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引入民间艺术的价值及其课程实践
作者: 符丽[摘 要] 民间艺术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引入民间艺术,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彩绘泥塑“泥叫吹”是一种流传于豫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当地幼儿园引入该民间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唤醒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在开发相应的园本课程时,幼儿园应注意从幼儿发展需求出发设定课程目标,应对此民间艺术形式蕴含的各种教育要素进行分析,实现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的融合,通过打造“泥叫吹”创作工作室与专门的区角等方式实施课程,同时改革课程评价,强调教师、幼儿、管理者、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参与。
[关键词] 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泥叫吹”;园本课程
民间传统文化一直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的重要内容来源,它可以通过艺术、文学、民俗活动等形式全面浸润到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来,并以厚重的文化内涵滋养着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1][2][3][4][5]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开发为幼儿园园本课程,既是为了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也是为了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6][7]“泥叫吹”是一种流传于豫南地区的彩绘泥塑,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彩绘泥塑“泥叫吹”以泥土为原料,它的制作需要经过手工捏制、晾干、低温焙烧、彩绘等工序,成品具有丰富的造型、艳丽的彩色图案并可以被吹响,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8][9]“泥叫吹”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将其开发为课程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动手操作和切身感知中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幼儿园引入“泥叫吹”民间艺术于幼儿的发展价值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泥叫吹”凝结了当地人民在信仰、审美、道德等方面的认知与诉求。“泥叫吹”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唤醒价值。“泥叫吹”是淮河流域人民在劳作之余开展的文化艺术创作,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休闲情趣和审美特征,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因此,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可以很好地唤醒幼儿的文化记忆,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接纳与认同,在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涂上浓厚的文化底色。[10]第二,认知发展价值。“泥叫吹”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涵盖的知识与经验范畴比较广。一方面,可塑性很强的泥土可以被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其仿物性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不同的动物或者其他物体;另一方面,“泥叫吹”不是仿照某一物体进行简单的创造,而是将造型技艺、色彩涂绘等融于一体,这使得“泥叫吹”的制作需要幼儿调动各方面的经验才能完成。在“泥叫吹”的制作过程中,幼儿既要运用既有的经验,同时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而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在认知方面的发展。[11]第三,学习兴趣激发价值。低幼儿童往往对自然的物体保持着极高的敏感性,它们新奇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时刻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泥叫吹”在造型、颜色等方面都可以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乐意去探究这一事物。此外,“泥叫吹”的制作过程也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可以让幼儿通过对泥巴的摆弄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泥叫吹”这一民间艺术在内容呈现和制作过程两个方面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将其开发为幼儿园课程,是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本土资源辅助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引入“泥叫吹”民间艺术的园本课程实践
要将“泥叫吹”开发为园本课程,就需要教师在审视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明确课程建构的目标和内容,并选择适宜的课程实施方式。“泥叫吹”的制作涉及诸多环节,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将其开发为课程时,教师需要将其对应于幼儿的不同发展领域,立足这一民间艺术的人文性,将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要素融合到课程建构当中去,增强其对幼儿发展的支持性。
(一)目标建构
彩绘泥塑“泥叫吹”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对应幼儿发展的某一方面,但如果只是从“泥叫吹”本身而不是从幼儿发展需求出发去设定课程的目标,这一课程体系就会显得非常零散,目标之间没有良好的结构。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认知水平,为了提升“泥叫吹”园本课程建构和实施的操作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从情感态度、认知与技能这三个维度来设定课程的目标,要系统、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在这三个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情感目标上,“泥叫吹”园本课程要通过幼儿对这一彩绘泥塑的欣赏和体验去发展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帮助幼儿初步感知祖国悠久且优秀的文化,并建立起社会归属感。具体来说,“泥叫吹”园本课程应该要让幼儿积极参与民间艺术创造活动,从亲身操作中体验到成就感,能够因为优秀的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产生自豪感。在认知目标上,“泥叫吹”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要让幼儿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制作材料、物体造型、色彩、制作工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泥叫吹”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而在文化、艺术方面所蕴含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在技能目标上,“泥叫吹”园本课程要在能力的意义上来发展幼儿的各种技能,即除了要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之外,还要发展他们在身体运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由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成人为他们建构的分领域发展目标,其实在很多时候是联结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不可将某一目标与其他目标割裂开来,而是要以综合的视域来看待“泥叫吹”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实践特点。
