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 常明[摘 要]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征,幼儿园课程需要走向生活化。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践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更好地体验生活和感知生命的意义,通过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全面发展幼儿的能力。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在目标上应为了幼儿的生活,在内容上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方式上应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评价上也应体现生活化的特征。
[关键词] 日常生活;生活化课程;园本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与幼儿的认知特征密切相关。生活是幼儿认知世界的起点,也是他们的全部世界。将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实际进行充分衔接和融合,将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但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生活化课程的认知与理解不足、生活化课程实践方式单一、课程实践体系缺乏支持等。[1]生活包括各种习惯、制度、信仰、休闲和工作,[2]它既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人的一种生存背景和空间,其实践受制于个体的生理因素和时空环境,是在不断变迁和发展的。[3]生活世界具有自明确然性、主体间性、相对性和主观性,[4][5]它启示幼儿要过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自己的生命意义。生活世界视域下的生活化课程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实现幼儿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遵循幼儿生活的逻辑和规律,引导幼儿在自然状态中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意义和感受生命的价值。[6]幼儿园生活课程具有生态自然性、动态生成性、多元交互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程实践活动去引导幼儿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活世界,通过生活让幼儿更加热爱生活和更好地创造生活。[7][8][9]
一、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目标设置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体系建构的第一要务便是设定课程目标,其设置可以从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展开。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幼儿的生活,它包含幼儿更好地适应生活、体验生活和追寻有意义的生活三个维度,具体包括: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适应能力,培育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幼儿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生活的欲望;创设平等自由的交互氛围,引导幼儿自然自发地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质量的生活,助力幼儿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享受生活的乐趣,使其发展出积极的生命态度;培养幼儿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激发幼儿追求有意义生活的生命意志。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具体目标则应从认知与理解、情感与体验、意愿与行动三个维度展开。[10]在认知与理解维度,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目标包含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自己周遭的环境,了解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内容与价值。例如,幼儿要能够了解自己身体的构成,知道自己生活的时空位置,知道与他人交流时的礼貌用语,理解保护生活环境的意义等。在情感与体验维度,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目标包含引导幼儿积极悦纳和表达自己,能够抒发自我对生命的积极情感;体验与他人积极交往带来的愉悦感,发展开展团队合作的责任感;与周遭的社会环境进行友好且充分的互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人类伟大的力量,激发幼儿对祖国、家乡和社会的热爱之情。例如,幼儿要能够基于生活事件积极评价自己,积极承担团队责任,能够表达对家庭、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意愿与行动维度,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目标包含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进行自我表达、自主判断和自主控制;培养幼儿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引导幼儿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培养幼儿与人为善的交往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做到关爱他人、对他人友善;培养幼儿积极奉献、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做有道德、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新人;培养幼儿热爱生活、悦享生活的态度与能力,引导幼儿充分探索周遭的生活环境。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内容选择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内容选择关注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使幼儿的生理和精神获得充分的发展。那些与幼儿生命成长方向一致的内容,才是最适宜的内容。与幼儿生命成长方向一致,就是与课程目标一致。[11]其选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选择幼儿生活中的真实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要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选择那些幼儿熟悉的生活对象和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通过将日常生活作为课程来反哺幼儿生活质量的提升。基于真实生活的生活化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动植物、幼儿的家庭生活、社会时政、节日活动等,它们应该成为构成全面发展幼儿经验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二,选择幼儿可体验的内容。生活化课程应该是幼儿亲身经历且可具身体验的,也只有那些可具身体验和亲身操作的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引发幼儿的行动和过程性思考。可体验的课程内容一是要在幼儿的经验阈限之内的,必须是幼儿能够理解的;二是要有趣味性,要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三是要有教育性,要引导幼儿能通过自主体验开展深度学习。在选择幼儿可体验的课程内容时,教师须始终坚持从儿童角度出发,选择那些幼儿可参与、愿意参与的对象作为生活化课程的内容。
第三,选择适宜幼儿年龄和学习特征的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要具有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即课程内容要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学习特点以及个体差异,合理把握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确保选择的内容都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文化适宜性即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家庭文化背景,以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式去组织课程内容,让幼儿能够自主去建构课程的意义。
