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居住方式在家庭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 陈传锋 王敏 张金荣 卞娟娟

家庭居住方式在家庭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0

[摘 要] 儿童早期的依赖行为水平能够预测其成年期的依赖性,成人应尽早帮助儿童克服依赖性,发展独立性,为此有必要全面而深入地探索影响幼儿依赖行为的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考察了家庭教养行为与幼儿依赖行为的关系以及幼儿与祖辈、父辈居住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虽然当前幼儿的依赖行为总体来说并不严重,但其依赖行为中,生活起居依赖最为严重,其次是问题解决依赖。相比较而言,与祖辈同住的幼儿依赖行为水平最高,其次是与祖辈—父辈共同居住的幼儿,与父辈同住的幼儿依赖行为水平最低。无论哪种居住方式,男孩的依赖行为水平都显著高于女孩。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依赖行为水平逐渐降低,且年龄差异显著。家庭教养行为与幼儿依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家长的社交鼓励行为能负向预测幼儿的依赖行为,家长的管教约束行为则能正向预测幼儿的依赖行为。居住方式在互动交流、社交鼓励两种家庭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行为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在祖辈—父辈共住的家庭,家长与幼儿的互动交流越好,幼儿的依赖行为没有像在其他两种居住方式下那样相应地越少,同时家长的社交鼓励对幼儿依赖行为的显著负向影响也没有其他两种居住方式大。为预防和减少幼儿的依赖行为,家长应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养行为,尤其是祖辈—父辈与幼儿同住家庭应加强祖辈与父辈的沟通,避免教养冲突,发挥共同教养合力,把握幼儿独立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在特别注意引导男孩克服依赖行为的同时,促进所有幼儿独立性的逐步提高。

[关键词] 幼儿依赖行为;家庭教养行为;家庭居住方式

一、问题提出

依赖行为是指个体能够独立进行某些活动但却仍依赖他人去完成的一种行为,主要表现为不能独处,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缺乏独立性,过分依靠其他人,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不良行为。[1][2][3]综合已有观点,本研究认为幼儿的依赖行为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习惯依靠他人完成或寻求他人帮助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注意、认可、亲密感等心理满足的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行为表现。已有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依赖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进餐、睡眠、着装、盥洗、如厕等多方面过分依赖其教养人或其他人;在日常学习中,幼儿的依赖行为主要表现为在整理玩具、整理书包、收拾学习用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方面过分依赖成人;在日常交往中,幼儿的依赖行为主要表现为在与同伴玩耍时遇到困难或产生矛盾经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或是与其他幼儿一同玩耍时需要成人的陪伴,缺乏交往主动性,等等。[4][5][6]具有依赖行为的幼儿,缺乏安全感,自尊水平低,创造性思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内化行为问题多,社会适应能力弱,人际交往困难,进而影响幼儿的健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甚至导致其在长大乃至成年后仍然具有依赖性。[7][8]凯根和莫斯(Kagan and Moss)指出,“儿童早期对成人的依赖性对其未来的个性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并通过实验发现了儿童早期的依赖性对其成年期行为的影响是持久稳定的,儿童早期的依赖性程度能够预测其成年期的依赖性程度。[9]幼儿阶段是克服依赖性、培养独立性的关键阶段。因此,迫切需要探究幼儿依赖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克服幼儿的依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10]家庭是生态系统中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微系统、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家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家庭教养行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广受关注。[11][12]研究发现,父母教养行为显著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父母教养行为与幼儿保护性因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幼儿问题行为呈现显著负相关;父母教养行为中的管教约束、情感表达、互动交流行为对幼儿保护性因素的发展具有显著预测力;同时,父母教养行为中的管教约束行为、间接支持行为、关注帮助行为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有显著预测力。[13]父母的积极教养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父母的消极教养行为则可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感觉加工敏感性可调节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4]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行为对幼儿学习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父母的正向教养行为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有利因素,而父母的体罚行为则是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风险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可调节父母的正向教养行为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15]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父亲和母亲教养行为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父亲教养行为对4岁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父亲教养行为中的情感表达、管教约束对4岁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父亲对幼儿适度的管教约束行为对4岁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父亲提供的间接支持则对4岁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发展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6]父亲教养行为还可显著影响幼儿的焦虑情绪,父亲教养行为中的情感表达、社交鼓励、关注帮助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的焦虑情况,而教养行为中的管教约束则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的焦虑情况。[17]另有研究发现,母亲自主支持的教养行为是儿童执行功能的保护性因素,对儿童的执行功能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18]母亲教养行为可以有效预测母子关系和幼儿同伴关系,且母亲教养行为主要是通过影响母子关系来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19]综上,虽然已有研究提示了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但鲜有研究探讨父母教养行为与幼儿依赖行为的关系。

