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学生四大关键素养
作者: 韦英哲
广东课改方案根据地方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关键素养提质行动,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数字素养。各校纷纷使出实招妙招,助力提升学生的四大关键素养。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数学思维
近年来,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以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和广东省中小学数学高质量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构建数学高质量发展体系。
中山纪念中学校长梁世锋介绍,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校以国家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为脉络,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性数学拓展课程,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提出“思维+空间”课堂教学理念。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新教材,总结出“尝试-生成-迁移-深化”的课堂教学流程,并从物理空间的创新设计到思维教育的深入实践,再到数字化学习空间的构建,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每学期展示300多节公开课,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为支撑数学高质量发展,学校以“项目+数据”驱动学术型科组建设。从学术氛围营造、集体备课的规范和创新、教学方法变革和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打造学术型科组。比如,通过“教师画像”项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数字化跟踪管理,推进智学网题库建设与使用,挖掘数据价值,为课堂转型精准助力。
在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学校依托“纪中少年科学院”,借力合作高校,积极探索学段贯通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融合,开展研学活动,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进行学科自学指导,开展学科课题研究。学校鼓励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合作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
用数智技术赋能智慧教学全流程
2019年,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三名中学生开展了“关于在深圳建设生物通道的设想”的课题研究,提出在深圳的高速公路上择点设计一座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生物桥。2024年初,连接梅林山、银湖山的绿色通道桥顺利贯通。他们当初调研的地点,正是如今鲲鹏径一号桥所在地。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教育大环境,融合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创设基于问题、项目和活动的学习等,构建了数字教育生态视域下的E—PBL智慧教学创新体系。
学校依托各类创新实验室,打造了约100门拓展课程,每天下午4:30以后,开展“天才一小时”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热情和学习灵性。“我们的学生不是在刷题,而是在学习开飞机、造汽车、建网站、办公司、搞发明、规划城市。”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鲁江说。
通过魔方数字基座平台,教育装备、教学教研、德育管理、教师研修、学生评价等各项业务数据一览无余。平台根据所产生的数据沉淀了学校档案1份、教师档案550余份、学生档案6200余份。
学校以智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组成的教学全流程为切入点,搭建了用数智技术赋能的智慧教学全链条。比如,将原有纸质听评课方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听评课方式,平台对数据全程自动采集汇总,并提供多维分析,解决了跨校区教研难题,促进跨校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
四轮驱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佛山市南海区实验中学创办了佛山首个校内家电博物馆,馆内有各个年代的电话机、电磁炉、照相机、收音机等藏品,通过“拆、改、创”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子的实践创新能力,南海实验中学鼓励引导初二年级学生在家展开“周末创新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一次小型的科学探究创新拓展作业。
同时,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科学探究体验展、科技运动会、现代农业科学探究、佛山家电制造探究等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各种物理实验、物理知识、生物知识进行实践探究、拓展延伸,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完善科学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科学教育联动体系?为此,学校提出“只要你用心,处处是创新”理念,通过课程系列化、课堂结构化、活动项目化、空间生态化,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课程系列化方面,每年都会开展创新思维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开设传统创客课程和智能技术课程;课堂结构化方面,通过自主探究、多元融合、综合实践,建立三维创新科学实验联动;活动项目化方面,做到季季有主题、定期有研学、每期有讲座、周周有探究;空间生态化方面,有海风创客空间、智能苗圃、家电博物馆等场所,并依托这些空间开展“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自2006年建校以来,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学校通过建设高素质科学教育队伍,构建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开展“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行动的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利用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省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市名师工作室三大平台,采取“磨课俱乐部”“学术自驾游”“项目领头雁”三大策略,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技能和场室文化三类研修,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学科基础课程,开足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二是学科拓展课程,包括“一种探究习惯”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科普430”课程和“科教融合”课程。其中,“一种探究习惯”课程在三年级开设,由科学、数学和综合实践学科拓展而来,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制作芦荟洗手液、提取橘皮精油、制作荔枝香等。三是主题活动课程,包括科技节和假期生活超市。
学校开展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变革,创立了以素养为导向、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现象教学”模式;立足思维本位改进学习方式,以学习单为支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度学习;通过改造物理空间、优化关系空间等措施,建构小学科学的教学场域;从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三方面入手,构建了校本化的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在协同育人方面,邀请科学家、能工巧匠进校园开坛讲学,建立校外科普基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科教融合课程,推动全媒体传播营造科学教育氛围。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儿童博物馆课程助推关键素养提升
