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多样化实践
作者: 徐德成[摘 要] 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源自清朝《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手技”这一蒙养院课程内容,强调手艺操作的练习,后来演变为国民政府1929年颁布的《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中的“工作”,着重个人创作的表现,至2016年又演变为台湾《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规定的美感教育领域,要求幼儿园以跨领域的艺术统整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幼儿“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的能力。与此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儿童美术教育学会和美术教室纷纷成立,提供了多种富有启发性的美术教育方法,使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美术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实践样貌。虽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受学前教育“统整化”原则的限制未能融入幼儿园课程,但是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幼儿园美术教育和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共同促进幼儿以美感为核心的艺术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美术;美感教育;幼儿美术教育
在我国台湾地区,幼儿教育并非义务教育。近年受到全球化及在地化的影响,世界各国有特色的幼教模式被相继引进台湾。各幼儿园①为了突显自己的特色,从过往的分科教学与单一典范的课程转向不同的课程模式,突出了“多元”“统整”的发展趋势。就其中的幼儿艺术教育来说,台湾地区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在随时代发展变化。20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才艺教学的普及促使幼儿园开始聘用专业的美术教师。1991年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引入,促使台湾幼儿园开始运用艺术形式进行教学,艺术在幼教课程中逐渐受到重视。2012年幼托整合后,台湾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于2016年颁布《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该课程大纲从“幼儿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期待”出发,将以往的健康、游戏、工作、语文、音乐、常识六大领域修改为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美感六大领域,期望幼儿通过幼儿园教育能够形成“觉知辨识”“表达沟通”“关怀合作”“推理赏析”“想象创造”“自主管理”六大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实施,该课程大纲强调以统整不分科的方式进行,同时主张幼儿园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育,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这对改变过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过度依赖美术教师有积极作用,然而又产生了幼儿园教师的美术教育涵养是否足够的问题。本文将从幼儿园美术教育和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两个方面概述我国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幼儿艺术教育的多样性,以及在当代艺术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美感教育是如何实践的。
一、我国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之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早期的幼儿园以私立园居多,在教育模式上拥有较多自主权,所以当时的幼儿园多会依据社会趋势及家长需求实施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课程。随着少子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台湾地区为推广生育计划,成立了众多准公共化幼儿园和非营利幼儿园,改变了过去以私立幼儿园为主的办园格局。2012年幼托整合和2016年《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颁布后,加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的幼儿园课程评鉴制度的压力,台湾地区的幼儿园开始全面依据《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编制和实施课程,其美术教育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若要了解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概况,我们可以从相关教育政策内容的演变以及幼儿美术教育如何因应时代的变化来描述和分析。
(一)台湾地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致使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于1896年公布《六三法》,以此为依据管理台湾。1897年,在日本占据台湾的第三年就出现了幼儿园。除了最初台南的“关帝庙幼儿园”之外,幼儿园可以说是日本治台之初,以日人子弟为对象而构筑的幼儿教育机构。[1]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为提升农村生产力,依托从日本移植过来的地方邻保事业,台湾地区的农村和渔村开始出现今日的托儿所。
