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
作者: 沈艳凤[摘 要] 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将民间游戏开发为幼儿园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当注重民间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以主题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民间游戏内容,并推动民间游戏实践过程中幼儿深度探究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民间游戏;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教育是具有时空限制的文化活动,只要开展教育,就不可能回避国情和文化差异以及情境中人、事、物的实际情况与需要。[1]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基础中的基础,其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负有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责任。民间游戏是各种流传于民众生活当中的嬉戏和娱乐活动的总称,它们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意涵,是人们进行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3]民间游戏因多样且形象的表现形式、愉悦的活动过程、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具有重要的儿童发展价值,幼儿园应当将民间游戏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民间游戏来充分发展幼儿的身体,丰富幼儿的情感,培育幼儿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念。[4]
一、民间游戏的课程价值
将民间游戏开发为幼儿园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的活动探究提供适宜且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幼儿的持续实践中得到创新。民间游戏在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其蕴含的游戏精神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张力的重要抓手。[5]
(一)民间游戏的文化属性赋予了幼儿园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向幼儿传递连续的经验。[6]只有连续的经验才具有教育性,而这种连续性经验的重要支撑之一就是文化。[7]民间游戏是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民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凝聚了历史长河和社会实践中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具有浓厚的人文特征。[8]这也就意味着,民间游戏所涵盖的经验不仅具有连续性,而且还具有广博性,可以联结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民间游戏通过赋予幼儿园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提升课程本身的教育性,使幼儿在接触、了解、实践、传承和改造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文化的熏陶,引领幼儿在不断夯实自身文化根基的基础上产生无限的发展可能。[9]基于民间游戏开发幼儿园课程就是要依托民间游戏的文化内核,不断拓展其外延,赋予民间游戏现代教育意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基于地方文化而创设的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培育幼儿的民族文化自信。[10]例如,在“话端午赛龙舟”的民间游戏主题活动中,关于“五黄五毒”等的内容设计,就可以很好地让幼儿理解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文化要义。
(二)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幼儿浓厚的课程兴趣
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想真正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去分析并准确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寻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生活的结合点,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源于生活、基于幼儿。[11]不同于散点式的资源开发与运用,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课程可以实现从单一到整合的跨越,即幼儿园可以以不同题材和表现形式的民间游戏为切入点,以民间游戏的趣味性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追随幼儿的学习兴趣来生成适宜的园本课程。在民间游戏园本课程实践中,幼儿是自由和自主的,他们能够依据游戏的进程以及自身活动需求的变化不断生成新的课程活动。幼儿园在开发民间游戏园本课程时一般能够抓住民间游戏的游戏特征,将各种民间游戏开发聚合为游戏类属,使幼儿的活动兴趣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在一些建构了民间游戏馆或者民间游戏课程的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大带小的混龄游戏等方式将幼儿引入一个个新奇的世界。在这里,幼儿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玩,丰富且具有进阶性的民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域,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持续的满足和激发。
(三)民间游戏的实践性可以助推课程资源客体化向幼儿主体经验的现实转化
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同,在民间游戏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究者,他们在主动的活动中获得经验的扩展和生命的成长。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就不再仅仅停留于静态的感知,而是通过自身的感官将客观抽象的学习对象转化为其能够具身理解的经验,亦即民间游戏的实践性助推了课程资源客体化向幼儿主体经验的现实转化。[12]例如,在大班“打陀螺”主题活动中,幼儿在玩过各类陀螺后,就会提出“怎样制作一个转得又快又稳的陀螺”“为什么陀螺会停下来”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幼儿基于实践过程中观察到的旋转现象提出来的,如不停转动的电风扇、转动的洗衣机滚筒等。在打陀螺游戏中,幼儿不想让陀螺停下来,但陀螺却停下来了,这与电风扇或其他人能控制的旋转现象不同。这种游戏的具身体验过程不仅带动了幼儿的肢体,同时也激荡着他们的思维,当幼儿在不断的观察和比较中去思考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差异时,课程资源就从静态的物理对象转化为其内在可感知、可解释的主体经验。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路径
幼儿园引进民间游戏,不仅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文化自觉和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够展示出新一代幼儿园教师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感。[13]尽管游戏是自由的,但自由的缰绳却牢牢控制在成人手里。[14]因此,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民间游戏课程的组织方式和实践过程。
(一)将民间游戏在课程中的呈现形式从零星补充转向对一日生活的全面渗透
