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与行
作者: 郭丽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在中小学阶段有效地进行跨学科教育,成了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方式,通过以问题为核心,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近20年已被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框架之内,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实践和推广。
本文以深圳市坪山区为案例,以课程方案、培养方式、选拔标准和组织管理作为考察维度,谈谈该地区中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情况。
作为深圳东部中心城区、深圳高新区核心园区,坪山区的品质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13年,其中《深圳市坪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2024—2026年)》更是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未来教育的战略要点,强调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与培养机制,探索构建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因而选择坪山区跨学科学习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遵循了代表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首先选择了能够代表坪山区中小学跨学科教育实践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能够展现不同阶段的跨学科教育实践。其次注重选择取得一定成效的案例,关注实践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与坪山区教科院的教育专家进行沟通,最终选取了39个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笔者在充分获取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法对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分析,发现坪山区的中小学在设计并实施跨学科学习案例上,表现了独特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一、以问题驱动为突出特征的跨学科学习设计
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驱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投入。如案例《探秘客家“艾”文化》中,教师用学生更感兴趣、更有情境性的方式呈现驱动问题。
在一次介绍清明节的班会课上,班上一名客家学生介绍了他们家做的“艾粄”,在班上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吃过的同学津津有味地分享艾粄的美味,没吃过的同学则表示很好奇。深圳是一个外来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生活着500万左右的客家人,他们对艾叶情有独钟,学生受家庭影响,也很喜欢与艾有关的美食。但客家人为什么对“艾”情有独钟?艾有什么价值作用呢?
(选自深圳市坪山碧岭实验学校 魏欢欢《探秘客家“艾”文化》)
这样的驱动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学生有足够的代入感,同时又是开放性的。它不只是简单的收集信息,还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技能,完成亲手种艾草、自制艾有关的美食、创编艾草诗词等任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间。
二、以培养高阶认知为突出特征的认知策略
马扎诺将高阶学习看作有意义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他描述了包括“问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六个方面的高阶策略(夏雪梅,2021)。坪山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培养高阶认知为突出特征,也包含信息收集、组织、分类、存储、巩固等系列基础知识的认知加工。高阶认知策略和低阶认知策略的使用一直贯穿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以五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绘“影”会声之和平校园》为例,它提出“如何利用皮影戏进行反对校园暴力的宣传”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整个案例以问题解决为主,同时包含设计、实验、决策等高阶认知策略。
第一步,进行大量背景材料分析,明确解决的问题。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内容大多是以古代的小说和故事为素材,或者以童话为主题,和本次的主题并不符合,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校园暴力的现象和影响,通过研究相关报道和资料来获取必要的信息。然后根据传统皮影戏的形式和特点,创作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剧本,以此呼吁大家关注和反对校园暴力问题。
第二步,头脑风暴,碰撞出解决的方案。选择哪些人物角色作为皮影戏的主人公?学生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在脚本中加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利用“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互动增强剧本故事性,让剧本内容可以在反对校园暴力这一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有趣的桥段吸引观众的兴趣。经过数次修改,围绕唐僧、孙悟空和三位小学生之间展开的故事——剧本《和平校园》最终完成。
第三步,创新思考,动手设计制作。此阶段涉及任务形象设计、材料选取、道具制作和舞台制作。以道具制作为例,传统的皮影道具原材料均来自动物,此种材料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他们来说不易获得且制作工序复杂,于是学生们开始寻找更加简易的材料。他们先后尝试了刮刮纸和彩色卡纸,这类材料获取方便、制作步骤简易,但成品道具透光性差,无法达到皮影表演的效果,且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损毁,结束后也不易保存。在研究传统皮影制作视频后,他们发现制作原材料需要满足易上色、透光性佳、有一定的硬度以及易保存等特性即可,学生从包书皮的塑料薄膜上找到灵感,最后选择塑料制的硬薄片作为原材料进行制作。
第四步:练习彩排,宣传展示。想要皮影人物动起来只能靠三根操作杆来完成,在操作过程只能手动操控皮影人物头部和手部,而腿部动作就需要依靠惯性摆动来完成,为了让每个演员都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表演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学生们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台词,分别设计不同动作并进行练习。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学会应该怎样应对,小组成员采用“定期演出+现场推广展示”两种模式进行宣传。
(选自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 孟茜茜《绘“影”会声之和平校园》)
此案例呈现了一个复杂的跨学科学习的完整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分析背景、明确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选择方案和测试,最后进行评价展演,整个过程展示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和高层次的思考。
三、以真实性学习和表现性评价为突出特征的学习实践
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活动做出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让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锻炼灵活的心智转换,实现知、行、思合一(夏雪梅,2021)。
在坪山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亲身实践处处可见,这种实践不是简单地观看,也不是只动手做出来就可以了,而是带有思考、假设和验证性质,是整合了技能和态度的行动或制作。如案例《客家围屋制作》中,学生基于“如何制作客家围屋模型”的问题,亲身参与设计客家围屋外观、讨论客家围屋性能、调试客家围屋运行程序、在房屋构造中加入智能元件,经历了客家围屋制作的全过程。案例《蚕宝宝观创》中,学生首先通过调查和阅读相关书籍,了解蚕一生中身体、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并在小组内初步制定观蚕计划。其次重点关注蚕各阶段的生长变化,并用表格、图画、写观察日记等多种方法进行记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蚕是否只吃桑叶”等问题进行重点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画出蚕的一生,用超轻黏土制作各阶段的蚕,并创作关于蚕的绘本故事。最后,学生整理和分享蚕的一生的相关资料,畅谈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学生在案例中扮演着专家的角色,像一个真正的专家那样遇到真实的问题并进行决策、思考和行动。
此外,公开化和高参与度的成果更能提升学习质量,其重要性不亚于驱动性问题。笔者发现坪山区跨学科案例中,指导教师会设计多样的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反馈,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展示、作品等方式向同伴、教师和其他观众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种基于成果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深圳市坪山区跨学科学习案例的考察,显示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其实施不仅为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机会,也为坪山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然而,跨学科育人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需要校内不同学段间,校外不同学校间以及与企业间的多主体协同合作(田贤鹏、姜淑杰,2023)。笔者在案例考察中也发现推广跨学科机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如传统的学科分隔和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等等。期望随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深入探索和持续实践,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推动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