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源于1904年清朝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所提“蒙养院”便是现时幼儿园的前身。当时的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具体内容。其中的“手技”就是后来的“工作”的前身,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学习木工、竹工、纸工、泥工、豆工及栽种花卉,使手眼协调并发展其操作能力。[2]我们从其学习内容与发展目标可以看出,当时的幼儿艺术教育只是以制作为手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精细动作与生活能力。国民政府成立后,幼儿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因多次的法令修正而逐渐提升了质量。1929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课程标准》正式将“手技”改为“工作”,包括沙盒装排、恩物装置、图画、剪贴、泥工、缝纫、木工、织工、园艺等具体内容。[3]这虽然比“蒙养院”丰富许多,但是在学习目的上大同小异,仍然强调幼儿对相关技术技能的学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人撤走,国民政府废止了日本统治下的文教制度,移入当时大陆实施的《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幼稚园设置办法》等制度。[4]1949年,台湾地区实施戒严令。虽然其幼儿园课程标准经历了1932年、1953年、1975年的多次修订,但是受戒严令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在内容与目标上没有很大的改变。如1975年的幼儿园课程标准规定“工作”课的范围包括参加实际之工作、模仿成人职业工作、模仿家庭的工作、为美而工作等,具体内容包括沙盒、积木、画画、纸工、泥工、木工、缝纫、园艺、饲养、烹饪、雕刻工、通草工、废物工等。[5]从课程内容来看,涉及各类“工”的“工作”除了培养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之外,还包含对幼儿造形能力的培养。不过,问题是当时的教师没有关于艺术创作的明确观念,不知对幼儿来说艺术创作是模仿还是创意表达。同时,木工、缝纫、园艺、饲养、烹饪等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这使得当时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又成为生活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让幼儿学习和发展未来生活的能力。
1987年台湾地区宣布解严,同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重新修订了幼儿园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工作”(美术)领域应达到以下教育目标:满足幼儿对工作的自然需求;培养幼儿良好工作习惯与态度;促使幼儿认识工作材料与工具的使用方法;扩充幼儿生活经验并培养工作的兴趣;增进幼儿欣赏、审美、发表及创造的能力。[6]同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工作”领域的课程内容为绘画、纸工、雕塑、工艺四个方面。可见,新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已开始脱离过往成人把幼儿当成小大人的观念,而回归到幼儿本身的发展及需求,尤其是其对课程的重新规划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更能聚焦在艺术学习如何达成教育目的上,教育内容也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然而,尽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了这一新的课程标准,当时的幼儿园普遍面临着让幼儿接受小学般正式学习的压力。这使得才艺教学的风潮渐渐盛行起来。[7]其中,校外的儿童美术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对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幼教专家的学成归来,主张儿童本位、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更加盛行,[8]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幼教理念及课程模式也被相继引入台湾,如蒙特梭利教育、高瞻课程、华德福教育、方案教学、瑞吉欧教育模式等。各幼儿园开始相继采用符合本园教育理念的课程模式。[9]特别是瑞吉欧教育模式,对台湾的幼儿美术教育有更大的影响。在台湾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会经常运用艺术形式探讨主题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组织。
2011年之前,台湾的幼教机构可以分为托儿所和幼儿园。托儿所归社会行政机构管辖,属于社会福利工作,以照顾婴幼儿的生活为主;幼儿园归教育行政部门管辖,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基本学习能力。随着2012年《幼儿教育及照顾法》的颁布实施,托儿所与幼儿园实现了整合。2013年,台湾地区师资培育及艺术教育司颁布“美感教育中长程计划”,其中提出“美感教育从幼时起”的行动,认为幼儿教育至中等教育应循序渐进地推进“美感播种”“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等工作计划,透过“课程与教学”“支持资源”“教职知能”三大面向的实施,让儿童健全发展,感受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与无限可能。2016年,台湾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提出幼儿园的课程应包含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美感六大领域,以实现幼儿园在课程内容上的统整。其中,美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让学前儿童喜欢探索事物的美、享受美感经验与艺术创作、展现丰富的想象力、响应对艺术创作的感受与喜好,由此培养学前儿童“探索与觉察”“表现与创作”“回应与赏析”三项能力,能联结正面的情意与产生愉悦的感受,并喜欢进行有关美感的活动,以达成“情意”的学习。为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索与觉察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戏剧等“艺术媒介”,让幼儿通过活动能感受、创作、赏析及回应美的人、事、物。[10]
