿童视角是园本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教师要正视儿童经验发展的个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第一,教师要将幼儿视为有能力的行动者,要通过观察、倾听和对话等方式去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为幼儿的课程实践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第二,教师要以幼儿既有的经验为依据,通过科学的组织将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成幼儿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教师不应先入为主地以学科化的方式将课程内容构建为静态抽象的课程知识,而是要将课程内容生活化、经验化和生动化。第三,教师要强调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具身感知,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去体验、探究和操作,让幼儿自主去建构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原则
地方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及劳动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13]它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经验性。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璀璨的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闽南文化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闽南文化是在融合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闽南文化是一个内容广博的文化体系,在语言、宗教、民俗、建筑、商业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和深刻的内涵,彰显了闽南地区民众进取、务实、开放、兼容等精神特质。[14]不管是丰富的表现形态,还是其深厚的人文精神,闽南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儿童发展价值,可以为儿童在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分。[15]但在实施闽南文化课程时,我们也需要正视文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把握好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的原则。
第一,适宜性原则。闽南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但并非所有形态的闽南文化都可被直接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实践,如闽南民俗文化相对更适用于幼儿园课程实践,宗教文化则不太适宜。闽南文化课程实施的适宜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要适宜。幼儿园要选择闽南文化中具有积极价值和时代性的内容用于课程开发,通过优秀的闽南文化来发展幼儿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积极信念。二是在年龄上要适宜。幼儿园要依据幼儿的经验基础和身心发展水平渐次安排不同抽象程度的闽南文化进入课程,如小班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中班和大班则可以逐步考虑各种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化。三是在方法上要适宜。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课程的实施方式,使他们对闽南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入脑入心。
第二,参与性原则。低幼儿童是通过他们的身体来感知和认识外部世界的,包含各种破坏性行为在内的身体动作都是他们建构对事物认知的基本手段。因此,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必须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课程预设思维,将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视为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依据幼儿的兴趣和实际经验来选择合适的课程主题。例如,春季学期开始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参与过的元宵节灯会来生成关于灯会的主题活动。幼儿对闽南文化课程实施的参与应该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他们应该被允许参与到课程主题选择、课程环节设计、课程材料加工等诸多环节中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儿童充分的空间以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展开充分的操作与探究。
第三,渗透性原则。地方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浸润性,它以各种常见的形态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声地建构着儿童的经验体系和塑造着儿童的认知方式。因此,教师要拓宽课程实施视域,将闽南文化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让儿童目力所及、肢体所触皆为闽南文化要素,使闽南文化成为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使蕴含不同教育要素的闽南文化充分支持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发展。
三、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策略
坚持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让他们通过体验、操作、讨论、合作等方式发展自身的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园可以从环境创设、主题活动设置和游戏区域设置三个方面来推进闽南文化课程的实践。
第一,创设具有鲜明闽南文化特色的课程环境,提升闽南文化对幼儿的吸引力。闽南文化课程环境的创设应该具备互动性和欣赏性。幼儿园可以将闽南文化中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幼儿园环境创设,通过红砖瓦房、小桥流水、出砖入石等建筑风格来构建具象的闽南文化情境,让幼儿在与缝纫机、电风扇、老式电话机等老物件的互动中去感知闽南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还可以依托闽南农耕文化打造小农场,打造水稻种植、土培、水井取水等区域,投放农耕工具,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去认识家乡的天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另外,幼儿园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对闽南美食、闽南古厝、闽南童玩、闽南茶艺、闽南木偶戏等进行包装,让幼儿在富含闽南文化气息的环境中自觉地接受多种文化形态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各类经验。
第二,设置形式多样的闽南文化主题活动以促进幼儿的深度参与。东石镇是闽南地区的一个渔港小镇,除了拥有常见的闽南文化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和产业文化,我们将这些闽南文化经过整理后开发成了独具特色且内容完备的主题活动。在民俗主题课程方面,幼儿园将数宫灯、舞香龙、木雕木偶、南音等幼儿熟悉的闽南文化资源依照感受、探索和传承三个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主题活动。在海洋文化方面,幼儿园将各类海洋资源设置成“亲海、知海、爱海”三个渐进的“渔港”主题课程,让幼儿感受家乡的地域文化特点。在产业文化方面,幼儿园依托东石的制伞产业开发伞艺主题课程,让幼儿在对不同产业的接触过程中领悟闽南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
第三,开展各类区域游戏以增进幼儿对闽南文化的探究兴趣。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的闽南文化活动,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各种体验和探究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创设“宫灯馆”“咱厝戏台”“手信馆”“闽南童玩馆”等专门的民俗文化体验馆,投放多样化、多层次的游戏材料,不断激发幼儿对闽南文化的探究兴趣。闽南文化蕴含积极进取、不断求变的人文精神,在各类区域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应用和发扬这种精神,让幼儿在游戏中内化闽南文化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
参考文献:
[1]李辉.“以文化人”的价值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22-23+39.
[2]王振.习近平“以文化人”思想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32-37.
[3]杨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1-4.
[4]张杰,何世红.指向幼儿文化自信培养的幼儿园民俗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23(07):83-86.
[5]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的行动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1):100-106.
[6]符丽.幼儿园引入民间艺术的价值及其课程实践——以豫南彩绘泥塑“泥叫吹”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22(09):87-90.
[7]李培蓉.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18-19.
[8]黄进,赵奇.“儿童的视角”:历史生成与方法论探寻[J].学前教育研究,2020(08):3-11.
[9]刘晓东.儿童是什么——儿童“所是”之多维描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4):20-34.
[10]刘小红,廖其发.“禁教”:幼儿教育必须走出的误区[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8):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