关于家庭教养行为与幼儿依赖行为的关系,已有研究多是从父母教养方式视角,探讨了教养方式与儿童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关系,认为过度保护的、包办的教养方式往往导致幼儿的依赖行为,进而助长幼儿的依赖性,阻碍幼儿的独立性;[20]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则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基本的生活能力,有助于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发展。[21]还有研究发现,来自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会使孩子的依赖性变强;来自母亲的关爱、情感渗透,会使孩子更多地感受到温暖和理解,但也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总之,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只要对孩子偏爱,就可能导致孩子的依赖性相对提高。[22]但以往研究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父母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性的影响,对于父母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行为的影响过程,即父母教养行为与幼儿依赖行为之间的调节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且,以往有研究把教养行为和教养方式混同使用。[23][24]实际上,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特定的情境中与孩子互动时所表现的特定类型的行为,如父母接纳、父母支持、父母控制、父母温暖等,[25]后来的研究进一步把教养行为区分为互动交流、情感表达、社交鼓励、关注帮助、间接支持和管教约束等六种具体的行为。[26]教养行为虽与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是教养方式的具体化。但二者又有区别,教养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教养方式,教养方式只是教养行为的一个方面。因此,关于家庭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行为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家庭居住方式是家庭微系统中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随着祖辈参与孙辈教养(包括祖辈完全隔代教养和祖辈—父辈协同教养)日益普遍,[27][28]儿童与父辈、祖辈的家庭居住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包括家中仅与父母居住、仅与祖辈居住以及与父辈—祖辈共同居住,[29][30][31]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32][33][34]有研究认为,当幼儿与祖辈和父辈一起居住时(即三代同堂),祖辈—父辈往往产生教养冲突,[35][36]更易导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37][38]也有研究发现,家庭居住方式与儿童的心理理论、挑食和肥胖密切相关:仅与祖辈一起居住的幼儿心理理论水平明显低于三代同堂居住的儿童以及仅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儿童;[39]与祖辈一起居住的儿童挑食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儿童;[40]同时,受同住祖辈影响,由于多食和活动减少,儿童易出现体重上升、肥胖的情况。[41]而且,家庭居住方式在隔代教养及其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当儿童与母系祖辈及父母一起居住时,隔代教养对儿童的学习压力影响更大,主要表现为与母系祖辈一起居住的儿童学习压力明显高于与父系祖辈及父母居住的儿童,也高于仅与父母居住的儿童。[42]另外,有无祖辈同住在家庭教养冲突、亲子依恋和幼儿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在“有祖辈同住”的祖辈—父辈协同教养家庭中,家庭教养冲突显著降低亲子依恋水平,进而会降低幼儿的错误信念理解水平,但是在“无祖辈同住”的祖辈—父辈协同教养家庭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巴基斯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家有祖辈同住可以调节父母教养权威性与儿童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43]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家庭居住方式在家庭教养行为对幼儿依赖行为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在4所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主要教养人中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387份,收回百分比为86.0%。其中有效问卷379份,有效问卷占比为97.9%。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由于判断幼儿主要教养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像居住方式那样客观,所以,表1中有关祖辈教养人、父辈教养人、祖辈—父辈共同教养人的信息不一定准确。

(二)工具

1. 自编《幼儿依赖行为问卷》

本研究参考有关幼儿依赖行为或独立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44][45][46]将幼儿依赖行为的维度划分为生活依赖、学习依赖、社交依赖,共确定32个题项,形成幼儿依赖行为的初始问卷。在某市2所幼儿园发放问卷27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257份,包括小班幼儿75人,中班幼儿87人,大班幼儿95人。经项目分析,有2个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系数低于0.3,需删除,初始问卷保留30个题项。经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和多次主成分因子分析,问卷提取4个因子,保留21个项目,各因子名称和题项情况如下:①生活起居依赖,共10个项目,主要内容是孩子在生活起居方面对教养人的依赖;②言语交流依赖,共4个项目,主要内容是孩子在与他人交流中言语方面缺乏主动性,对教养者有依赖;③问题解决依赖,共4个项目,主要内容是孩子遇到困难时总是不愿意自己想办法动手解决,依赖教养者的帮助;④同伴交往依赖,共3个项目,主要内容是孩子和同伴交往中对教养者的依赖。然后运用Amos 24.0统计软件包对问卷的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模型合理,问卷各维度(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为0.312~0.548,均小于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平方根值(0.596、0.700、0.663、0.776),说明本问卷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进一步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生活起居依赖、言语交流依赖、问题解决依赖、同伴交往依赖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48、0.826、0.746、0.800,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幼儿依赖行为越多、越严重。

2. 改编《幼儿主要教养人教养行为问卷》

在Hawkins等2002 年编制的“父亲参与教养问卷”(简称 IFI)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使题目表述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余舒于2011年对该问卷35 个问题进行了修订,删除了2个题目后,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6个因子,即:互动交流(9 个题目)、情感表达(5 个题目)、社交鼓励(5 个题目)、关注帮助(6 个题目)、间接支持(5个题目)和管教约束(3 个题目),构成《2~6岁父亲教养行为自我报告问卷》。[47]该问卷以 2~6 岁幼儿的父亲为测量对象,考察了该年龄段父亲参与教养的现状与特点。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5、0.722、0.774、0.817、0.711和0.456,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对该问卷做了进一步改编。一是对问卷题目表述的修改。原问卷是适用于父亲的,提问方式为“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您会……”,改编后将其表述改为“我会……”,使其既适合幼儿的父辈教养人填写,又适合幼儿的祖辈教养人填写。二是对问卷维度划分的修改。根据原问卷的维度划分,保留其中5个维度,只对原问卷不适合的“间接支持”维度进行删除,这一维度的题目指向父亲为幼儿的成长提供经济支持,同时支持妻子,这与本研究想要探究主要教养人的教养行为不太相关。三是对问卷各维度的题目的修改。基本保留原问卷维度的相关题目,只对其中个别不恰当或重复的题目进行删除,如“我会鼓励孩子长大以后考大学”被归属在“社交鼓励”维度不恰当,因为“长大后考大学”不属于“社交”范畴,故予以删除。另外,因调研问卷主要是了解父辈与祖辈教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教养行为情况,需要删除个别不符合本研究主题的题目,如“我会规划孩子的未来”离幼儿的现实较遥远,故删除。删除个别维度和相关问题后,该问卷共留下27题目,分为5个维度,分别为:互动交流(7个项目)、情感表达(4个项目)、社交鼓励(5个项目)、关注帮助(7个项目)、管教约束(4个项目)。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意味着主要教养人教养行为水平越高。对改编后的问卷进行信效度的检验,各维度与教养行为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807、0.797、0.730和0.431,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