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现状

作者: 校欣玮

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现状0

[摘 要] 年幼儿童的健康依赖成人的照料,幼儿家长需要积极承担健康育儿职责。健康养育效能感是影响家长健康养育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自编问卷对834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的健康养育效能感整体较高,但在健康促进和心理健康领域效能感较低,尤其是约半数的家长表示没有信心经常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潜在剖面分析发现,家长的健康养育效能感可以分为“效能感不足”“效能感一般”“效能感较高”三种类别,分别占整体样本的23%、43%和34%。差异性分析发现,中低家庭收入的家长、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工农职业和未就业家长的健康养育效能感较低,年轻家长和女性家长在部分子维度上效能感也较低。当前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促进工作应以健康促进和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以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长为重点关注对象,从物质、专业和情感三方面构建支持体系。

[关键词] 健康养育效能感;养育效能感;家庭养育

一、问题提出

“健康”(health)源于希腊语“holes”,与“整体”(whole)、“神圣”(holy)、“痊愈”(heal)同源,[1]强调身体与灵魂的原始统一。古汉语中,“健”本义指“强有力”,“康”本义为“演奏乐铃”,引申为“安乐”,[2]可见“健康”一词不仅指身体强健,还指向情绪上的良好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孱弱”,[3]打破了传统生物医学健康观的单一性和消极性,体现了健康的现代意义。一方面,健康的内涵是多维的,主要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①另一方面,健康也是积极动态的,追求健康除了需要在消除疾病和孱弱方面不断努力,更需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和促进身心健全状态。

健康是儿童幸福快乐的源泉,身体充分发展的前提,尽情游戏的动力,有效学习的保证。儿童的健康是人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石,[4]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强调家长是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指出家庭教育的责任包括“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年幼儿童的健康尤为依赖成人的照料,幼儿家长需要积极承担健康育儿职责。已有研究证实,家长较高的养育效能感与儿童较少出现行为问题、更好的全面发展,[5]以及家长较高的儿童需求反应能力、[6][7]更频繁的支持型亲子互动、[8][9]较低的抑郁和压力水平[10]有关,我们有理由相信家长的健康养育效能感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改善家长健康育儿行为、支持家长承担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角色的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最早由班杜拉(Bandura)提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执行某项特定任务的信念,[11]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产生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带来改变,才有动力面对困难、克服障碍、坚持到底。[12]因此,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可以界定为家长对自己有能力组织和执行健康领域育儿任务的信念。目前,关于家长养育效能感的研究较为丰富,但聚焦健康领域的研究并不多。鉴于自我效能感评估需要兼顾情境性和领域特异性,[13]对养育效能感的考察并不能完全反映家长健康领域的养育效能感。例如,部分养育效能感评估工具在整体上考察家长对自身角色的胜任感、满意度,[14][15][16]不针对具体的育儿任务,然而,即使家长对履行育儿职责非常有信心,也有可能在健康领域效能感不高。另一部分养育效能感评估工具虽然针对特定的育儿任务,[17][18]也基本涉及健康领域,[19][20]但很少兼顾生理和心理健康维度,也没有完全涵盖医疗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养育活动,因而无法全面和系统地考察健康养育效能感。如果能够完善健康领域的家长养育效能感评估工具,并进行实证调查,将有助于精准定位家庭健康教育指导服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人群,从而有益于国家和政府统筹规划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源,有利于幼儿园、妇幼保健服务机构、社区等组织向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编制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量表,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和初步运用;基于对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整体情况的把握,进一步比较子维度和育儿主题上的家长效能感,厘清薄弱领域;利用潜在剖面分析(LPA)技术,根据家长在不同维度上的效能感水平对家长进行分类,明晰家长效能感类型和特征;通过差异性分析,了解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结合目的性抽样和方便抽样,在江苏省4市(南京市、苏州市、常州市、镇江市)中选取了5所幼儿园,其中2所为主城区幼儿园,2所为县级市或外围区的市区幼儿园,1所为隶属县级市的乡镇幼儿园。通过问卷星对5所幼儿园的家长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参与的家长共计1 090人次,去除选择完全一致或得分为极端异常值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34份,有效率76.5%。其中,幼儿父亲占比23.0%,母亲占比75.5%,祖辈占比1.1%,其他抚养人占比0.4%。家长背景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 量表编制

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量表的编制遵循哈蒂(Harty)的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设计步骤,包括选择育儿子领域、子领域操作化和度量化、确定量表响应方式三步。[21]

首先需要确定家长在健康领域的主要育儿任务。研究者前期通过Delphi法构建了幼儿家长养育健康素养指标体系,由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保健领域的8位专家进行了三轮评估,达到了理想的专家共识度。其中,专家积极系数均达到80%,权威程度为0.86,指标体系均分4.66,满分率68.75%,变异系数均小于0.25,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421。最终保留的指标围绕18个育儿主题展开,这些主题对应幼儿家长生理、心理两个健康维度,医疗服务和健康促进两个健康活动领域的主要育儿任务,即18个主题可以划分为生理健康医疗服务(S1)、生理健康促进(S2)、心理健康医疗服务(S3)、心理健康促进(S4)4个维度。我们在确定家长健康领域主要育儿任务时借鉴了该体系的育儿主题和框架。(见图1)