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并不是一种常态,它们零散地出现在课程内容以及某些课程活动当中,这就限制了民间游戏教育价值的发挥。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的生活也充满着游戏,因此,要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课程价值,教师就应该将民间游戏全面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让幼儿在全面接触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吸收民间游戏的养分。幼儿园教师应通过收集、整理和改编民间游戏使其更加适合学前阶段的幼儿。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引入到晨间锻炼等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不断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缓解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消极等待,借助民间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益智类、语言类等民间游戏引入到班级区域中,借助民间游戏来丰富班级区域活动内容,通过扩展民间游戏的内容范畴来提升幼儿的游戏质量,如在益智区投放花绳、七巧板等民间游戏玩具,在科学区投放陀螺、皮筋等材料。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庭内开展各类以民间游戏为对象的亲子游戏,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提升家庭氛围的融洽度。
(二)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游戏进行整合
在领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幼儿园教师在开发民间游戏课程时,首先想到的是将不同的民间游戏归入相应的活动领域,所谓民间游戏课程也是不同领域课程的组合,忽视了民间游戏教育价值的整体性。一般而言,民间游戏具有多重教育价值,而这些价值是相互关联的。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发民间游戏园本课程不仅是民间游戏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幼儿园应当以主题的方式有机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例如,在以“炒毛豆”为主题的民间游戏过程中,教师开展了“数豆豆”“种豆豆”“豆豆画”“炒豆豆”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涉及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涵盖的经验也具有一定的关联,但却缺乏连续性,活动看似很丰富,但实际上却存在“拼盘”的嫌疑。针对这一现象,幼儿园应该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研究团队,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去探寻民间游戏所涵盖的经验之间的内在关联,关注幼儿经验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例如,教师可以基于不同类型的民间游戏设置“民间游戏节”主题活动,将如何开展游戏节的主导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班级为小单位、以年级为大单位、以全园为整体开展相互联通的民间游戏活动,将民间游戏活动的规划、准备、组织、开展和总结的全过程进行整合,以更广泛的视角将民间游戏所涉及的内容融入幼儿相应的发展领域。
(三)从幼儿的行为探究推进民间游戏课程的深度开发
在以往的民间游戏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多从民间游戏的游戏属性考虑如何创新民间游戏的玩法,较少关注游戏背后幼儿的经验发展过程。事实上,民间游戏过程中的玩只是幼儿社会实践行为的一种,玩在本质上也是幼儿为认识世界和自我而开展的行为探究。要推进民间游戏课程的深度开发,教师就必须深化认识,关注点要从民间游戏的游戏性特征转向幼儿的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与过程,推动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15]例如,对于幼儿已经玩出不同花样的“跳房子”游戏,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来搭建房子,关注幼儿在拓展性游戏过程中多重经验的发展。为了让幼儿产生更多有意义的探究行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课程环境,这种课程环境除了要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之外,还要包含各种能够引发探究行为的任务以及教师适宜的行为支持。在民间游戏课程的深度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时刻铭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而且民间游戏过程中的玩应该是一种自主的有意义学习,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支架来促进幼儿深度探究行为的发生。
三、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呈现方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是为了将其转化为幼儿的经验。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一民间游戏能够与多种教育活动进行整合。民间游戏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实质是将静态的民间游戏资源经由各类游戏活动转化为幼儿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游戏课程资源不一定具有清晰的课程结构,幼儿经验的发展也并非直线式的。因此,教师要依据幼儿经验的发展特点合理组织和呈现民间游戏课程资源,要注重民间游戏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幼儿的可参与性。幼儿园在收集、整理和开发民间游戏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数量和类型上尽可能汇编更多的民间游戏,每一种民间游戏要尽可能有多种游戏方法。例如,在“挑小棍”的民间游戏中,教师可以选用塑料小棒、竹小棒、冰棒棍、棉签、牙签、火柴棍等材料来设计不同的玩法,并且可以根据游戏主题衍生出新的游戏。改编是民间游戏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拓展民间游戏的内涵,给民间游戏带来内容上的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幼儿园要以主题活动的方式组织民间游戏课程,尽可能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例如,大班可以设置“翻洋片”“打陀螺”、中班可以设置“赛龙舟”、小班可以设置“逗蚂蚁”等主题游戏活动,或者中班设置数学活动“七巧板”、小班设置语言活动“摇啊摇”等。此外,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不能仅局限于幼儿园内,其实践还应拓展到家庭和社区当中,要通过各种亲子民间游戏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民间游戏课程的表现形态。
参考文献:
[1]侯莉敏,罗兰兰.从“立场彰显”到“科学发展”迈进: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十年变迁[J].学前教育研究,2022(01):1-9.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00.
[3]樊金霞.让民间游戏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J].天津教育,2023(04):174-176.
[4]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35.
[5]王春燕,舒婷婷.对话共生: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1(1-2):3-6.
[6]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02):27-29.
[7]刘畅,刘晓晔.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课程的结合——对幼儿园开展甲骨文活动的观察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1(02):48-50.
[8]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31-35.
[9]马小雨.儿童民间游戏教育价值的逻辑建构与未来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21(10):37-42.
[10]林虹.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93-96.
[11]杨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基本主张[J].学前教育研究,2021(09):1-4.
[12]曹玉兰,周燕.新知识观视野下“互动型”园本课程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7(09):70-72.
[13]曹中平.民间游戏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困境及其超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5.
[14]邱学青,高妙.传承与超越:从教学游戏化到课程游戏化[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