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幼儿园自然教育
作者: 李新展[摘 要] 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幼儿园自然教育不仅指以自然为对象的教育,更在于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幼儿在环境中自主探索、游戏和学习。幼儿园自然教育应呈现生活性、生成性、探究性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目标上的融合发展;应将对自然的理解从大自然进一步拓展至整个人类社会,以幼儿的亲身探究为前提和基础,利用自然元素优化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开辟种植园地,提升幼儿的自然体验感,在一日活动中融入自然教育,并结合典型风俗活动拓展自然教育。
[关键词] 自然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幼儿园教育
针对幼儿开展的自然教育是学前教育领域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启发和引领下,一种回归幼儿生命本体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早期,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要是从形而上的立场来看待教育所应遵从的基本方向,如夸美纽斯就认为自然主义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他认为有用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内在秩序以及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真正奠基者和发扬者当属卢梭,他开启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从客观自然向主观自然转变的序章。[2][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宏大的理论建构被应用于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时,其最大的价值在于确立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让儿童的生命能够依照其内在的秩序展开。[4]此外,自然成分的缺失不仅会损害学前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同时也会抑制其心性的自然舒展,让他们难以成长为一个健康、健全和独立的个体。[5]对学前儿童开展自然教育,教师当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将对自然的理解从自然界拓展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方可对儿童发展的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为学前儿童创设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真正的自然教育应该是以儿童身上存在的自然性为起点和目的的教育,[6]包含如下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教育要尊重幼儿的特性与个性,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二是要允许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游戏和学习,以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提升幼儿的审美体验和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7]因此,我们不能将自然教育仅仅理解为以自然为对象的教育。幼儿园自然教育应以幼儿天性和发展规律为指引,以幼儿生命的有序展开和整全发展为目的,借助各种自然之物、自然之境来对幼儿的经验、智力、道德、理性等进行启蒙和培育。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对自然界中的教育素材进行充分的挖掘,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让幼儿的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提高幼儿感知自然和把握外部世界的能力,引导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自然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唤醒幼儿生命意识、拓展幼儿经验范畴、深化幼儿思想认知、提升幼儿基础能力等诸多方面,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则依托于自然界或者自然环境中各种符合自然与人性规律的物体或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物化组织体系。
幼儿园自然教育开展的根本依据是幼儿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对学前儿童来说,这种规律首先体现的是幼儿自我作为一个生物性个体所具有的生命冲动,及其作为人类个体存在而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方面所具有的天赋。因此,对幼儿的自然教育不是通过知识传授的方式来进行的,而是在幼儿的亲身操作和自我体验中逐渐展开的。[8]对幼儿的自然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来源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及其学习的经验性。第一,生活性。幼儿的生活环境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元素,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多种不同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可以为幼儿认识生命、探究自然提供良好的对象和环境。幼儿园的自然教育不是高度结构化的教育,而是融合穿插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一切看似平常的景象或活动都可能有教育意义的产生。[9]第二,生成性。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感知自然和探索自然,教师往往会将季节交替、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内容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在教育过程中会与幼儿进行共同探索,这可以使幼儿在感知自然的过程中生成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看法,这些都是过程性和发展性的。[10]第三,探究性。对幼儿的自然教育首先是幼儿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获得对自然和一切外部事物的直接经验,才能对活动对象建立起有效的感知。因此,自然教育要解放幼儿的手眼脑心,让他们去触摸、观察、聆听、品尝和感悟自然,发展他们积极的活动探究意识。
二、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确定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幼儿园自然教育既要关注幼儿在某一领域有针对性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学前儿童自然教育的目标不宜分割得太细,它应该能够让幼儿在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反思中积极发展“消极经验”,并让这种消极经验成为幼儿生命自然展开的必由之路及其道德和社会秩序建构的内在基础。[11]具体来看,自然教育的目标应在认知、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实现幼儿的融合发展。在认知目标上,自然教育要为幼儿创造探索自然的条件,将幼儿身边的自然现象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让幼儿不断地去了解自然是什么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技能目标上,自然教育要发展幼儿对自然界中各种物体进行探究和操作的能力,以及对操作活动的组织与规划能力,使他们的学习不断走向内隐。此时教师应该向幼儿传授观察自然、感知自然的具体方法,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探索自然的能力,最终使他们能够通过独立的观察、分析和操作发展出完整的能力体系。[12]在情感目标上,自然教育要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接纳、欣赏和热爱之情,并使其将这种情感从自然拓展到自我以及社会生活中去。教师不仅要通过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来培养幼儿的正向情感,还要通过赋予各种自然物体以生命来激发幼儿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悦纳自然和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自然教育中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不能截然分开,三者的发生也并不存在必然的先后关系。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时,要注重幼儿不同发展领域之间的融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行为表现与结果。
