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应用
作者: 王萍 陈万针
[摘 要]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与途径,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区域活动质量进行评价是促使幼儿园教师进一步重视和提升区域活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并无专门针对区域活动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工具。为弥补此不足,本研究在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构建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评价初始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两轮修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各指标权重,最后得到了由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把56项三级指标转换为具体问题,本研究编制了《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现状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来自不同地区和等级幼儿园的教师、园长及行政管理人员共594名作为调查对象,邀请其以自评方式对所在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所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质量总体达到合格水平,特别是环境创设质量尤为突出,不过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和幼儿的表现质量均还欠佳;省级示范园的区域活动质量总体高于市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的表现总体好于未评级园;城市园的区域活动质量高于县城园,县城园的区域活动质量高于乡镇园。这表明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同时应着重关注未评级园与乡镇园的区域活动质量,缩小不同地区与等级幼儿园之间的质量差距,促进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均衡优质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园教育质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社会的共同诉求,也是当前我国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新任务。幼儿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每个幼儿的终身发展,而且关系到每个家庭,甚至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2016年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提升保教质量是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1]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指出:“通过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2]2022年2月11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旨在引导各地建立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3]虽然目前暂无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均认可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调查之后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4]具体由条件性要素、过程性要素、结果性要素三方面共同构成。[5]
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定位、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工具等方面。首先,在评价定位上,幼儿园教育质量是具有多维度、多方面的特征,这在幼教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包含条件性要素、过程性要素和结果性要素。[6][7][8]其中条件性要素涉及师幼比、班级人数、师资水平等,过程性要素包含师幼互动质量、环境创设、课程设置、家园沟通等,而结果性要素则涉及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9]其次,在评价标准方面,世界各国为了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通过立法、颁布质量评估标准、成立质量监测机构、研制评估工具等方式加强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控与引导,力图以评估的手段来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如:美国全美幼教协会(NAEYC)于1984年颁布了《高质量托幼评价标准》,之后又颁布了《学前教育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QRIS);[10]英国的教育督导机构为教育标准局(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主要负责对全国的教育机构进行监督、指导、评价与反馈;澳大利亚于2009年出台了《早期教养国家质量框架》(NQF),负责对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重构与革新;[11]德国于2002年研制并出台了《儿童日托机构的质量标准:国家标准集》;[12]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相继颁布了相关文件。[13]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制定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如,各省市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陆续颁布了适宜本地区的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标准。最后,在评价工具方面,国外学者从广义的视角出发,在研制游戏活动质量的评估工具时,规定其评价内容包括环境创设、游戏材料的投放、活动时间的安排、幼儿的发展。[14]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学者编制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ECERS)及它的修订版,包含空间与材料、师幼互动等多个要素。[15]弗吉尼亚大学学者编制的适用于师幼互动质量评估的工具——《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均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能够运用于不同的国家,其普适性较强,[16]且被验证为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及师幼互动质量的有效工具。[17]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逐步开始了研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工具的尝试,如,刘焱等学者在借鉴英美两国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研制了《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18]之后,刘占兰等学者在综合考虑教育评估各要素的基础上制订了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19]还有学者研制了《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20]综上可以看出,各国在探索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时切入点有所不同,因此所研制的评估标准与工具也有所差异,但其最终的落脚点都不谋而合,即保教质量应注重以幼儿为本、注重多方沟通与合作、尊重多元、尊重幼儿自主性。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体现个别化教育形式,以幼儿自主为特征,兼具游戏性和教育性等特征,从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得以普遍开展。具体而言,区域活动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游戏材料,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进行自由、自主的探索性活动和个性化学习。