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 杨柳

[摘 要] 幼儿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自身生命的整全成长,“成长教育”园本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之一。“成长教育”园本课程以强健幼儿的身体、发展幼儿的能力、塑造幼儿的心灵为目标,旨在通过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和回归生活等基本手段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体验和探究环境。为确保“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科学建构和有效实施,幼儿园当建构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 成长教育;园本课程;课程管理

对幼儿来说,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自身生命成长。但幼儿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既包含智力和身体,也包含心理、情感、个性和心灵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幼儿发展的全部。[1][2][3]尽管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的支持,但其根本还在于幼儿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内而外的成长,即幼儿是自我成长的关键。[4]蒙台梭利就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即从出生到六岁这一阶段。因为此时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不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5]作为当下生活意义的体验者和建构者,幼儿只有通过自身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才能将其转化为生命的内在成长。因此,对幼儿的教育,不仅要在目标上指向幼儿生命的整全成长,同时还要在方法上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要将幼儿的学习从抽象的知识体系转向自身的主体性参与。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是一种指向幼儿生命自主全面成长的课程组织形式,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支持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对生命以及成长的理解。涵养幼儿的生命发展动力,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夯实幼儿的生命根基,是新时代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使命,而“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则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内涵与目标

园本课程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构应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指向发展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提升幼儿适应未来生活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6]儿童的成长是儿童主体与外部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儿童的成长也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表现形态,这是儿童之所以成为儿童的必然体现,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尊重这一客观发展规律。[7]现代儿童成长具有三个方面的诉求,即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且其身体、社会和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同一性,彼此之间不可割裂。[8]因此,“成长教育”园本课程以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为根本遵循,将幼儿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发展本能的个体,重视幼儿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9]学前期的儿童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个体,“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尊重并因循幼儿的这一发展特点,给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情境、不同发展需求的幼儿以不同的教育支持。因此,“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即自然、自在和自立。“自然”是指“成长教育”园本课程要为幼儿提供绿色、天然且具有丰富性的生态空间。因为幼儿的生命天然地具有自然性,大自然是幼儿生命成长最好的课堂,幼儿园应该使园内的绿植、沙土和水源等都成为幼儿嬉戏的乐园。“自在”是指幼儿是一个自我存在的个体,他们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权。“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应该承认和尊重幼儿的自在性,教师只能是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伙伴。“自立”是指“成长教育”园本课程要使幼儿成为自我生命成长的主人,要赋予幼儿表达自我意志和想法、掌控自主学习活动过程的权利。

“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和实施始终将幼儿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既强调幼儿的身体,又关注幼儿的心灵,其目标主要指向强健幼儿体魄、发展幼儿能力和塑造幼儿心灵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既单独发展,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一,“成长教育”园本课程旨在强健幼儿的体魄,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惯。身体是幼儿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支撑幼儿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幼儿生命整全成长的第一要义,因此,“成长教育”园本课程需要将强健幼儿的体魄作为第一目标,为其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成长教育”园本课程指向发展幼儿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它们是幼儿适应时代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能力。第三,“成长教育”园本课程旨在塑造幼儿的心灵,发展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和个性品质,帮助幼儿成长为人格健全、精神丰润的个体。“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始终是从幼儿生命的整体和完整性发展出发,注重那些能够支撑和促进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和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建构和实施“成长教育”园本课程时就必须首先将幼儿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将各种知识化、技能化的学习目标强加给幼儿。

二、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内容建构

“成长教育”园本课程是基于幼儿生命的和幼儿生活的,它应该以自然和社会为基本情境,以幼儿生活为基本依托,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来组织开展各类课程活动。“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内容的建构应遵循生活化、发展性和生成性的原则,将有关自然、生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有机的方式融合到“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内容体系中来。具体来说,“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内容体系可以通过“1+3”式的立体复合课程来予以呈现,让幼儿通过充分地接触自然和社会去更好地认识自我及生命的多重向度。

主题课程是“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骨干,它是围绕幼儿的成长需要和探究兴趣而建构起来的各类主题活动的集合。主题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为幼儿身边的自然、社会和生活,是幼儿能够深度探究、深度体验的资源,如自然环境类中小班的“天冷啦!”、中班的“秋天里的泥学院”,社会文化类中大班的“你好!高新区”、中班的“海的味道”,生活劳动类中小班的“小巧手,真能干”、大班的“‘布’一样的花花衣”,等等。“成长教育”园本主题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可以根据主题本身的内容容量以及幼儿的活动兴趣设置不同的活动时长,以便幼儿能够在课程活动中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展。主题活动的创设可以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课程研发团队对课程主题的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厘清课程主题对幼儿的发展意义以及课程主题是否有充足的社区资源支持。第二步,课程研发团队对课程主题进行深度分析,初步确定主题课程的核心活动和重点活动。第三步,依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定主题课程的总目标以及各类子目标。第四步,围绕核心活动、重点活动以及各层级的课程目标确定主题课程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个班级的课程建构中,教师应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并结合幼儿兴趣生成适宜的班本主题课程。

