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广东样本”
作者: 黄博彦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教育的生命线,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则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教学改革能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能否做得扎实,关系到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步伐是否稳健,后劲是否充足。
课程教学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方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目的性与对象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使课程教学内在地呈现着否定性的结构:通过描绘理想的教学图景来否定现实的教学图景,以理想的教学图景和理想性、目地性要求超越现实的教学图景,促进现实的教学图景的变革。改革,天然地、内在地存在于课程教学中,是课程教学的本性使然和实践自觉。
因此,课程教学总是不满足现实的课程教学,总是去想象、去寻找更优的课程组织形式与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正是以“如何更优地组织课程,如何更有效地教学”这一自我追问,让自身永远处于未完成的开放状态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只要存在课程教学,就必然存在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针对基础教育体量大、战线长、乡村弱、城镇挤等特点,广东正在对课改进行全学段、全类型、全链条设计,通过整体推进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育人方式变革、关键素养提质、评价改革深化、教研支撑强化、教师素养提升六大行动,打造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广东样本”,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构建教育新生态。
作为全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地和阵地,各实验区实验校先行先试、主动探索。一地一计,各地基于区域基础和特色,加强课程方案的地方整体设计。一校一策,有的根据校情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推动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落地;有的积极探索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有的探索数字化转型可行路径,以数智赋能撬动课堂深度变革;还有的聚焦学生阅读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数字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关键素养。
各地各校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从内容组织、教学创新、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新的操作方式;通过课程教学思考,从目的、理由、原则、规范等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合理性解释,超越传统课程教学观念的局限,产生新的课程教学观念。通过形成新的操作方式与新的课程教学观念,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广东经验”,实现了课程教学改革量的扩张。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课程教学经验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模式构建。实验区、实验校需要从一校、一地的实践探索中发现普适性的策略、方法、路径,把关于课程教学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去表述课程教学的内在本质,形成“普遍必然性”的思想,将“广东经验”提升为“广东模式”,实现课程教学改革质的飞跃,实现对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的、本质的把握。
同时,促进经验与模式的相互印证、补充,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流、交融,进一步丰富经验、优化模式,拓展理论、推进实践,构建起系统、全面且富有生命力的广东课程教学体系,进而规范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引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深化。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着眼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也要着眼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构建模式—引领实践”的逻辑,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育人方式深刻变革,走好筑牢基础教育“基点”的新征程。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