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时,我们必须明白儿童存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儿童存在本身提示着我们不仅必须以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同时也应看到其所具有的社会和文化属性。教师必须在幼儿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与平衡,并以此来确立自然教育中各种要素的角色与关系。第一,自然教育必须以儿童本身作为其实践的基础。自然教育并不因大自然具有丰富的教育要素而自然地成为一种必然的教育组织形态,一切以自然为对象和场域的教育只有指向幼儿发展本身才有意义。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自然教育之前,首先要思考的不该是幼儿周围有什么自然要素,而应是什么是自然教育,以及自然教育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如果偏离这一原则,自然教育就只能是一种浅显的经验教育。第二,自然教育需要将对自然的理解从大自然进一步拓展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人类视域所及的范围内,宇宙的存在形式除了各种物质外,人类活动本身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所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是人类世界赖以存在的根基,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意义所在,自然教育中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应当包含人类活动本身。第三,自然教育的开展过程需要以幼儿的亲身探究为前提。不管是关于自然的,还是关于文化的,教育都必须经由幼儿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才能内化并发展成为其经验的一部分。在自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呈现丰富的活动对象,给予他们充分的操作机会,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对自然、自我以及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三、基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确定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来看,幼儿学习的生活性、经验性、探究性与整体性决定了教师在开展自然教育时应该将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环境创设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结构良好的课程环境中得到全面的浸润和熏陶。[13]
第一,利用自然元素优化幼儿园的环境布置。环境属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教育应该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让幼儿在用自己的手、耳、眼、心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自然、自我以及社会的认知。在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各种自然资源对幼儿的活动空间进行布置,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例如,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以及理解自然的内涵,教师可以在走廊上、活动区墙壁上粘贴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图片,让幼儿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感知四季的轮换以及生命的轮回。此时,幼儿所感知到的环境不仅是贴近自然本源的,同时也是有生命温度和思想情怀的。将二十四节气主题教育活动与对幼儿的自然教育融合在一起,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提高自然教育的效果。[14]
第二,开辟种植园地提升幼儿的自然体验感。大自然是最生动的课堂,教师应以各种自然元素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载体,引导幼儿以多种方式去感知自然的多样性。[15]以此为基础,教师在自然教育中可以尝试开辟各种种植园地,为幼儿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融入自然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幼儿的自然体验感。各类种植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形成对植物生命形态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将植物的生长情况在种植区主题墙上记录下来,并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去认识和把握植物的成长规律。将二十四节气方面的知识与种植区的种植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拓展幼儿对自然的体验范畴。
第三,在一日活动中融入自然教育。为了提高自然教育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对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开发,将一日活动与幼儿园自然教育进行融合,对幼儿实施多元化的自然教育。例如,在秋天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秋天树叶飘落、万物开始凋零的景色,然后从“秋分不生田”导入四季变化的规律,让幼儿对植物的成长规律产生更为形象化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导幼儿搜集各种树叶、树枝、野果、羽毛等,将这些材料用于对幼儿园展示区“秋分主题元素”展示板的装饰,或用多种秋季常见的自然元素营造秋天收获的简单画作。融于一日活动的自然教育不仅能营造出浓郁的自然氛围,还能拓展自然教育实施方式,这对幼儿全面了解自然和探索自然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结合典型风俗活动延拓自然教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关于自然的活动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对幼儿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从典型的风俗活动入手对自然教育进行拓展,将社会性教育与自然教育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深化自然教育的应有之义。例如,立春时节的鞭春牛活动和吃春饼活动就将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有效结合在一起。此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向幼儿讲解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节气产生的文化背景、相关谚语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则可按照立春的有关文化传统组织幼儿一起模仿鞭春牛的活动,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感知春天、认识春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体验吃春饼、吃春菜等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自然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综合效率。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16-217.
[2]刘黎明.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历史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5):75-79.
[3]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1):147-156.
[4][13]计彩娟.农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12):77-80.
[5]汤广全.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危害及教育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17(06):116-122.
[6]焦荣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路[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7.
[7]罗晓红.自然教育视角下的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8(05):70-72.
[8]岳伟,徐凤雏.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