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作者: 贾艳秋[摘 要] 幼儿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各种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园应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而这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为起点。教师应在引导幼儿认识危险的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幼儿应对和处理危险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以唤醒幼儿的安全意识;开展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家园合作共建,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关键词] 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教育
学前期的幼儿活泼好动,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而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比其他发展阶段的个体都要高。研究显示,3~6岁的幼儿对环境具有特别广泛的接受性和极为强烈的依赖性,此时他们还不具备对周围环境的辨识能力,不能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和善恶。[1][2][3]正是因为幼儿不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在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导致各种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4]幼儿安全由此也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5]保障幼儿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也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幼儿园应该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一项长期和常态化的工作来抓,通过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创设安全教育环境、强化幼儿实践锻炼等途径来拓展幼儿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幼儿安全教育模式与机制,切实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一、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
幼儿的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种环境中,可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本能心理反应。[6]受心智发展不成熟以及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安全意识整体较为薄弱,这使得他们无法准确识别各种潜在的危险,或者说即使他们意识到危险,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危险的阈限。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起点,只有让幼儿认识到什么是危险,他们才能学会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是引导幼儿感受和认识危险。基于不同的认知发展和经验水平,幼儿识别和应对危险的能力也就存在差别。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当中,成人对危险的界定标准也存在差异,在一些成人看来是危险的行为,另外一个群体可能会将其视为具有教育价值的冒险性行为,[7]这也会影响幼儿对危险的感知和判断。但不管基于何种标准和情境,成人都应该引导幼儿去认识危险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危害等级,认识危险的基本形态并有意识地采取应对措施,这便是安全意识的萌发。对于幼儿园来说,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和经验发展水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对小班幼儿而言,教师应该通过一些被动安全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识别来引导他们感受和认识危险,如过马路、上下楼梯、玩滑滑梯等行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碰撞、摔倒等。对中、大班幼儿则要逐步增加专门的危险识别活动,如溺水、触电、误食药品、性侵等,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危险行为及其产生的危害,知晓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
自我保护能力是指幼儿基于对各种危险事物的认知或感知而采取的预防、回避或补救措施的能力。[8]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包含自我保护意识、安全知识以及保护自我或他人免受进一步伤害的技能等三个方面,是一种融意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是引导幼儿应对和处理危险,它又包含危险处理的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针对危险处理时机的判断,教师要根据危险的类型分层次开展专项教育。对于那些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为或者事物,就必须明确告知幼儿不能参与或接触,如闯红灯、触摸带电或者腐蚀性物体等;对于那些具有安全隐患但不一定会产生不可挽回后果的行为或者事物,教师就应提醒并引导幼儿在危险事件发生时如何应对。在危险的应对方法上,教师应具体地引导幼儿如何去化解危险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害。例如,被开水烫伤时第一时间要用大量的凉水冲洗,溺水时应该保持镇静并将口鼻露出水面,等等。由于幼儿自身应对危险的能力有限,教师还要告知幼儿,在危险发生时要先保护好自己,在保护好自己的基础上再想办法阻止危险继续发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涵盖面非常广,它涉及危险发生前、危险发生中和危险发生后等不同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在梳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类型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设置系统且有针对性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计划,让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经验和能力能够得到协调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唤醒幼儿的安全意识
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当源于良好环境的塑造。通过安全教育环境来唤醒幼儿的安全意识包含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必须从施教者的角度出发,为幼儿感知安全问题、参与安全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制订具体的安全教育措施,营造人人重视幼儿安全的教育氛围。具体来说,幼儿园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幼儿园安全制度体系,让幼儿在与制度的接触中认识到安全问题的意义,发展对安全问题的基本认知。例如,幼儿园可以设置《幼儿园室外活动安全要求》《安全检查制度》《幼儿园接送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等安全制度,通过具体的要求和行为来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这些制度不仅要有园所层面的,同时也要有班级层面的,要让幼儿时刻能感知安全教育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将对幼儿安全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上,通过教师的行为示范和亲身引导来帮助幼儿认识安全问题和辨识危险。