(二)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抓手。“泥叫吹”这种彩绘泥塑多以鸟类以及十二生肖为原型,但有些物体形状比较复杂,工艺烦琐,制作难度大,难以为幼儿认识和把握。此时,这一类内容就不宜进入“泥叫吹”园本课程内容建构范畴。“泥叫吹”园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始终坚持幼儿适宜性原则,以幼儿既有的经验水平为基础,合理设置最近发展区,让课程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幼儿认知的提升和经验的拓展。为了更有效地构建“泥叫吹”园本课程内容体系,教师可以在对“泥叫吹”所蕴含的各种教育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他们融入到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教学中去。
在健康领域,教师一是可以将“泥叫吹”的制作工序开发设计为相应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具体的制作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提高幼儿双手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二是可以利用“泥叫吹”制作前后的环节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语言领域,教师可以将“泥叫吹”的造型、装饰、制作过程等开发为具体的语言活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以及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领域,幼儿园可以邀请了解“泥叫吹”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泥叫吹”制作经验的家长来园开展相关活动,以更为生动的方式来丰富幼儿对“泥叫吹”这一本土民间艺术的认识,由此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在科学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感知觉来引导幼儿探索“泥叫吹”的制作过程,将泥土的特性以及水、温度、时间等对泥巴硬化的影响等纳入幼儿的探究范畴,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艺术领域,教师可以将“泥叫吹”的造型、色彩、声响等开发为课程内容,围绕不同的艺术元素设置不同的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幼儿逐步认识色彩、造型以及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制作手法。
(三)实施路径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是课程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12]“泥叫吹”园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利用相关教育元素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既要设置专门的教育活动,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体验和创造环境,这样才能让幼儿全面地感知“泥叫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13]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通过打造融捶泥、塑形、开口、烧制、上色、展示于一体的“泥叫吹”创作工作室或“泥叫吹”课程实施区角等方式来实施“泥叫吹”园本课程。
第一,打造“泥叫吹”创作工作室。动手操作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泥叫吹”园本课程的实施首先就应该让幼儿去操作,而设置融捶泥、塑形、开口、烧制、上色、展示于一体的工作室是最为理想的课程实施方式。“泥叫吹”创作工作室要能够支持幼儿将一块泥巴创作成一件色彩斑斓且能发出响声的艺术品,让幼儿在了解泥土特性的基础上掌握“泥叫吹”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让幼儿能够将自己的对“泥叫吹”的认知、理解和想象体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第二,创设班级与走廊“泥叫吹”区角。除了专门的“泥叫吹”创作工作室之外,幼儿园还可将“泥叫吹”园本课程的实施体现在活动区角的创设上,在区角活动中体现“泥叫吹”文化。“泥叫吹”活动区角可以依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被创设为不同的类型,如可以创设“泥叫吹”阅读区,让幼儿阅读各种与“泥叫吹”相关的图书来增进他们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了解;可以创设“泥叫吹”美工区,让幼儿去制作各种“泥叫吹”美工作品;可以创设户外“泥叫吹”游戏区,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中获得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创设“泥叫吹”区角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区角创设的一体化,充分发挥各种不同类型区角的教育性。
第三,营造良好的“泥叫吹”文化氛围。“泥叫吹”极富艺术特色和生活特色,是豫南地区老百姓十分熟悉的民间艺术。幼儿园在实施“泥叫吹”园本课程时,要将它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和生活要素体现在幼儿园环境当中,让环境去调动幼儿的各种感知觉活动,最终实现环境育人、文化化人的目标。[14]
此外,要系统、持续且有效地实施“泥叫吹”园本课程实践,幼儿园还应该建构内容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园本课程资源库。在建构“泥叫吹”园本课程资源库的过程中,幼儿园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等主体的能动性,以多种方式搜集关于“泥叫吹”的文献资料或者实物,建立一支以民间艺人为重要支撑的课程资源建设队伍,建立幼儿园“泥叫吹”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源依据教学需要开发成为具体的课程,并根据课程资源之间的内在关系将其组织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为“泥叫吹”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三、引入“泥叫吹”民间艺术的园本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程建构与实施质量的重要手段。[15]对“泥叫吹”园本课程的评价要从不同的维度切入,既要评价教师的课程建构与实施过程,又要评价幼儿的发展状态,还要评价家长和幼儿园管理者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其中对教师课程建构与实施过程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来开展,让教师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来明晰课程建构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通过有计划的听课和评课来对“泥叫吹”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评价。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则应聚焦幼儿在情感、认知和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达成度,幼儿园应该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来开展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应关注幼儿发展的过程性,要将幼儿在课程实践中的即时表现作为评价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此外,对“泥叫吹”园本课程的评价还应引入家长的力量,让家长通过入园观摩等方式对这一课程的价值目标、内容组织和实施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评价。总而言之,对“泥叫吹”园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是全面、持续和开放的,其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幼儿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刘湘艺,罗珊珊.瑶族传统舞蹈资源在乡镇幼儿园艺术课程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1(04):81-84.
[2]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31-35.
[3]王旭冉.民间剪纸在幼儿园中的传承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202-203.
[4]望欢.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279-280.
[5]罗红辉.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资源建设与组织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85-88.
[6]龙慧.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
[7]杨亚博.从民间美术教学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