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特征与评价
作者: 方莉梅[摘 要] 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体适应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性能力。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儿童性、过程性和个体性,其发展是行为先于目的的。针对幼儿园教师评价理念滞后、评价素养不高等问题,幼儿园应该注重提升教师的理论和评价素养,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增强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 问题解决能力;行为评价;教育评价
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体综合能力的重要表征,是个体适应未来需要的一种高阶能力。[1][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生活以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是个体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础性能力。[3]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对非常规工作要求的增加,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已经成为个体胜任未来工作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目标,同时也进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范畴,走向了社会参与等更广泛的领域,是过去几十年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4]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要求个体有良好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基础,还要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5]它需要个体重新定位问题目标并开展系统性的思维加工活动。[6]学前期是个体发展问题意识、积累认知经验和提升思维品质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儿童性,教师要运用好“评价”这一抓手,通过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评价来增进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认识,让评价成为促进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在研究早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与个体的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但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兴起,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不再集中于心理学层面,而是回到了问题解决本身。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它包含理解、分析、推理、实践、反思和表达等基本成分。[7]儿童的问题解决实质上是他们开展自主探究的过程,儿童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可能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也没有严密的思维过程,而仅仅是出于好奇或者生命的原始冲动。在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是在不断的探究中才逐步发展起完备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观点来看待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过程。
第一,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儿童性。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儿童性是指儿童问题解决能力是发生和发展于儿童不具计划性和预见性的生活和游戏中的,其问题解决活动并不一定包含严密的论证和逻辑推理过程。他们的问题解决过程可能有始无终,或者过程中充斥着无序,但正是一次次的无序建构起了儿童对事物的基本认知。天马行空的想法、同伴之间的合作或者冲突等情境不仅呵护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之性,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始终保持开放和想象,同时还增进了其活动的目的性,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能以知识的方式去告诉他们何为问题并为他们设置固定的目标,而是应通过儿童的具身实践推动他们以渐进的方式将亲身经历内化为经验和思维,教师要推动儿童对问题的“悟”。
第二,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情境性。任何类型的问题解决都强调具体的问题情境,也只有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个体所探究的问题才能得到解释。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情境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儿童的问题解决需要有具体的问题情境,要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或者交往实践;二是儿童的问题解决情境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它不是抽象的。只有儿童具有具体的生活需要并积累起了相应的生活经验之后,关于科学、数学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才有可能发展。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关键不是成人告诉儿童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他们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和操作,让他们在不断的比较和反思中发展出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持续的探究行为。[8]
第三,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学前儿童的学习首先是身体的感知觉活动,认知、思维、记忆、情感和态度等品质是儿童的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而塑造出来的,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工具去探索和开发这个世界,外部事物只有先进入他们的感知觉范畴才能进一步形成并成为他们的意识、思想和信念。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鲜明的过程性,其任何一种探究行为的发生都并非以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为旨趣,问题解决能力只是其行为探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在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人不可跳过儿童身体的具身感知作用而直接培养他们的理解、分析、表达等具象的能力。
第四,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个体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个性特征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具有不同的水平和向度,这种差异性既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前提,也为个体发展的丰富性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禀赋,这种禀赋既包含个体所长,也包含不同的志趣。任何一个社会生活领域都有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发展且不断分化的过程,教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的现实存在。因此,教师必须在关注问题解决能力一般要素的基础上,注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个体性,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发展适合其生活需要和个性特征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科学开展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必要性
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学习对象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当前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更多地停留于价值澄清和实践策略等方面,[9][10]只有少数研究尝试用专门的工具进行评价和诊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认识水平。评价是教师把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和样态的重要手段,系统科学的评价可以增进教师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能够使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得到更有效的支持。
第一,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具有内隐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师需正确对待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个性特征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水平并把握其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是其建构自我认知图式的基本手段,其学习是行动先于目的的,任何一种在成人看起来缺乏意义甚至是破坏性的活动,都可能在不断塑造着儿童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在发展出成熟的认知能力之前,儿童的经验、能力和思维等都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且这一发展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此时,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适宜拿来进行总结性评价,问题解决过程中任何一个偶然的因素都可能开启儿童认知的另一扇大门,甚至这些因素会在儿童的记忆中潜伏很长时间后才发生作用。因此,评价不仅是把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和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还是教师认识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教师需结合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来定义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
