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类型及其设计策略

作者: 黄少红

跨学科学习的类型及其设计策略0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跨学科学习本质是整合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以此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宽泛式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注重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意识驱动下的知识整合能力、综合思维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及拓宽学科教学的整体范畴与广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要注重“跨”的有效性与指向性。

一、跨学科学习的特征与类型

(一)特征

1.综合性。无论是基于学生的发展,还是基于新时期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跨学科教育所囊括的知识范畴,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或教学,这一转变,打破了某一学科学习、教学的壁垒,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范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类复杂问题。

2.实践性。跨学科学习并不局限于纸上谈兵,其本质应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进行知识体验后的情感内化、认知内化。跨学科学习更强调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度,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二者之间的平衡。

3.社会性。这一社会性不仅强调关注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学习,更要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生活化和社会化。比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赋予学习新的现实意义。在学习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构建学习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因此,增加实际学习和社会实践二者之间的黏性,体现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科技、文化存在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不仅局限于单一的课堂内学习,更注重社会性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

(二)类型

1.以单学科为核心的多元学科知识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比如案例教学、合作探究以及研究性学习等等。从建构主义来说,其本质均是在主学科的基础之上,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习、交叉式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全面且具体的知识理论框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科知识之间的必要连接,这不但夯实了学生主学科学习知识的基础和技能,还帮助他们在内化后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理解。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小说来分析人物特点,结合相关的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更能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培养学生的思维艺术。

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学习。这种跨学科学习的类型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临界点,更强调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同一角度和同一知识领域的整合、交流和研究,以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学生要发挥主观意识,内化和融合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知识联系,提高知识整合能力、思维整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格式塔主义认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学习符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论概念,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社会性、实践性的跨学科学习。这类学习更注重实践性,比如,问卷调查、志愿者活动等,学生结合多学科所学、知识内化后应用于实践生活当中,更有利于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当中,学生可以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并把理论依据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这不仅可以夯实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更可以在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更具实际育人目的(曹公奇,2023)。

二、跨学科学习“跨”的设计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专业素养,更在于其所具备的前瞻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德育、美育等其他学科知识范畴的素养。因此,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是必要的。一方面,发挥师者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进行跨越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另一方面,教师结合自身的综合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引导和启发。教师培训的范畴不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还应包括跨学科思维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此外,利用新技术手段,搭建多学科交流的平台,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之间进行多学科的沟通,分享跨学科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二)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认知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内部完成、消化的过程,通过学生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建构,以增强学习体验。学习目标是学生主动构建学习的一种预期结果,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备可行性及科学性的详细学习计划。教师还要发挥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作用。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结合学情与教学实际,选择跨学科学习的类型

上述提及的跨学科学习的模式都可使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模式。此外,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要注重知识的整合与应用,避免教学计划的繁琐或没有重点。例如,在社会实践类的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把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进行社会实践以及探究活动,学生按组分工,共同完成实践学习计划。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意识,完成组内的合作目标,从而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及合作探究精神。

(四)加强评价引导,建构跨学科学习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整体教学的最终闭环。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引导,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调整跨学科教学模式,比如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优化调整,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效度。评价方式应包括个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实践探究评价等等,注重评价的多维度,避免出现评价方式的单一性。目标驱动式评价、反馈式评价、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均有利于多元化评价,以达到评价的本质作用和目的。当然,教师更要注重个性评价,这有利于满足学生知识需要的动机。

三、结语

跨学科学习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智力范畴内的素质发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跨学科学习“跨”的类型是多元的,像以单学科为核心的多元学科知识学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学习、社会性、实践性的跨学科学习等等,不同类型的跨学科学习,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明确跨学科学习的学习计划与目标,结合学生与教学实际选择跨学科学习的类型,加强评价引导,建构跨学科学习评价方式,这对提高跨学科教学与学习的整体效度更具实际意义。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实际教学所开展的跨学科学习与教学,才是脚踏实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