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
作者: 王英杰 张美霞 陶颖 李燕[摘 要] 家园合作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的参与和配合,家长对教师的角色需求对家园合作效果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60名3~6岁幼儿的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探讨家长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结构。结果发现家长认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支持父母的能力及相应的个人品质才有可能做好家园合作工作。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专业知识、关心能力、观察了解能力、个性化教育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支持父母的能力具体包括课程可视化能力、教养支持能力、信息沟通能力、解读家长类型的能力和计划与组织家长活动的能力。应具备的个人品质具体包括换位思考能力、自我情绪控制、反思与自我发展。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关注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发展,注意让教师对家园合作中教师与家长都特别关注或者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关键词] 家园合作;家园合作能力;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幼儿园和家庭是他们健康生活与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教师和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幼儿在园的良好适应和健康成长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更需要家园的合力,因此良好的家园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配合和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1]根据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幼儿的发展受到来自幼儿园和家庭等微系统因素的影响,同时家庭与幼儿园之间会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中间系统进而作用于幼儿。其中家园合作便属于中间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重叠影响阈理论(The Theory Of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也认为,家、园、社区的交互作用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3]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家园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幼儿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以及家庭教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5][6]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明确要求教师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因此,教师较强的家园合作能力对有效开展家园合作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家园合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应该具备的相关能力,例如专业能力(如了解幼儿发展需要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给父母足够支持的能力等)和个人能力(如对幼儿积极的态度、热爱教育、与家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7][8]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幼儿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9]因此,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作为其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0]幼儿园教师较强的家园合作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充分地发挥其专业性,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合作,保证家园合作的质量,促进家园共育。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观察分析幼儿在园表现,为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育儿指导,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积极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提高父母科学育儿的自觉性,[11][12]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改善亲师关系,促进家园合作的顺利开展。[13]另外,教师较强的家园合作能力,能够帮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幼儿和家长的需求,以便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促进家园合作的顺利开展。[14]除此之外,教师的家园共育意识和较强的家园共育能力在缓解幼儿入园焦虑、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改正幼儿不良习惯和行为问题、提高早期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5][16][17][18][19][20]
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研究中历来是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但是针对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以教师专业能力框架为基础,[21][22]还有少量研究主要针对家园合作中的教师沟通能力。[23]例如,沃瑞尼(Vuorinen)对3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获得了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框架,包括社会交际能力、课程可视化能力和支持父母的能力。[24]刘云艳和陈希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4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访谈,构建了由认知类胜任力、技能类胜任力、人际互动类胜任力和人格特质类胜任力等4类10项胜任力特征组成的幼儿园教师家园沟通胜任力模型。[25]何洪英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概括了针对家长、针对孩子、针对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家园合作能力。[26]刘冬对职前和在职幼儿园教师就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建立了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测评体系,包括沟通与合作知识、沟通与合作情感、沟通与合作技能等3个一级指标要素和10个2级指标要素。[27]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得到了一些相似的结论,都包含了幼儿园教师在家园合作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父母的能力等。虽然已经有一些研究探讨家园合作能力的结构框架,但更多体现在家园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上,能力结构大多比较相似。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框架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结构,为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提供基础。