第二,教师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评价的重视不够,评价素养的偏低阻碍了教师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支持水平。幼儿园教师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既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能力上的不逮,以致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单调、评价缺乏过程性等现象频发。尽管幼儿园教师会宣称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但这种认识多停留于表层,不能对儿童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深刻的剖析。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不少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评价,甚至除了在感叹儿童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行为之外,很难利用专业的观点进行记录、分析和评价,既说不清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过程,也无法准确把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通过专业的评价来准确把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外在表征和内在规律,以此来强化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支持水平。
第三,针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工具还较为缺乏,影响了教师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的准确把握。科学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是有效开展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来看,针对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工具的开发还比较滞后,什么样的方法适宜拿来开展评价也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一般性的儿童行为评价工具缺乏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专门论述,教师只能从中摘取部分指标用于评价实践。此外,关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工具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数学领域,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工具则是空白。正因为如此,即便幼儿园教师想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评价,也因为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和评价工具而陷入困境,无法使评价成为一项持续支持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常态化工作。
三、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策略
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是教师围绕儿童的问题解决过程而对其问题解决行为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它不仅关注儿童的外在行为表现,还涉及对儿童问题意识、经验水平、思维特征等的系统分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拓展儿童的经验范畴和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来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11]学前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不能只是一系列技术性操作,而是要先把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内在本质,这样方可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第一,树立正确的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理念,把握好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核心特征与基本规律。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体适应现实生活和社会需要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师应在领域教学、一日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引导儿童不断关注身边的事物并进行积极思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一是要关注儿童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如果缺乏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及观察,儿童就不会产生探究的想法和冲动。二是要注重儿童认知经验的拓展,引导儿童对事物的多重认识。三是要关注儿童积极思维品质的发展,在呵护儿童想象力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四是要关注儿童积极主动、专注坚持等学习品质的发展,通过评价来促进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基础性、过程性和个体性,教师的评价要能发现儿童问题解决行为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要能够挖掘出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认知发生过程。
第二,发展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素养,准确把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真实状态。教育评价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幼儿园需注重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将学、研、做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的评价能力。学是指学理论,它包括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一般理论、教育评价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方法等等,让教师全面掌握关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是指围绕主题的园本教研,它主要立足教师在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过程中的困惑,组织教师观摩儿童问题解决现场,分析儿童问题解决案例,围绕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来分析儿童的学习过程。做是指教师要通过撰写案例、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对儿童的行为表现、发展现状、成长需求等进行系统分析。
第三,掌握具体的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法,提升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科学性。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读懂了儿童行为背后蕴藏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才能通过适宜的方法去有效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掌握儿童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法,通过采取可视化评价、案例式评价等方式来全面把握儿童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要采取反思性评价来提升自身的评价意识,对自身评价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刻剖析,以便找到更好的评价切入点和评价方法。教师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评价要关注儿童本身的主体性参与,要注重聆听儿童的想法,将儿童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融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来,促进儿童问题解决经验和能力的内生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友霞.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9.
[2]盛群力.旨在培养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马扎诺认知目标分类学详解[J].开放教育研究,2008(02):10-21.
[3]高虹.以项目化学习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24(05):87-90.
[4]张玲,宋乃庆,蔡金法.问题提出:基本蕴涵与教育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31-39.
[5]樊雅琴,黄若琳,崔迎,等.STEM教育背景下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14-119.
[6]王梅,邹晓燕.不同信息源对4~5岁儿童问题解决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14-19.
[7]伍远岳,谢伟琦.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04):48-51.
[8]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02):73-77.
[9]张亚杰,滑婧旸,岳亚平.基于幼儿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模型与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3(08):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