其后,子领域操作化和度量化的重点在于将各主题转化成对育儿情境的描述,我们参考了铃木(Suzuki)[22]和萨吉-汉森(Sagui Henson)[23]家长养育效能感量表的表述方式,将各主题转化为“我有信心……”的句式,例如,小儿发烧主题对应的条目为“当孩子感冒发烧,我有信心能够很好地应对”,身体锻炼主题对应的条目为“我有信心保证孩子每天运动不少于三小时”。

最后,量表的响应方式采用李克特5点式评分,1~5分分别代表从未、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具有信心。采用频率式而非程度式响应方式(如没有信心、有信心、非常有信心)是考虑到前者需要家长回顾日常育儿情境,根据近期实际表现作答,相对客观;而后者可能导致家长仅凭填写问卷当时对育儿情境的主观感受作答,容易受到无关因素影响。

2. 信效度检验

研究者在江苏省范围内向幼儿家长发放预测电子问卷,最终回收问卷995份,保留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74.3%。

项目分析部分将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总得分的前27%设为高分组,后27%设为低分组,高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条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所有条目均具有良好的临界值区分力。各条目的项总计相关性为0.466~0.761,均高于0.4,表示各条目与总量表主题均具有理想的相关性。除“当孩子生病时,我有信心不擅用抗生素”(条目4),其余条目的项已删除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不大于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这表示除条目4外,其他条目均不对问卷内部一致性产生负性影响。但鉴于条目4对内部一致性的负性影响非常微弱,在其他指标上结果均理想,且涉及家长药物依从性这一重要养育健康素养,我们最终保留了该条目。

信度检验部分,经可靠性检验,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2,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08~0.888。将量表折半后,Spearman Brown系数为0.865。在初次问卷调查的两周后对30位家长进行复测,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07。以上结果证明自编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检验部分,本量表的框架和主题所依据的幼儿家长养育健康素养指标体系是通过Delphi法对8位专家进行三轮咨询后形成的,因此量表的内容效度可以得到保证,只需对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首先,综合考虑效标的本土适用性、研究成本等因素后,我们选择《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4]为效标,结果显示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总分与该效标相关性为0.257(P<0.01),分量表得分与该效标相关性为0.185~0.253(P<0.01),符合家长养育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呈弱正相关的假设,量表效标效度理想。随后,随机抽取370例样本,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经KMO和球形检验,KMO值为0.939,球形检验显著性小于0.05,表示可以进行EFA。设定提取4个因子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最终提取因子模型与量表原结构一致,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534~0.815。根据EFA结果计算出各因子的收敛效度(AVE)分别为0.47、0.44、0.54、0.48,组合信度(CR)分别为0.78、0.83、0.78、0.82,基本符合标准要求,可以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CFA使用剩余369例样本,根据问卷结构设置一阶四因子模型,利用Mplus 8.3软件进行验证。由于参数满足多元正态分布,故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模型估计,各指标结果基本达到模型适配标准(χ2=472.020,df=129,CFI=0.954,TLI=0.946,RMSEA=0.060,SRMR=0.039),各因子相关性为0.597~0.810。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说明该量表的效度理想。

(三)研究过程

研究者联系了5所幼儿园的园长,在充分说明问卷内容和用途后,由园长将电子问卷和问卷简介转发给班级教师,并请他们发至班级家长群,请家长自愿填写。问卷简介部分介绍了问卷调查主题、填写时长及学术用途,强调了问卷以匿名方式填写,保证不会泄露家长个人信息,以及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请家长根据真实情况填写。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 25.0和Mplus 8.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PSS 25.0主要用于对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Mplus 8.3主要用于LPA,探索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的潜在类别。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整体情况

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均值为4.07分(SD=0.55),表示整体上家长的健康养育效能感较高,在健康育儿任务情境中经常具有信心。但不同领域和维度上的效能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心理健康领域的效能感低于生理健康领域,健康促进领域的效能感低于健康医疗服务领域,其中,S1与S2、S3之间的差异效应量达到0.47,接近中等效应水平。这说明,整体上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得分较高,但子维度间效能感差异较大,生理健康医疗服务维度效能感最高,心理健康和健康促进领域的子维度效能感均较低。

(二)家长在不同健康主题上养育效能感情况

如表3所示,大多数主题的均分超过4分,预防接种、儿童健康体检主题得分高于4.5分,表示家长在这些主题上效能感较高。而低于4分的主题分别为情绪体验、体格生长偏离、认知效能感、视力保健、心理问题及高危因素识别、抗生素使用、心理问题早期干预,表示家长在这些主题上效能感较低。其中,情绪体验得分最低,与其他主题得分相差较大,约半数家长(50.4%)表示没有信心经常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潜在类别

为进一步理解幼儿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的不同类型和对应特征,我们基于家长在子维度上的得分,对家长健康养育效能感进行LPA分析。LPA是潜在类别分析(LCA)中分析连续观测变量的特殊形式,是对个体在观测指标上的反应模式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类别数目是LPA的重点,目前用于确定类别数目的指标可以分成信息指数和基于似然比的信息统计量,主要包括AIC、BIC、样本校正的BIC(aBIC)、Entropy、BLRT和LMR。[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