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

作者: 王路曦 周瑞

[摘 要] 幼儿园空间结构是由幼儿园教育主体、区域环境、场所设施等构成要素组成的物理环境和空间关系的总和,具有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园内空间利用效率、推动家园协同育人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从评估空间结构状态到策划和实施空间结构方案再到评价其结果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始终坚持以儿童发展为中心,遵循主体性、交互性、系统性、灵活性等基本原则,关注物质的自然空间、个体的心理空间、人际互动的社会空间等基本维度,以充分发挥幼儿园空间结构的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 空间结构;教育环境;园所文化;儿童发展

国家在大量增加优质幼儿园的同时,要求新建幼儿园的空间设计、园所质量保障幼儿身心和谐发展。[1][2]教育学界围绕幼儿园空间设计和布局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3][4]但是,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在实践中并未引起足够关注,经常被等同于环境创设或硬件配套、设施优化。只有澄清幼儿园空间结构的内涵和价值,基于儿童发展需要明确其设计的基本原则,才有可能确定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的可行策略与步骤,发挥幼儿园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幼儿园空间结构的内涵与价值

“空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其本义是“一段时间或距离”。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不同学科都对“空间”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如物理学将空间定义为表征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心理学关注个体内在的虚拟世界,即“心理空间”的特征和价值。社会学则认为空间是一个关系体系,由行为者、群体或制度所决定。[5]与空间相关的概念是“结构”。从其词源来看,“结构”最初是建筑学领域的专业名词,指建筑物的内部设置和安排。教育学者将“结构”引入教育学领域,并用它强调研究对象内部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空间”和“结构”整合为“空间结构”,并将之理解为由教育主体、区域环境、场所设施等构成要素组成的物理环境和空间关系的总和,具有多元复杂的内部特征,是行动者在互动交往中主动建构的教育场域。幼儿园空间结构的教育意义体现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6]从儿童本位出发,幼儿园的空间结构应具有以下价值,才能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自由空间,而不是束缚或限制他们的“牢笼”。

第一,幼儿园空间结构应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从幼儿园文化构成看,幼儿园空间结构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能够直观、明确地呈现各种教育元素,从而引发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实现幼儿与教育环境的双向互动。幼儿园空间结构从建筑设计到功能划分再到室内布置都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不仅有利于各种不同教学形式的开展,而且满足幼儿喜欢玩耍的天性。[7]

第二,幼儿园空间结构应能提升园内空间利用效率。幼儿园内部空间是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但不少幼儿园面临空间有限的问题。[8]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空间结构应根据功能需要划分出教学区域和游戏区域,同时整合闲置区域,充分发挥幼儿园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可变性和流动性,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各类交往活动的发生提供丰富的可能性。

第三,幼儿园空间结构应能推动家园协同育人建设。当前家园合作的突出问题集中在教育理念的差异上,这不仅阻碍了家园共育,而且影响了家园合作支持幼儿发展的水平。幼儿园应借助空间结构,直观明确地向家长呈现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并且积极地策划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提升家园共育的质量,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虽然当前幼儿园呈现多种外观风格,并且注重功能划分,但从整体来看,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仍然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幼儿园空间结构难以满足幼儿发展的基本诉求;以保证幼儿安全为由,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与方式;不同的功能设计彼此抵触,缺乏整体规划;过于关注幼儿园空间的秩序性,忽视其灵活性,限制了幼儿园教育功能发挥和组织目标实现。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幼儿和教师,幼儿园的空间结构应该优先服务于幼儿和教师的实践需求,既要尊重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要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幼儿自由游戏。如何为每个幼儿提供和谐自由的环境,是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9]

第二,交互性原则。幼儿具有强烈的交流需求,幼儿园的空间结构设计应有助于提高儿童参与交流的意愿。[10]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沟通能力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所以语言运用的情境应是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的着力点。如幼儿园的门厅、走廊及楼梯作为常规设施,主要承担着交通连接的基本功能。但是,如果幼儿园的空间结构设计过于重视功能性,就会容易忽视这些常规设施潜在的交互性。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常常在门厅相遇并打招呼,在这种情况下门厅不再只是一个展示场所,而是交互行为的构成要素。有趣的门厅能够创造愉悦欢快的气氛,使幼儿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好奇心的满足。[11]

第三,系统性原则。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地理区位、教育理念、行动者参与等众多构成要素,需要综合考虑色彩搭配、光线明暗、功能需求、空间形态等多种因素。如果不能系统地思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琐碎零散,甚至破坏其整体平衡。以色彩搭配为例,当前许多幼儿园使用多种明亮色彩作为主体色调,认为色彩对比有利于幼儿的视觉发展。然而,超过4种高明度色彩的空间反而容易导致幼儿视觉上的疲劳,引起幼儿的紧张焦虑情绪。[12]