二是必须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融入安全教育元素,让幼儿形象地感知什么是安全或者危险。此时,幼儿园可以开辟专门的安全教育宣传栏,通过图片、图画书、幼儿绘画或者各种音视频资料向幼儿展示各种安全问题。安全教育宣传栏的主题应该涵盖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交通、消防等,尤其是对于诸如触电、烫伤、溺水等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问题要进行重点宣传,以引起幼儿的注意。除了开辟专门的安全教育宣传栏之外,幼儿园还应该将安全教育体现在班级的主题墙的布置以及各种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有关安全方面的内容体现在班级的墙面上,这样可以让幼儿在近距离接触安全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安全。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安全教育环境,除了向幼儿全方位展示有关安全教育信息之外,还必须让幼儿参与到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来,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意识和信念的一部分。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平安班级”“平安宝贝”等活动的评选来激发幼儿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获奖班级和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且持续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幼儿有相应的意识和经验基础,同时也要求幼儿的身体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安全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幼儿园还应该通过构建专门的课程来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这样方可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参观体验、实践演练等。[9][10][11]对学前儿童而言,教师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要把握好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尽可能地通过形象化的展示或者亲身参与来切实发展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亦即要凸显安全教育活动的体验性和操作性。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教师需要预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通过系统的教研工作形成有效的安全教育内容。幼儿安全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要求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经验发展水平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还要求教师具有非常宽泛的知识基础、系统的自我保护技能以及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因此,幼儿园一方面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安全方面的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安全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开展安全教育的意识与能力。[12]另一方面要系统梳理幼儿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依据安全隐患的不同类型设置有层次且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课程主题网络。对安全隐患的梳理不仅是为了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同时也是为了更进一步对主题本身涉及的知识、危险处理方法与流程、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的整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二是要充分挖掘各种安全教育资源,为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且具有可用性的材料。这里所指的材料不仅指物质形态的材料,还包括各种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为了开展好幼儿安全教育活动,幼儿园在配备好各种基本物质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并将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视为重要的安全教育资源。
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幼儿园就应该建构以年龄为主要依据的安全教育活动体系,并注重不同年龄段之间安全教育活动内容的衔接和转换。教师在建构安全教育活动课程体系时,既可以根据安全隐患的类型来划分,如交通、饮食、火、电、水、燃爆、拐骗等,也可以根据幼儿的一日生活进程或场景来划分,如出行、进餐、盥洗、玩耍等。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如直接讲授、讲故事、观看视频、情境表演、角色游戏等,教师应通过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拓展幼儿的安全经验,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重在发展幼儿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处置危险的具体技能上,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具体的安全防护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13]例如,在关于防火的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消防演练来让幼儿体验火灾发生时的场景,引导幼儿了解引发火灾的原因,学会在火灾时保持镇静,防止烟雾吸入,以及灭火、逃生的方法。很多幼儿安全教育活动都是递进性的,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安全教育活动体系的建构。例如,在关于饮食安全的主题教育活动建构过程中,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如何防止餐具、食物温度过热等可能带来的伤害;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就应该进一步引导幼儿辨别食物是否过期、是否可食用等。换言之,教师应该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渐进式发展,以及意识、知识、经验和能力四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家园合作优化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外环境
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无法通过幼儿园单独来完成,而是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14][15]一方面,幼儿园要联合家庭和社区对常见的幼儿安全问题进行调研、整理和归类,将不同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体系,形成全社会都重视幼儿安全的环境氛围。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要在家庭与社区的支持下尽可能地收集各种安全教育资源,为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要进行分工,幼儿园可以向家长或社会宣传安全教育的理念和知识,在指导家长开展幼儿安全教育的同时,积极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进园开展专项安全教育活动,邀请诸如医生、消防员、警察等专业人员到幼儿园内与幼儿共同开展活动。家园合作共建的幼儿安全教育环境突破了时间和时空的限制,可以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幼儿园应该重视这一环境的创设与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彩弟.对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26):16.
[2]黄咏梅.提高幼儿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2(02):2-4.
[3]邓晓凌,史大胜.安全标识与婴幼儿安全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9(01):93-96.
[4]王小群.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安全教育中的应用:以《幼儿防火及火灾自救》动漫专题片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2011(04):232-235.
[5]孙端,顾敏康.学前儿童在园安全责任的多方博弈[J].学前教育研究,2022(04):83-86.
[6]孔芳芳.提升幼儿安全意识的安全教育行动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2:3.
[7]李珂,王宇佳.幼儿冒险性游戏的开展现状及其促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12):82-85.
[8]刘馨,李淑芳.我国部分地区幼儿园安全状况与安全教育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15-18.
[9]刘德.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20-28.
[10]寇文亮.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的途径[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7(12):40-41.
[11]朱雪梅,周娟.幼儿园安全教育园本课程构建之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16(1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