户外融合、文化传承和生活养成课程是“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重要补充。户外融合课程是指幼儿园要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和园所实际,在户外活动组织中打破空间和观念的制约,促进不同课程元素的汇聚,使幼儿积极投身于有挑战的户外活动,实现身体以及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幼儿园应与家长和幼儿一起,将幼儿园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融合进课程内容中来,不断充实户外融合课程的内容。[10]文化传承课程可以以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为主要载体,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生命成长的滋养。其内容可以是传统文化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特点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经典诗文等。生活养成课程则可以纳入情绪管理、自我服务与为他人服务、安全教育等三个部分,目的是解决幼儿生活中的各种自我满足、自我防护和社会交往等问题。

三、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需以自然和社会为基本场域,并通过自然和社会中的养分来滋养幼儿的生活。幼儿只有在充分的自然探索、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因此,“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也应该从三个维度出发,提升课程实施的真实性、挑战性和丰富性,以及幼儿参与的主体性。

第一,关注自然,以自然之天然性擦亮幼儿生命的本色。成长首先当指生命的自然发展,没有生命的自然根基,个体就无法存在并获得持续发展的条件。以自然来实施“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强调的是生命的自然本性,幼儿园此时应该为幼儿营造自然生态的学习环境,支持幼儿零距离地去接触自然,并因循自身的天性去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为幼儿提供和开发各种自然材料,以满足幼儿自然探索、自主探究的需要;结合季节变换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的变化,支持幼儿亲身参与各种劳动。

第二,关注社会,以社会的文化性涵养幼儿生命的成色。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幼儿只有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出丰富的思想,习得各种社会规则,培养各种社会技能,才能更好地表达和实现人之为人的现实价值。[11]以社会来实施“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强调的是生命的文化属性,幼儿园当充分挖掘幼儿园周边的各种社会资源,尽可能将幼儿的学习场域从有限的幼儿园内转移至真实的社区情境当中,以开拓幼儿的思维和视野,增长幼儿的社会经验。此外,幼儿园还应密切关注社会时事,将幼儿感兴趣的部分引入“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强化幼儿的社会意识。

第三,回归幼儿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浸润性来培养幼儿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能力。一日生活是幼儿开展学习的基本场域和基本手段,“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当始终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聚焦幼儿生活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发展,使其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和成人有目的性的引导中发展出良好的应对生活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养成幼儿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完整的人格。[12]

四、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支持策略

“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有效建构和实施离不开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课程管理。为不断优化和完善幼儿园“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内容体系,提升课程的教育价值,幼儿园要从课程管理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予以最大的支持。

第一,加强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园本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践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驾护航。[13]要科学建构和实施“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幼儿园就要从制度上确立该园本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从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确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等方面确保“成长教育”园本课程能够顺利实施。例如,幼儿园可以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汇编成册,以便教师能够随时查阅幼儿学习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性文件;还可以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研讨来探究“成长教育”园本课程建构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园本课程的实施质量。良好的教师专业能力是课程研发和实践的基础。[14]为提升“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幼儿园可以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引导教师深入观察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表现,深度分析幼儿的学习需要,讨论并解剖课程意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不断提升教师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优化教师的课程理念。

第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诊断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过程。课程实践与课程评价密不可分,“成长教育”园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要从多元课程评价主体、多样化课程评价方式、把握课程评价的递进性等方面予以系统考虑,不断提升课程评价的适切性和适宜性,使课程评价真正服务于课程的改进和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5]

参考文献:

[1]黄伟.生活实践场中儿童社会性学习与发展[J].福建教育,2022(16):36-37.

[2]刘传莉.幼儿价值观教育融入美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 (03):79-84.

[3]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J].幼儿教育,2006(03):4-5.

[4]王静.在静水深流的百花园中诗意生长[J].教育家,2016(48):92-95.

[5]司尚梅.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我成长”[J].宁夏教育,2002(07-08):42.

[6][14]刘莉.基于儿童发展证据建设幼儿园探究性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23(02):83-86.

[7]田春.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33-39.

[8]俞文,涂艳国,李露,等.儿童健全成长取向下幼小衔接教育观差异分析——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9(04):16-31.

[9]董顺华,董雪菲.儿童视角下幼儿园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3(0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