[21]由此可以得出,区域活动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如下:首先,区域活动基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创设活动区、投放游戏材料,对激发幼儿学习与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机会,使幼儿自主学习具有了可能性;最后,区域活动可以使幼儿园教师对每个幼儿的表现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从而实现每个幼儿在其原有发展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并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每一位幼儿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23]由此可见,评价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活动的开展质量,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的评价研究主要包含在对游戏活动质量评价的研究之中。国外学者对幼儿游戏活动质量的研究往往从游戏活动的某一具体方面入手,如有学者研制的“爱做游戏的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幼儿的游戏兴趣。而我国学者则认为幼儿园游戏评价应该包含游戏环境创设、幼儿游戏水平、教师支持与指导等要素。[24]如刘焱的户内游戏环境评价标准主要涉及环境的舒适度、活动区的名称与结构、活动区的空间布局、区域游戏材料等。[25]此外,也有针对室内游戏环境研制的室内活动区评价表、[26]适用于幼儿园室内外游戏环境评价的量表。[27]如:针对游戏水平从“区域环境”“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对区域的管理与保障”等四个方面出发制订游戏等级量表;[28]针对师幼互动方面, 学者们往往借鉴或采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研究师幼互动的质量。[29]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国外有关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和幼儿游戏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也较为成熟。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较为薄弱的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具体表现为:可适用于实践的评估工具数量较少、可操作性有待提升、信效度也有待检验等。同时,在已有的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中并未凸显区域活动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有也大多融合于“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环境评价”“师幼互动质量评价”之中,并未将区域活动予以单独评价或研制专门适用于区域活动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然而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如若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不仅会影响区域活动质量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研制或构建科学、合理,且适用于区域活动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在综合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关于区域活动质量评估工具的研制思路(大多采用定量研究或混合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图构建适用于评估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的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首先,本研究主要以“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为“篇关摘”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61篇学术期刊、64篇硕士论文,以“幼儿园区域游戏评价”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1篇相关文献。其次,以“儿童游戏评价”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共检索到437篇相关文献,从中选择部分发表在代表性期刊(多为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作为参考,自上而下式地探索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评价的相关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明晰核心概念,总结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二)访谈法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索在实践教学层面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评价的相关要素,依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均围绕影响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的相关要素和区域活动质量评价的内容展开,如:您认为影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您在评价区域活动质量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从开放式问卷样本中抽取市级示范园资格及以上的9名幼儿园教师(大、中、小班各3名幼儿园教师)和3名幼儿园园长进行半结构化个别访谈,其访谈对象基本信息如下(见表1),访谈时间大约为35分钟。在访谈过程中主要采取录音和纸笔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记录访谈内容,访谈结束后,在保留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本,为后续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提供丰富、真实的原始资料。
(三)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德尔菲法是本研究中最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即运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德尔菲法又被称为“专家调查法”,主要是指按一定的程序,采用匿名的方式收集专家意见,之后经研究者的客观分析,进行多轮征询和反馈,最终使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预期结果的方法。[30]德尔菲法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定性研究方法。[31]
1. 德尔菲专家的遴选标准
德尔菲专家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32]专家的遴选直接关系到征询意见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在选择德尔菲专家时需要考虑其专业背景、学术造诣、工作经历和判断力等因素,[33]并应是对研究问题有深入了解的“当事人”或者是“知情人”。综上,本研究以专业背景、学术造诣、工作经历等作为遴选专家的标准(具体见表2),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选取专家。专家咨询结果分析显示:专家权威程度Cr为0.875(>0.7),专家积极系数P为100%,表明本研究专家咨询结果可靠。
2. 专家人数的选择
对于德尔菲法专家人数的选择,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如一些学者认为,“专家人数一般为10~50人为宜”。[34]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专家人数的增多,其征询结果的准确性也就越高,但是其意见的收敛难度也就越高。因此,有学者指出:“专家人数过多,不利于数据分析和专家意见协调。”[35]当专家人数达到13人及以上时,误差降幅不明显。[36]基于此,本研究在选取专家时秉持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实践性的原则,选取8名理论型和7名实践型专家,共15名学前教育领域专家组成本研究中的德尔菲专家。(专家基本信息详见表3)
3. 德尔菲专家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为了征求专家对指标的划分、指标内涵表述的意见,并对其合理程度进行评分,依据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编制第一轮专家意见咨询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具体为:“非常不合理”到 “非常合理”五个等级,依次计1~5分,得分越高表明指标的适切度越好。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于2021年8月15日至2021年9月27日实施,以网络问卷形式发放(word版)。本轮共发放15份专家问卷,其中15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P=100%,表明专家组成员对本研究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此外,由表4可知,第一轮专家总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76,表明本轮问卷信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