学生来到学校儿童博物馆生态厅参观,探秘博物馆情境,提出将海洋生态帽布置在学校集中展厅,年级和班级微博物馆之中。
接着,他们思考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一款既科学又美观,还体现海洋生态保护理念的帽子?海洋生态帽如何体现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然后,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并进行设计与制作。在学校科考队共同努力下,共同创造了300多顶运用综合材料创意表达的儿童友好海洋生态帽。
这些作品在班级、年级走廊、学校走秀台、社区实现多场景运用,最后,优秀的海洋生态帽设计图、帽子均成为学校儿童海洋博物馆生态厅的藏品,并发放馆藏证书。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以跨学科、情境化、实践性、馆藏性、多样性、生长性为原则,开发博物馆课程,构建儿童友好教育课程生态,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滨海小学(集团)总校长汪凌表示:“课程设计考虑学习内容与儿童博物馆的联系,注重学习内容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之间的紧密联系,将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和文化场域中。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如讲述与展品相关的故事、角色扮演历史人物等,激发他们对博物馆的热爱与探索。”
目前,集团六个校区已形成一校一馆办学特色,有海洋人文、环保、生态、经济、开发、国防六大主题展厅,30个班级微博物馆,3610件馆藏学生作品,还多次承办区级联展,参与市级展出。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坪山学校:
通过推广阅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传记》《中外名人传记》……这些都是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坪山学校学生的必读书目。学校结合少年科学家书院项目,通过阅读科学家传记、撰写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文章、讲述科学家故事等活动,积极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青少年树立杰出的学习榜样和目标。
近年来,学校构建了涵盖各学段的全科分级阅读书目清单,读物涵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并定期更新推荐目录。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阅读,并帮助理解读物中的难点和重点。在项目式学习或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检索、筛选、分析和综合运用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素养。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发优质的阅读资源,包括电子书籍、音频书籍等多种形式。同时,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坪山区教育局、图书馆等机构,共同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电子书籍、音频书籍等优质资源。
云浮市云安区鲲鹏小学:
让阅读为学生的未来赋能
云浮市云安区鲲鹏小学建校三年来,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广泛深入推进青少年阅读活动。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以阅读立校。”鲲鹏小学党支部书记黄桂珍说,“学校现有阅览室、开放书吧、教室图书角、宿舍书香长廊、餐厅书架,实现了在校园内让图书触手可及。”
为保证阅读时间,鲲鹏小学开展餐前、餐后阅读、两休前阅读、每天阅读打卡、每周一节阅读课,通过课前好书分享、国旗下诗词展演、古诗词考级、阅读之星评比等活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通过全科阅读融合化,打造阅读百花园,比如语文科的“快乐书吧”“朝阳读书”类文阅读等,英语科的“丽声”分级绘本,数学科的小学数学同步阅读,以及覆盖全学科的文学类、实用类文本和数字化阅读等。
学校还常态化开展阅读示范课、书香教师评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科组共读、亲子共读等活动,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园开阅读主题讲座,推进青少年阅读活动。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吴有昌:用系统观念推进关键素养提质
以关键素养提质为抓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要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的素质提升了,才能落实学生关键素养的培养。其次,要用评价牵引关键素养提质行动。这些关键素养提升了,要怎么评价,这是很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第三,要用系统的思维和观念推进关键素养提质行动,边探索、边总结、边修改、边示范。比如,在推进的过程中,是否有更加合理、科学的做法,师生有没有获得发展,学校有没有沉淀出教育教学成果,这些都要去总结和思考。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所所长邹立波:要注重多样化的学生成果
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是关键素养的基础,如果避开学科核心素养谈关键素养,效果一定是不好的。要围绕核心素养来设计课程目标,研究、建设、开发学科的内容,并设计和实施评价,始终要重视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国家课程的标准实施是关键素养提质的前提,地方和校本课程建设是促进关键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关键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的兴趣、探究力和创造力,因此,要通过学习方式变革,比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要重视普及应用这些学习方式在素养培养中的作用。此外,学生成果是评价关键素养的重要标准,不能只有分数和排名,要注重多样化的学生成果,比如研究报告、论文、专利、设计等。
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让学生主动研究如何学习
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以“追求有价值的学习”,让素养校本化落地。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遇到了这些真实困境,学生要分数而不要解决问题,教师理念抵达教育教学现场存在真实鸿沟,学校变革以模式化推进而缺乏真实的系统性思考。”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黄慧直言,“为了让每个教师真正抵达以生为本的课堂,学校提出新学习理念,以学习价值牵引师生内生动力创造着生长。”
学校成立学习力学生研究委员会。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从学生的视角,让学生关注他们在学校、课堂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从而提炼“学会学习”的关键素养。黄慧说:“让学生乐学、善学,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研究怎么学习。虽然没有专门的课程,但是学会学习作为一个素养,要与每个学科和学校的育人链接。”
对教师而言,要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会学习。黄慧举例道,2024年是学校80周年校庆,教师带领编程社团的学生,设计了线上的80周年校庆会场屏幕。这节课在真实的情景驱动下,让学生去思考用哪个软件和技术解决问题,在创造中学习,实现团队协作、个性化解决问题。
以学习价值牵引师生生长的背后,要构建支持新学习的学校生态。黄慧介绍,目前,学校有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课程,开设200多门指向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拓展性课程,还打造了空间场景,会学习、能创造的教师教研,动力评价系统和治理架构等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