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劳育德:幼儿园德育的新要求与新方法
作者: 伍春虹[摘 要] 促进幼儿生命的整全成长是新时代德育的基本要求,幼儿德育要强化幼儿道德发展的具身性。劳动与幼儿德育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它们共同以幼儿的身体为基本手段,且劳动品质和道德品质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有效开展以劳育德活动的关键在于要优化对德育范畴和劳动功能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上体现新时代德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幼儿德育;劳动;以劳育德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它对于人类个体及社会的存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性化德育时代,秩序被视为德育的首要目的,道德教育是对他者进行规训和惩罚的工具,[1]其影响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内容概念化、活动形式化、过程去情境化等困境。[2]学前期是个体道德意识萌芽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期,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对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低幼儿童有效开展德育,不仅存在方法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认识上的困境,即对学前儿童开展道德教育的限度和边界在哪里。对幼儿道德教育的认识要不就是对道德的放逐,窄化德育的内涵;要不就是对道德的说教,将道德作为一种知识传递。[3][4][5]道德是根植于个体的身体及其行动和经验中的,道德教育与幼儿的身体活动具有同一性。[6][7]只有经由身体去体验和感悟道德,幼儿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道德的认知并实践道德。经由身体去发展道德,劳动是一种适宜且可行的方式。
一、劳动与幼儿德育之间的逻辑关联
劳动树人已成为当前我国学界的一种共识。[8]劳动被认为是发展学生身体与心智的基础,劳动教育蕴含着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9]学前儿童的学习是基于操作和经验的,他们需要在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互中形新的认知图式并建构各种意义模式。以劳动来开展幼儿园德育既是提升德育效果的内在需要,又是全面育人的必然要求,幼儿园需要深刻把握德育的本质以及德育与劳动之间的关联,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观。
第一,身体是幼儿发展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起点和基本方法。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中身体的隐匿使个体在深化道德认知、发展道德品质、开展道德实践时陷入了严重的知行分离困境,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不再基于道德之于人类品性和行为规范的一般意义。道德的本质在于行动,它只有在个体的具体行动中才能自证为对人类社会生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庞蒂认为,以思维为起点的认识方法无法解释认识过程中物质与精神、身体与意识之间的悖论,只有以身体为中介才能调和认识过程中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矛盾,而身体的缺席则是造成道德教育知识化的根源。[10]幼儿的学习发生于其具体的经验,对行为后果的感知为其道德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先行基础,不经由对后果的体验,幼儿无法理解知识化的道德概念。而劳动是幼儿开展生活实践的基本方式,以劳动来开展德育可以强化幼儿的道德体验,引导幼儿深化对道德行为及其意义的认知。因此,从行为的发生基础来看,德育和劳动具有同一性,劳动可为德育提供认识和方法上的启发。
第二,劳动蕴含幼儿德育的基本要素,可以夯实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根基。虽然劳动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方法,但劳动品质和道德品质却具有内在同一性,它们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约束或者规范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系列准则,是欲望和理性的统一,它的形成需要人类个体的持续努力与实践。而劳动所蕴含的态度及其品质要求可以构成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支撑,如积极的劳动意向、吃苦耐劳的品格等,可以深化和拓展幼儿对道德感知和理解,幼儿对劳动艰辛的体验可以帮助其生发出感恩等道德品质。在早期发展阶段,幼儿各项品质的发展尚未分化,经由劳动发展起来的劳动品质可以转化和发展为相应的道德品质。以劳动来开展德育,就是在发展幼儿劳动品质的同时发展他们的道德品质,而且经由这一途径发展起来的道德品质是鲜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劳动与德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使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生命的整全成长。德育具有发展人和规范人的二重性,它要实现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发展。[11]在生命之初发展个体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夯实其生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道德教育是为了个体更好地进行社会性生活,当以劳动的方式来开展德育时,幼儿就可以更好地在具身实践中理解道德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劳动和道德教育不仅关照了幼儿的理想性需求,还关照着其现实性需求,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凸显人类的生命意识。
二、当前幼儿园以劳育德存在的基本问题
以劳育德的有效实施不仅存在认识上的困难,同时也存在方法上的制约。劳动作为道德生成的逻辑起点,是理解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一把钥匙。[12]但这一逻辑并不为所有人认识且自觉践行,幼儿园在开展以劳育德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共性的问题。
第一,忽视劳动和德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德育和劳动的理解偏于狭隘。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各级各类学校都意识到并不断强调劳动之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但教师对劳动和德育之间的关系认识还较为狭隘和浅薄,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劳动技能,忽略了幼儿通过劳动而得到的精神层面的收获,意识不到劳动和幼儿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教师无法意识到道德教育应该指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多重关系的协同发展,是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教师对劳动的德育功能认识存在偏颇,认为劳动的德育价值仅限于个体在道德观念、品德等方面的养成,忽视了劳动之于幼儿价值观全面发展的促进。
第二,对以劳育德的要求认知存在不足,实践过程中存在知行不一。学前儿童的所见、所闻、所触构成了其学习信息的首要来源。因此,我们对幼儿的教育强调要为他们建构良好的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但在开展以劳育德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思想观念层面能够意识到德育以及通过劳动来培育幼儿道德的重要性,但要培育什么样的道德以及如何培养道德,教师是没有系统的认知和知识体系的,很多认识仍停留于自己的感性和经验层面,不会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德育观念和德育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将幼儿视为教育的客体,没有将幼儿道德的发展与自身的行为联系起来,要求幼儿做的是一套,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又是另外一套。这样一来,以劳育德就成了一种外在于幼儿精神成长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被允许可以因循不同的标准的。
