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浸润式美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陈建超 吴敏

[摘 要] 幼儿园浸润式美育蕴含生态思维,具有渗透性、过程性、全面性等特征,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幼儿实现自由生长和完整发展。幼儿园可通过整合多元美育资源、探索多重美育形式等方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为幼儿营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浸润式美育环境,让其在与自然、社会及文化的互动中感知美、体验美、表达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 幼儿园美育;浸润式美育;生态思维

浸润式美育既来自美育的内在要求,又来自对传统美育的批判。传统美育重知识技能、轻环境渗透,重教师示范、轻学生创造,重经典教材、轻兴趣养成。儿童美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艺术过程之中浸润出来的,是长时间的“育”化,是在长期宽容、开放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过程与活动场景中熏陶出来的。[1]新时代美育具有和谐性、弥散性和濡润性的特点。[2]浸润式美育突显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性,宽容开放、有机联系的过程性,以艺载道、以美化人的全面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并为幼儿园美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

一、润物无声:为幼儿提供可持续滋养其身心的审美感知

好的儿童教育就是要充分激活儿童身体向着周遭世界的感受力。[3]在与周遭世界的互动中,儿童潜移默化实现自我超越的活动亦是浸润式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浸润式教育就是要基于儿童的生命特点,通过增强其生命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浸润式美育让幼儿有机会投入到生活的大世界中去,鼓励幼儿启用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幼儿园提供综合的美育环境、丰富的美育形式与充足的展示空间,使幼儿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一)在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充分创造邂逅美的机会

幼儿园一日生活不仅是幼儿成长的基础框架,更是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日生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丰富性与多元性为美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探索生态式美育在幼儿园中的实践应用,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幼儿园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传统美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的局面,将审美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探索自然、生命、艺术、人文与幼儿园美育课程的无缝对接,力图为幼儿建设美育体验场。[4]幼儿园作为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窗口,其教育环境应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探索与发现可能性的生态场。我们将审美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使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例如,在艺术探索上,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艺术鉴赏和创作活动,通过“大师天天见”“小眼看大师”等环节,发展幼儿的艺术鉴赏力与表达力,形成独特的儿童艺术生态。一日生活中的美育着眼于幼儿活动的流动性与发展的整体性,通过加强美工区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调整课程设置和一日活动安排,促进表现性活动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有效连接,拓展了审美的广度,触发了审美的深度,有效唤醒了幼儿对生活之美的感知和体验。

(二)在教育契机中充分支持幼儿审美体验的丰盈

美好的幼儿园自然环境既能滋养幼儿的身心,又能满足幼儿对动植物的喜好。幼儿园里花草树木的一枝一叶、虫鱼鸟兽的一举一动皆能激发幼儿与其他生命“普遍共生”的生态审美体验。美育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关切,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生态美学在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的前提下思考人类的存在、发展问题,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的存在论关怀,从而使其自身在总体上具有美育意义。[5]幼儿园通过提供和谐的自然环境,鼓励幼儿与园内的动植物亲密接触,使幼儿充分浸润在万物共生的生态环境中,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形成关于生态审美的直接体验与深度思考。

例如,《呀,小鱼》课程即源于幼儿园自然环境中生成的课程故事。池塘里活蹦乱跳的小鱼是幼儿特别喜欢观察的对象,幼儿发现一方小小的池塘中,金鱼红色的鱼尾与绿色的碗莲交相辉映,小鱼在水里灵动的身姿格外引起他们对生物造型美的关注与欣赏。在日常的观赏中,幼儿会生成“小鱼游来游去好快乐”“小鱼的尾巴像扇子一样”等审美表达。随着与小鱼的相处,幼儿将小鱼看作是他们理想的玩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但一条小鱼的死去瞬间引发了幼儿对生命消逝的惋惜,他们面对小鱼的离开感到十分难过。生命的消逝引发了幼儿对生命的探索,他们开始根据环境推测小鱼死亡的原因。有的幼儿仔细观察池塘的环境,发现里面有钉子,就推断小鱼是被划伤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意识到小鱼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感伤离去的同时,亦体察到生命之美诞生于和谐的环境,不和谐的关系则会使美消失的道理。于是,幼儿基于寻回美好生命的意图开始主动搜索资料,寻找如何才能养好一条鱼的秘诀,而已经死去的鱼也被幼儿埋在种植区成为供养植物及蔬菜的养料。当他们了解到生命转变了形式再次与他们共生时,又将对小鱼的情感倾注到种植区的植物上。幼儿对美的认识是纯真且朴素的,生命形式的转变让幼儿的内心激荡,这正是浸润式美育所希望达成的。

二、有机联系:在合作与对话的活动中增强幼儿对美的理解

浸润式美育需要触发儿童与环境间的同频与共振。当代生态平等观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美”的定义,并实现了由“美是人化的自然”向“美是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和谐与美丽”的积极转变。[6]幼儿园美育需充分考虑整合各种资源,以共同体的方式创设美的场域,以体验的方式升华幼儿对美的理解。