第四,灵活性原则。幼儿园的空间结构常常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绑定”,幼儿可能在各种不被允许的时间和地点游戏,导致教师和幼儿在空间上出现冲突。幼儿迫于教师权威,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探索自由,这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发展。为了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在强调秩序性的同时应关注其灵活性。如幼儿可以在不影响同伴的前提下,自行选择自己想要的位置,或者通过协商与教师、同伴交换位置。重视空间结构的灵活性,实质反映了幼儿和教师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以及幼儿园和谐包容的成长氛围。

三、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的基本维度

幼儿园的空间结构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对幼儿的身心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幼儿园空间结构应是一个融合思维、语言和行动的教育场域,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幸福。同时,幼儿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他们对幼儿园空间结构的感知和评价。幼儿园应从以下维度设计空间结构,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空间,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

首先,物质的自然空间是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的基本部分,一般包括可见的活动区域、基础设施以及游戏教具等物质材料,同时还需要考虑空间内部的尺度、通风、光线、声音控制以及色彩搭配等。幼儿园的自然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回归幼儿生命主体,让幼儿能够依照其生命内在的秩序展开。为此,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应趋向自然开放,保证户外活动空间宽敞,并且能够与周围自然环境很好地融为一体,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次,幼儿的心理空间作为幼儿园活动中可感知的、情感性的、内隐的心理区域,是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必须考虑的另一基本维度。虽然幼儿仍然是发展中的个体,但是他们也保留了自己的秘密。幼儿玩的很多游戏(捉迷藏、躲猫猫、寻宝藏等)即与他们的秘密体验有关。这些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园提供配套的空间,以保证幼儿的自由探索。此外,幼儿脑海中也有其想象的或者实际存在的、相对隐秘的场所,即幼儿自己构建的“秘密空间”,从而形成自己的“私人空间”。幼儿园在设计空间结构时也需要关注幼儿的这部分心理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对隐蔽的个人空间。

最后,人际互动的社会空间是幼儿园班级中通过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形成的、关系的、权力的社会场域,是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必须考虑的第三个基本维度。幼儿园在设计其空间结构时就应考虑如何为幼儿提供自由轻松的社会空间,鼓励幼儿沟通表达,为师幼、同伴之间各类交往活动的发生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社会性行为,增强幼儿对园所环境的归属感。

四、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的实施过程

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坚持系统观点、长远眼光,综合考虑结构、功能、美观、便捷等多种因素,寻求多元因素的动态平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幼儿园空间设计需要动员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吸引幼儿的参与。从实施过程来看,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一般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幼儿园空间结构状态评估。无论是新办幼儿园的空间设计,还是早期建立的幼儿园的空间调整,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都是基于现有状态的改善和优化。因此,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判断幼儿园空间的初始状态,包括区域划分、光线明暗、色彩搭配等方面。幼儿和教师是幼儿园空间的建构者和使用者,他们最有发言权和投票权。幼儿园应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有效信息,明确幼儿与教师的现实需求,并将信息汇总与全体成员共享。

第二步:幼儿园空间结构方案策划。幼儿园空间环境是为了达成教育目标而设立的活动场所,其规划设计包含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室内空间的地面、立面及顶面三维空间都应被纳入规划的范畴,以尽量发挥不同空间的教育作用。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参与方案策划,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提出修改建议,保证幼儿园空间结构方案符合办园理念及其教育实践。同时,幼儿园可以将幼儿的手工作品融入空间设计,以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归属感。

第三步:幼儿园空间结构方案实施。与方案策划相比,方案实施更具挑战性,因为方案策划是一种理想图景,方案实施则是逐步落实理想图景的过程,需要综合考量一切实践因素。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应充分把握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需要围绕儿童发展,结合幼儿园实践活动(如幼儿园活动仪式、幼儿园环境设计等)进行。微观层面需要引导全体成员参与,不仅要求教师认真落实,而且需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以让幼儿和教师真切地感受到空间结构的具体细节和进度要求,从而保证方案的实施。

第四步:幼儿园空间结构结果评估。这一步骤主要是考察幼儿园空间设计效果是否获得幼儿与教师的认可,所以不仅需要关注幼儿园空间结构的客观效果,而且需要考量幼儿园成员的主观评价。此外,幼儿园在采用管理者自评和教师评价之余,还可以考虑引入家长评价,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有利于丰富家园共育内容,提升家园合作质量。

综上所述,幼儿园空间结构设计在教育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只是初步探索成果,未来还需要关注以下重要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幼儿园空间结构有哪些具体需求?哪些因素制约着不同区域的幼儿园的空间结构设计?幼儿园空间结构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赖研究者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也需要社会各界对幼儿园建设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8-11-15)[2022-12-10].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5/content_5340776.htm.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EB/OL].(2019-09-07)[2022-12-17].http://www.gov.cn/xinwen/2019-09/07/content_5428122.htm.

[3]孙晓轲.幼儿园空间设计与参与理念的演变[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10-12.

[4][8]刘秀凤,刘国艳,李沐洵.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形态及其对幼儿环境需求的满足[J].学前教育研究,2020(08):60-70.

[5]王明露,王世忠.区域空间结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5):20-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