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与所需支持
作者: 杨文[摘 要]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不仅要实现数量意义上的规模发展,而且应实现内涵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农村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内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应以更开放和融合的视角指向农村幼儿对社会发展的全面适应与健康发展,在政府、家庭以及相关主体的协同参与下成为具有良好内生发展动力的教育系统。其中,政府应继续切实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构建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进一步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和管理水平,同时为其他主体搭建共同参与的平台,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力量,共促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有数量的扩张问题,更要关注其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价值目标厘定、[1]资源供给、[2]体制机制建设、[3]发展模式选择、[4]外部环境建设[5]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使得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缺乏良好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支持。鉴于此种情况,有研究者开始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行不同的探索。[6][7]然而,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工程,需要从现实与历史、教育内部与外部等多个视角来审视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性和全局性。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
(一)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村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只是简单地为幼儿提供一种形式上的教育并不能促进他们的有效发展。有研究显示,在贫困农村地区接受混读班教育的幼儿,跟没有学前教育经历的幼儿在认知上的发展并不存在显著差异。[8]社会的急剧变革对人的发展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再局限于认知与知识层面,而是要求个体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关键品质和核心素养。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指向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由此是在满足农村幼儿有学上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与发展环境,为其构建一个更具时代性的目标和经验体系。恶劣的环境、不适宜的教育目标、脱离时代的知识与经验体系等粗放的教育形式不仅难以有效发展农村幼儿的核心素养和关键品质,甚至还有可能在其生命之初就损害他们发展的可能性,无法在其具有可塑性的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学习能力以及完整的人格。
(二)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9]家庭经济地位对于幼儿学前教育机会获得及其后续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10]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和社会的有序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的应有之义。农村学前教育应该通过为农村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基,从而使他们获得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发展起点。
(三)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内容
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85.2%,基本解决了广大学前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是一种粗放式的数量发展,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还比较滞后,外部环境也不太理想,这些都阻碍了农村幼儿的学习与发展。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划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提升发展质量作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凸显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在建构了基本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只有实现了质量上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时代价值。
二、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前教育质量观念既有其内核,也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内核就是幼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各种资源的供给水平。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且具有良好条件支撑的学前教育,是一个具有良好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系统。
第一,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应是促进农村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个体,这是由社会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因此,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必然是也必须是能够发展幼儿基本品质和核心能力的教育。在社会发展日趋现代化、科技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目标的设定决不仅限于发展农村幼儿对农村生活的适应,还应该以更开放和融合的视角指向幼儿对社会发展的全面适应,它涵盖对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基本品质、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以及健全人格、健康心理、饱满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第二,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体制机制和资源供给。由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前提,它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与资源基础。当前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和发展模式,[11]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县级政府需要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进一步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的公益属性,确立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角色,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及质量评价制度,使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规可依,且行必有果。对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上级政府还应完善相应的统筹发展机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支持等方式进一步夯实薄弱地区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和物质基础。
第三,高质量的农村学前教育应有良好的内生动力,能够实现不同主体的协同参与。在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价值目标也在于通过人力资本的培育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质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不仅限于教育学意义上的促进儿童本身的发展,而且需要政府、家庭以及相关主体的协同参与。只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合理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始终有良好的内生动力。
三、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支持
尽管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并不牢固,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部分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仍不充足,整体入学率都还比较低。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持续且任务艰巨的过程。作为一项具有明显正外部效益的准公共服务,政府应继续切实承担起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重点构建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和管理水平
学前教育的供给主体是决定学前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的关键要素。[12]当前我国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为管理单位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但这一发展模式在很多时候仍是框架性的,并未细化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体制和机制,致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长期存在政府缺位、权责配置不合理、管理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不足、对事业发展过程监督不力等问题。[13]因此,农村学前教育要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建立健全其发展体制和机制,明确政府及不同主体、不同部门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责任,保障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得到充分的投入和合理的配置。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是一个投入与管理同时进行的过程,体制机制的建构也要包含对政策实施本身的监督,让有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此外,上级政府应从县域平衡的角度出发,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让发展薄弱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偿。
(二)搭建多主体共同参与平台,促进不同主体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参与
有研究认为,缺乏内驱力是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因,其问题包含行动者识别不足,核心行动者定位不准,异质行动者之间需求、视角差异大等问题。[14]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不同的主体既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具有自身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自身利益诉求的合理满足是促进他们参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政府作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导者,着眼的是儿童本身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在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和开展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该在思想理念上保持一种开放性,为不同的主体搭建共同参与的平台,让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表达和满足,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力量,促进他们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参与,以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持续的内在发展动力。
(三)优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整体比较薄弱,存在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等问题。高水平师资对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包括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经验,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更全面地发展幼儿各项品质,并促进幼儿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发育等。[15][16]要建构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政策支持,保障他们在工作待遇、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合理权益,为他们长期扎根农村学前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优化他们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建立并优化区域内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和教研机制,组织开展各种课题研究活动,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何静,严仲连.农村学前教育需要合理的质量标准[J].现代教育管理,2014(08):31-35.
[2]胡傲.贵州乡村学前教育有效供给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9:45-64.
[3]孙佳慧,夏茂林.近二十年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02):105-108.
[4]黎平辉.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内生型发展模式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01):100-104.
[5]韩佳航.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274-275.
[6]皮军功,黎勇,李慧,等.全要素改革: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应然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21(11):37-45.
[7]郭丽英.苏南、苏北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与动力的比较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06):78-81.
[8]柳倩.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62-64.
[9]罗妹,李克建.基于全国428个班级样本的学前教育质量城乡差距透视[J].学前教育研究,2017(06):13-20.
[10]王慧敏,吴愈晓,黄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前教育与青少年的认知—非认知能力[J].青年研究,2017(06):46-57+92.
[11]孙美红.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变迁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19(01):33-44.
[12]李阿芳,王小英.我国学前教育供给主体变迁的历史发展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21(12):13-22.
[13]李少梅.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01-122.
[14]杨川,周蕾,鄢超云.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内生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2(01):70-82.
[15]王默,洪秀敏,庞丽娟.聚焦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5(03):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