家园合作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家长对教师的角色需求对家园合作效果至关重要。角色期望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社会对处于某一位置上成员的行为都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而且不同群体的期望和要求也有所差异。[28]因此,作为家园合作中重要的参与者,家长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幼儿园教师的家园合作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是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等园所角度考察教师的家园合作能力。[29][30][31][32]以往也有少量研究是从家长的角度探讨了教师的能力、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形象特征等问题。[33][34]仅从教师的角度得到的家园合作能力框架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主要通过自己与家长合作的经验,以及自己的专业认识理解家园合作能力,很难顾及家长的感受和体验。综上所述,以往缺少从家长的角度探讨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研究。家长作为家园共育的直接参与者,家长的需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工作方向。有研究显示,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往往认为自己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家长只是被动参与、听从分配,导致家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35]因此,需要了解家长对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看法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园合作共育。本研究拟从家长的角度探讨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结构框架,并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家长对教师角色的需求和期望,以期为将来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和职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访谈了60位上海市在园幼儿家长。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异质性,在选择访谈对象的过程中,研究者考虑了园所、幼儿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受访家长涉及上海市城区与郊区。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如表1所示。
(二)行为事件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该方法在教育领域、管理领域等已经广泛运用在胜任力结构的研究中。[36]它属于访谈类型中的半结构访谈,是一种有效的行为回顾观察技术,它假设访谈对象经历的一些关键事件会准确反映工作能力的要求。[37]本研究需要构建家长视角下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结构,由于家长在与教师合作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经历可以回顾,用这种方法恰恰能较好地达到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要求家长回顾在家园合作中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1~2个事件,并详细说明当时的情境、细节和自身的感受。研究者在收集资料时遵循“获得的信息量要最大程度达到饱和状态”的访谈原则。在结束一天的访谈任务之后,研究者会对访谈资料进行初步整理、阅读与思考,以加深对资料的整体感知。随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逐渐增多,收集到的信息不再能产生新的理论见解,或者不能揭示新的理论类属新的属性时,说明类属饱和。[38]在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后发现,在访谈和分析完第60位家长时不再出现新的资料信息和新的类属结构。据此判断,本研究中的访谈对象达到理论饱和。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2019年11—12月进行。首先与幼儿园园长和带班教师沟通,表明自己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征得园长和相关教师的同意和支持。然后由研究者和带班教师一起招募家长自愿参与,并由被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家长由于个人原因要求退出,研究者需要重新招募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访谈前提前与家长约好访谈时间与地点,访谈结束后每位家长会得到一份小礼物(玩具)。访谈时主要根据准备好的访谈提纲,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时间为15~20分钟。访谈提纲如下:(1)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您觉得教师的哪些特征或行为更有益于家园合作的顺利进行?(2)请具体描述1~2次与教师沟通合作中您感到满意的经历,说说教师哪些行为特点令您印象深刻?(3)请具体描述1~2次与教师沟通合作中您感到遗憾的经历,教师哪些行为特点令您感到遗憾?
为了保证访谈资料的丰富性与完整性,研究者在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后,访谈时使用了录音设备进行记录。为了避免家长参与访谈时有所猜疑,研究者再次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解释了此项研究的目的与价值。访谈时采取匿名的方式,使家长能够畅所欲言,以保证获得真实的研究资料。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不作是非判断,尽可能引导家长详细描述与教师合作中的细节。遇到对访谈内容有所疑虑的家长,我们会尽可能地向其解释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的保密性,打消家长们的顾虑。为了提升研究的效率和对研究资料的思考,在每天完成访谈任务后,研究者都会及时将电子录音转录为文字,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解读。最终对60位家长进行了访谈,研究资料趋于饱和。在访谈全部结束后,通过转录整理获得了60 000字左右的逐字稿,为后续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充实的资料。
(四)数据分析
电子录音转录为文字访谈资料后,便进入访谈资料的编码环节。研究者试图通过辨明访谈资料中的相关概念,对资料进行成分分解以及再组合等编码过程,并借助已有文献资料,挖掘核心概念词,以建构家长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结构,并对相关能力进行一一剖析和解释性理解。
本研究运用NVivo 11.0软件分析访谈资料。NVivo编码能够快速有效地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它的编码方式主要由自由节点(Free Nodes)和树状节点(Tree Nodes)两部分组成。本研究的编码主要按照一级编码、二级编码和三级编码的顺序进行,这是对访谈资料进行自下而上的提取和归纳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 一级编码:悬置相关理论,建立自由节点。研究者将转录后的访谈资料导入到NVivo软件中,悬置文献中提到的有关家园合作能力的相关理论,在软件中仔细阅读梳理已有资料并对其进行编码,即对能够反映家园合作能力的词语、句子等进行提炼和命名,例如:“教师沟通时语速适中、面带笑容”“很重要的还有专业知识丰富”等。将这些能够反映某方面家园合作能力的语词进行提炼和简单归类,建立自由节点。
2. 二级编码:归并自由节点,建立树状节点。当导入的访谈资料都已经进行编码后,再次阅读资料,提炼每个节点下涵盖的信息,然后归并信息。具体程序是对建立好的家园合作能力的自由节点再次进行深度分析,然后将自由节点进行合并,建立树状节点。如“老师很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老师平常仔细地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习惯”都可以归并到“观察了解能力”框架下。
3. 三级编码:参考相关理论,形成类属结构。经由前面两个过程的编码,已经建立了家园合作能力的树状节点,进一步将这些树状节点进行类属分析,将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内容归属到“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将与家长配合、需求相关的内容归属到“支持家长的能力”,将反映教师自身特点的内容归属到“个人品质”,最终形成三级编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视角下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结构总体分析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类属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一共得到475个自由节点,13个树状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3种概念化分类,形成了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的结构。主要由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支持家长的能力和个人品质3个维度组成。在这3个维度下,共包含13个子维度。其中,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关心能力、观察了解能力、个性化教育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支持家长的能力包括:课程可视化能力、教养支持能力、信息沟通能力、解读家长类型的能力和计划与组织家长活动的能力。个人品质包括:换位思考能力、自我情绪控制、反思与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