(一)基于家园社共同体为幼儿提供“城市美育”的丰富资源

传统的艺术审美常常是一种具有极大共通性的形式性审美,仅仅是一个空间。但自然审美则是一种具有丰富色彩与人气的地方性审美。它鼓励个体获得独特的审美经验,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生态视角下,美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或某一特定领域,而是浸润于整个教育过程乃至生活过程。它追求的是真善美等多元价值的统一。幼儿与在地化的环境、社会以及文化的互动是浸润式美育的重要实施方式,它超越了单一的情感培育范畴,旨在激发幼儿对周遭世界的深情依恋与强烈共情。浸润式美育需要主动打破校园物理空间所设置的藩篱,挖掘城市中丰富多元的美育资源,联结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力量,让美育回归家庭、走进社会和融入城市,让幼儿在有机联系、亲切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增进对家乡和在地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母地,也是幼儿理解周遭世界的起点。家长作为文化的传递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接触和理解多元文化。幼儿园要鼓励家长参与美育建设,通过带领孩子参观艺术场馆等活动,让家庭美育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常态化的美育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家长对儿童美育内涵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联结。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机会。幼儿园可以通过搭建大社会、小家庭、人人友善的美育体验平台,鼓励家长、孩子和教师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这种融入社区的美育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文化体验,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在参与过程中,幼儿能够直接观察、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俗和艺术表达,从而拓宽视野,增进文化理解。

(二)以共同体关系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之美的理解

浸润式美育不仅关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美的理解的深化,更关乎他们作为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地方情感、共同体意识及家国情怀的培养。[7]例如,通过统整美育资源和构建多维度的美育地图,幼儿已经形成了对家乡之美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所在城市的特色“坊巷”建筑与文化,为幼儿创设了师幼互动性强的创意戏剧游戏——“穿越坊巷的‘西游’”,这大大增加了对话的频率与对话的深度。在剧本分工表演的筹备阶段,幼儿们首先面临角色的分配。此时三个男孩面对大家都十分喜爱的孙悟空角色争执不下。其中黄黄认为他做的服装最好看,应该由他来扮演孙悟空。泽洋认为这样不公平。火火则认为他跟猴子一样,应该由他来扮演。最后小导演琪琪提出让他们表演孙悟空,让大家投票选出最好的小朋友来表演。这一对话体现了幼儿间的竞争与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审美。在表演的时候三个男孩都特别卖力,而作为评委的小观众也格外认真。通过完成一部戏剧,幼儿浸润在美的活动中,不断生成对美的判断与理解。在编排角色动作与对话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还深入挖掘角色背后的故事与动机,尝试通过肢体语言、声音模仿等多种方式让角色更加鲜活立体。而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将三坊七巷、现代科技等元素融入剧本,形成了既具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感的表演内容。在兴趣的驱动下,幼儿将生活之美化作艺术之美,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自由生长:在尊重天性与个性的活动中以美化人

浸润式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浸润的过程中,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相互塑造的过程。在幼儿阶段,这种基于有机联系的互动尤为关键。它不仅影响着幼儿认知的发展,还深刻塑造着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因此,在尊重幼儿天性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和充满可能性的游戏环境,是提升其创意实践能力,促进其多元发展和自由生长的可能路径。

(一)通过游戏化美术活动让幼儿享受无边界的创作

只有体现了游戏精神的儿童艺术才是真正让儿童钟爱的艺术活动,也只有渗透审美旨趣的儿童游戏才能使儿童在此过程中实现人格的自由。[8]幼儿园以游戏化美术活动为突破口,构建了以“艺术大师课程资源库”为基础的框架。在研讨活动中,我们让教师围绕精心挑选的20个美术教学活动展开深入研讨,统整适合幼儿欣赏的流派及表现形式,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与多样性。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强调从单一到多元、传统到创新的积极转变,从绘画材料的拓展开始,鼓励幼儿探索生活物、自然物、废旧物等多种材料的应用,丰富创作媒介,打破创作边界。在表现形式上,引入“音—诗—画”融合式艺术表现形式,让幼儿能够在多种艺术元素与审美体验中沉浸式地享受整个创作过程。此外,为了探索跳出技能怪圈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创意表达,鼓励他们以体验创作为主导,幼儿园将原本枯燥的技能练习融于充满乐趣的“有效趣玩”活动中,让幼儿在玩耍与创作中自然而然地积累审美体验与创意表达的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走出技能包袱下的“小我”,成长为充满创造力的“大我”。

(二)通过混龄创造性游戏冲破自由想象的天花板

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而言, 混龄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9]在实践中,我们借助儿童最为喜爱的游戏形式,将其玩耍的兴趣与创造的天性结合起来。例如,在幼儿园“半岛时光”混龄创造性游戏中,我们通过打破班级、年段的界限,创新户外自主游戏模式,与幼儿一起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空间,为不同年龄幼儿合作交往提供机会,帮助幼儿感受不同年龄阶段的审美视角,让幼儿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尽情地扮演,恣意地游戏,自由、自主地表达与创造,成为表现美、创造美的主人。儿童通过游戏与世界相亲并寄寓于世界之中,实现了与世界合为一体的和谐状态,也实现了内在的自由。[10]“半岛时光”游戏由十一个主题场馆组成,每个场馆都是一个小型角色游戏。这种游戏模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体验,还促进了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意潜能。“半岛时光”游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态自我观的理念,它尊重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择角色、自由发挥想象。“半岛时光”游戏促使不同年龄幼儿之间形成了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同时让他们更为关注如何来进行相互合作。儿童在游戏中既提高了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又在各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了批判思维与交往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泊.儿童美育,不是“教”而是“浸润”[J].美术观察,2018(07):27-28.

[2]张卫民,刘传莉,杜鹃.幼儿园美育课程建设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4(02):82-86.

[3]刘铁芳.儿童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实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64-170.

[4]王飞.以美育人:幼儿园美育的综合视域[J].学前教育研究,2022(0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