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允漷:用课程思维“抓大统小”
作者: 韦英哲
在202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实验校交流活动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以“新教学:用课程思维抓大统小”为主题作报告。
“一课百问,课堂太忙碌”
崔允漷教授担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学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组长。
“课程改革20多年,虽然教材变革、教师观念更新,公开课也有所变化,但家常课没变,导致很多教师依然站在昨天的讲台上重复前天的故事。”崔允漷教授团队对10个省、市的1008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公开课视频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好课常模”。
他们发现,40分钟的一节课,有33分钟学生都在听中学,在“同”学,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异”学的时间很有限,最多7分钟。而且,从一年级到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模式差异不大。
“一课百问——33分钟问了100个问题,太多太细太琐碎;课堂太忙碌,思维含量低。”崔允漷直言,“课堂对话、课堂民主质量不高,易培养出‘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
“只有课堂,缺乏课程思维”
崔允漷认为,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课程思维”。具体表现为:理论基础错误,重课时、课文、知识点,而非课程教育学;内容立场偏差,关注教什么,而非学习结果,即学生只能学会什么;教练考模式不合理,新授课时间越来越短,考试时间越来越多,以为学生是考会的,而非学会的。
“没有课程,只有教学,犹如没有乐谱,只管演奏。只有课堂,无关课程,犹如抓小放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崔允漷说。
所谓“抓小放大”就是以“课”为中心,只顾课时、课堂、课文的教学,而忽视支撑着每个课时的单元、学期和学段课程;只顾知识、技能点的传授,而忽视高阶位育人目标的达成。
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只关注单篇课文的内容教学,不太关注单篇课文所属的单元、学期、学段课程,导致一离开课文就不知道何为语文、也不知道如何教语文,而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也只是课文内容,没有与语言运用、社会生活、个人发展等建立必要的关联。
新课程需要“抓大统小”的新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要秉承课程思维。”崔允漷指出,课程思维是一种实然思维,要把培养目标变成课程标准,再具体化为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思维是一种工程思维,要把社会需求、学科内容、学情、课时与资源组建成一个个合理的学习事件或育人产品,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统一;课程思维也是一种民主思维和开放思维,儿童不只是“专家”的,更是“大家”的,提供给儿童的课程要由“大家”协商决定,要与社会生活对接。
“学校让教育专门化,课程让学校专业化。”崔允漷表示,课程思维统领下的教学要“抓大统小”,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统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要形成课程事件,让学习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组织、有指导的课程事件;要突出组织学习,单元须有明确的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放大课程的育人潜力。
这意味着,教师备课再也不是从课时、课文、课堂出发,而是从育人目标出发,立足课程标准统筹思考教材、学情、课时与资源等,首先编制一个学期的学科规划即学期课程纲要,再来思考一个单元和课时的教学。
在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过程中“抓大统小”,把国家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施工图”,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