第四,选择具有整合性的内容。生活具有整体性,幼儿可学和应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的生活活动或者生活事件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以增进幼儿对事物的全面和有机理解。教师在选择具有整合性的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强化对各类生活事件的课程开发,引导幼儿从不同的维度去了解其所承载的信息,或者将不同的生活事件整合为一个具有良好内在结构的主题活动。
三、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策略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主要实施路径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教师应通过鲜活的日常生活帮助幼儿获得具体生动、丰富多元的生活体验,让幼儿通过对生活的充分参与去积极思考生活,进而全面发展他们的经验、情感和行为。首先,教师应通过游戏来实施生活化课程。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生活的全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也成了当前我国学界开展幼儿教育的共识,教师须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将其充分运用到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践当中来。[12][13]以游戏的方式来实施生活化课程可以采用假装游戏、结构化游戏、规则游戏等游戏形式,教师应通过适宜的游戏来使生活化课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注重生活化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让幼儿在不断的游戏和体验中拓展经验范畴。其次,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来实施生活化课程。所谓的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结合课程主题和幼儿兴趣,为幼儿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将学习情境与生活情境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幼儿对生活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将抽象的课程知识具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件或者生活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去开展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使他们能自主开展深度学习。最后,教师应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开展生活化课程。在生活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玩具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将生活化课程的内容更鲜活地呈现给幼儿。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实地参观诸如邮局、图书馆、自由市场等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引导他们在实地参观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自我服务等生活和学习的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感知和理解,在拓展幼儿经验范畴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逐步引导幼儿的学习从具象走向抽象、从外在走向自主。
四、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践也需要通过课程评价来判断其实践效果,并将评价结果用于对生活化课程的诊断、改进和调整,其目的是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提升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评价应体现课程的生活化特性,要应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开展,要聚焦评价内容的生活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过程的持续性。[14]
第一,生活化课程评价要聚焦课程内容的生活性。生活化课程是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本内容和主要实施场域的,关注的是幼儿真实自然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因此,对生活化课程的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幼儿生活经验的生长及其生活体验,要考察生活化的课程内容在哪些范畴以及何种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经验、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发展,而其重点又在于考察生活化课程对幼儿在好奇心、探索欲、自主性等方面的促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幼儿对生活的感知、体验和享用置于学习之前,要凸显以生活促学习的课程评价理念。
第二,生活化课程评价的主体应具有多元性。幼儿的生活是全面、整体和丰富的,他们在生活中接触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家长、教师、同伴等都是其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对生活化课程的评价要有多元视角和多主体的参与,这样才能尽可能完整、真实且准确地判断幼儿的发展状况。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体应该包含教师、园长等专业人员,父母、亲人等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员,同伴、邻居等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以及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幼儿自身等。幼儿园应该广泛发动与生活化课程实践相关的人员参与课程评价,对不同主体的课程评价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利用全面的课程评价信息不断完善课程结构,充实课程内容。
第三,生活化课程评价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生活也是千姿百态的,因而对生活化课程的评价在方法上也应该具有适宜性,要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来考察幼儿在课程中的发展状态。具体来说,教师在课程评价中要做到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和微观评价相结合,标准化评价、相对评价和差异化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采用观察法、对话法、问卷法、档案袋法、测验法、检核表法等评价方法。[15]
第四,生活化课程评价要体现过程的持续性。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其日常生活是相互嵌入的,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和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幼儿的生活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会赋予生活化课程新的内涵和要素,生活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课程不断演变和更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强化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持续性,着眼于幼儿以及课程内容在课程实践中的各种变化,从细微处入手,不断增强生活化课程对幼儿发展的支持性。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3]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64.
[5]翟俊卿,朱艳,姜奕文,等.城市学前儿童的自然观:基于现象图析学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2(11):59-74.
[6]杨洁.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
[7]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4):69-72.
[8]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重庆:西南大学,2011:58.
[9]郭景川,闫蕊.陈鹤琴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思想:生成逻辑、内涵及实践品性[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7):19-26.
[10]宋月.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3(0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