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广东基础教育课改正当时 策划语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启了21世纪第一次课程改革。学生主体,学习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案、学习小组等成为热词;实现了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向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深化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五个统筹、提出十项任务,标志着新世纪课改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三维目标迭代升级为素养目标,关注课后作业与考试评价,关注大单元主体性学习和学科实践,以考试评价改革倒逼课改。
2023年5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首次将“教学”写入国家课改文件标题,提出五大行动、十四个重点举措,并明确了落地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持续推进、深入实践阶段。
2024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8月,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项目校)、实验校的申报,10月,正式设立2个示范区、10个实验区、19所示范校、171所实验校。以实验区实验校为龙头牵引,全省基础教育积极探索区域和学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范式。
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之后,广东认真落实要求,出台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推进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育人方式变革、关键素养提质、评价改革深化、教研支撑强化、教师素养提升六大行动。
广东基础教育体量庞大、发展不均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聚焦哪些重点难点?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方案体现了以下特点:
首先,系统思考,学段衔接。方案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进行全学段、全类型、全链条整体设计,其中,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主题为主要组织形式,以环境为重要依托,实现游戏与学习、生活有机融合;义务教育坚持零起点教学,小学低年级开设综合化、活动化、游戏化课程并全面启动项目式学习;普通高中实施分类改革,形成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课程分类建设方案;特殊教育构建“生活+”课程体系。
其次,数字赋能,三全覆盖。方案要求数字化、智慧化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全学科、全过程、全要素,通过数智赋能,实现资源体系化、平台智能化、教学协同化、学习个性化、成果可视化、评价综合化。
第三,正视问题,攻坚克难。方案提出关键素养提质行动,着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四大素养,设计了青少年学生读书工程、科学教育提质工程、数学“高质量”教学改革工程、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工程四大攻坚克难行动。
方案出台以来,广东课改有何成效?在202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实验校交流活动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傅湘龙表示:“过去一年,广东采取先行先试的策略,专注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形成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
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深化课改?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强化系统观念、强化改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形成“行动+教研”双轮驱动;各实验区实验校坚持“五育”并举、树立正确理念、把握课改内涵,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区域方案和制度创新,让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走向规模化、常态化,形成区校一体、全域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新样态。
全面撬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的“三个支点”。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建设“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在教学中强化学科实践,将知识技能目标升级为素养目标,将素养目标转化为学段、学年、学期、单元教学目标,推进综合性学习,将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应用、形成、迁移于真实问题解决全过程,推动素养落地;加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数字化资源优质化、体系化、本地化建设,促进基于大数据个性化学习,落实因材施教。
全面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落地的有效路径。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成效导向,通过研磨一批案例、研制一套技术、开发一组课程、打造一个平台、建设一支骨干队伍、构建一个支持系统,形成“六个一”实施路径,让课改行稳行远、落实落细、见质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