第三,开展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把握劳动的本质和特征。在日常实践中,教师能够意识到劳动之于道德发展的意义,但如何有效地通过劳动来开展德育,仍然存在方法上的困境。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专门的劳动课并不是幼儿园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专门的劳动活动也并不是开展德育的唯一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以成人的主导为主,幼儿的自由参与和自主体验仍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很少将劳动与一日生活联系起来,即便设置了一些自我服务或服务集体的劳动,但形式单一且数量不足。幼儿的劳动具有生活性和自我服务性,它们并不产出真正意义上的、可供他人消费和使用的劳动产品。劳动实践是幼儿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是幼儿基于内在发展需要而对自我及外部世界开展的探索。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教师就无法理解劳动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并找到合适的实践路径。
第四,对以劳育德的评价成人化,忽视幼儿道德发展的要求。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对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诊断。相较于那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活动,对以劳育德活动的评价的难度更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仍沿袭知识化教育模式下的评价理念,将对劳动和德育的评价外显化,表现出鲜明的重技能轻感情、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且对劳动和德育的评价出现明显的二分倾向,对劳动的评价和德育的评价各自沿着两条不同的线索进行,对以劳育德评价中的目标、对象等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劳动的德育目标是否实现了、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教师都是不清楚的。与此同时,教师也不注重幼儿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忽视幼儿的自我感受和同伴评价。
三、以劳育德的基本途径
幼儿的劳动是以生活和体验等形式而存在的,它并不是严格的生产劳动。学前儿童的以劳育德,实质上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生活、自我服务和体验活动来引导幼儿发展相应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强化知情意行的统合,它最终也将走向幼儿道德发展的人本化。[13]要切实有效开展以劳育德活动,教师就必须从理念优化、素质提升、课程建构等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树立科学的以劳育德理念,全面发挥劳动的德育功能。正确的德育观和劳育观是新时代开展以劳育德活动的立足点。劳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非仅仅指生产性的劳动。因此,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旨趣应该超越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拓展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上来。以劳育德就是要通过劳动的全面育人功能来匡正以往说教德育的身心分离的弊端,让幼儿的道德发展与其生活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广泛的劳动实践来引发道德体验,在体验中萌发道德意识和塑造道德品质。
第二,提升教师的以劳育德的素养,形成以劳育德的家园合力。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当前对以劳育德的认识还多停留在理念层面,教师对以劳育德的具体目标、要求、内容和方法等的认识都不足。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园要建立健全道德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园所管理者、教师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探索研训一体化的园本教研模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以劳育德能力。幼儿园在优化教师教育素养的同时,也要强化对家庭和社区力量的运用,要将以劳育德活动开展在家庭、社区等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场域当中。
第三,明确以劳育德的目标和内容,不断增强以劳育德活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劳育德意味着要将劳动的品性和精神融入道德教育,即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转化为平等待人、乐于创造、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道德品质。[14]在目标上,以劳育德一是要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二是要引导幼儿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的道德品质等。在内容上,幼儿园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幼儿的个人生活起居、班级集体劳动等各项具有劳动性质的活动设置为活动内容,让幼儿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发展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第四,以生活化为基本支撑实施以劳育德活动,不断拓展以劳育德的方法和路径。道德是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长的,生活就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和场所。[15]通过劳动在日常生活实施德育,将道德规则、情感和行为内化为幼儿的品德,是德育理念和实施方式的变革。幼儿的学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通过在生活中直接感知或观察模仿来获得情感体验,并习得亲社会的良好品质。在学前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而是让幼儿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出创造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的愿望。因此,教师应该珍视一日生活的德育价值,引导幼儿在不同的日常生活情境和生活事件中去感知、操作、体验和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强.道德教育与身体关系省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73-78.
[2]沈光银,尹弘飚.从“离身”到“具身”:道德教育的应然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2(04):25-38.
[3]周娜.呼唤关照儿童身体的德育[J].中小学德育,2015(06):5-8.
[4]彭凤.“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幼儿园德育[J].学前教育研究,2020(07):89-92.
[5]杨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幼儿园德育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2(23):57-59.
[6]闫旭蕾.从身体之维看德育[J].人民教育,2017(21):43-48.
[7]张洁,秦旭芳.德育工作中幼儿身体作用的式微与提振——基于具身认知理论[J].中国教师,2022(12):91-94.
[8]苗小燕,张冲.“劳动树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基于知识图谱的具身德育核心观点可视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03):72-77.
[9]瞿葆奎.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