(二)台湾地区校外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面临两个难题:第一是专业人才不够,美术教师需要接受再教育;第二是工具不够,上课不顺畅,甚至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11]这种环境促使民间有心人士积极推广儿童美术教育,成立了多个美术教育团体,如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儿童美术教育学会、财团法人儿童艺术文教基金会、美术教育学会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委员会。除此之外,为了推进美术教育实践,一些美术教育专业人士也纷纷成立儿童美术画室,招收的学员年龄降至学龄前,其中有名的包括三采艺术教育中心、学前美术工艺教育研究社、新创美美术教室、雄狮画班、苏荷美术教学中心。这些美术教室均属于校外美术学习场所,由于大部分家长认为体制内的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校外的美术教室专业,加上各美术教室各有其教学特色,因此期望孩子多才多艺的家长皆会把孩子送到美术教室学习。这些有名的美术教育团体和美术教室对台湾地区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1. 成为儿童美术教育推手的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
今日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会是省立台北师范艺术科毕业的小学教师(陈宗和、张锦树、郑明进、张祥铭、黄殖庭等人)于1957年成立的儿童美术教育团体。[12]这些小学教师不满当时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为改变当时的儿童美术教育环境,在日本儿童美术教育新知的影响下组建了这一体制外的儿童美术教育改革团体,寻找儿童美术教育的新出路。该团体经常主办儿童写生画展览、儿童美术教学研讨,成为当时台湾地区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先驱。当时学校的美术辅导员都要仰赖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启导,是台湾地区早期民间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著名团体。[13]它出版的《百代美育》月刊对台湾地区儿童美术教育的推动更是功不可没。[14]
2. 以画展推广儿童美术的儿童美术教育学会。
儿童美术教育学会是由台湾地区的儿童美术教育家于1968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文化组织,其最初的委员包括陈汉强、叶楚生、莫大元、张志铭、吕桂生、郑明进、吴王承、李宝凤、何福祥、黄朝湖、刘修吉等人,目的是提高台湾地区的儿童美术教育水平,研究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教材与教法。该学会每年定期主办全国性征画比赛,举办世界儿童画展暨国际巡回展,出版世界儿童画展专辑及儿童美育季刊,召开国际儿童美术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该学会至今已有53年的历史,由于积极举办世界儿童画展,对于了解世界各国儿童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推广国内儿童美术创作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3. 结合研究与实务的财团法人儿童艺术文教基金会。
财团法人儿童艺术文教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由一群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团体,其最初的成员包括王秀雄、方朱宪、何清吟、李英辅、林曼丽、袁汝仪、黄才郎、许信雄、郭祯祥、蒲玉蓓、张进传、郑玉迭、樊湘滨、谢松辉、苏振明、潘元石、蔡叶伟、蒯美瑛、林美江,陈处世、陈武镇等。[15]该基金会的宗旨是改革儿童美术课程与教学;通过调查、评估、研讨、出版等方式,提升儿童艺术教育之学术研究风气与水平;以展览、演讲、教学观摩、刊物发行等方式积极推广儿童艺术教育。该基金会于1993年创办《儿童艺术文教杂志》(季刊),主要讨论幼儿视觉艺术教育的理论及教学实务,其中包含大量的幼儿美术教案实例,为一线幼教教师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99年,经儿童美术教育学会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委员会策划,该基金会主编出版了《幼儿造形感觉游戏》一书,填补了当时缺乏3至6岁幼儿美术教材的空白。该书依据国际主流的美术教育理论及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聚焦绘画、雕塑、版画、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依难易度的不同,编写出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智力、感情、社会性、知觉、美感、创造性发展的教案,是台湾地区较早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编写的幼儿美术教学实务书。
4. 把美术与学前教育统整起来的三采艺术教育中心。
三采艺术教育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大台中地区最具规模的民间艺术展演及推广教育机构。该中心在1987年还成立了三采艺术托儿所,首创艺术教师驻校进行协同教学的模式,是台湾幼教机构最早出现的跨领域艺术统整教学的先例。除学前教育课程外,三采艺术托儿所的儿童每周会学习各种艺术课程,包括美术、陶艺、戏剧、舞蹈、音乐等,学期末则会以主题式的戏剧表演来统整所有艺术学习。此外,该中心还同时设立了三采儿童艺术教育推广组,定期举办儿童美育讲座及亲子活动、儿童艺术教学研讨会及观摩,发行《三采艺术简讯》(季刊),培养儿童美术、陶艺、音乐教师。这些艺术教师被台湾很多知名幼教园所聘用,直到1998年该中心停办。不过其首创的专任(驻校)艺术教师在幼儿园进行艺术统合教学的模式却保留了下来,在今天台湾很多的幼教机构中都能看到这种教学实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