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幼儿园生活活动优化的园本教研路径
作者: 石晶生活活动占据了幼儿在园重要且大部分的时间,其质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以及情感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园本教研是解决生活教育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为了应对幼儿园生活活动组织与指导中的挑战,探究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合理且可行的优化策略,笔者聚焦幼儿能力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提升,通过评估生活活动的质量,了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围绕生活活动的组织管理、互动支持和生活照料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并实践了“观察为本—问题导向—合作研究—实践反思”的园本教研路径,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保教质量。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生活活动质量的当前状况,采用《中国幼儿园教师班级保教工作质量评价表》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部分的指标,以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道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小班和中班5个样本班,从作息安排与安全看护、进餐、盥洗和饮水、午睡4个一级维度、15个子维度开展观察、测评和问题归因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园所“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的总体均值为3.29分,四个一级维度的分数均在2~24分之间,介于合格和良好之间。在15个子维度中,过渡环节、安全看护、习惯培养、饮水等活动分数相对较低,这表明教师在组织和管理这些活动时,存在如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单一、习惯养成缺乏秩序、饮水习惯不够规范、安全管理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
二、幼儿园生活活动质量影响因素
基于班级观察和测评的情况,采用分组探讨、问卷方式对生活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
1.社会和园所环境对生活活动管理的影响
由于班额较大,教师难以关注每位幼儿的情绪和能力发展,与家长沟通不足,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班级空间设施不足导致生活活动组织出现消极等待、秩序混乱、管理不及时等问题;班级环境的设置和氛围的营造未能发挥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和生活指引的功能;空间划分不合理导致幼儿活动受限;玩具材料数量不足、不符合年龄特点等导致幼儿参与性不强;环境设置不符合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影响互动质量。
2.主观意识偏差对生活活动认知的影响
生活活动的管理在幼儿园行政、家长和教师等不同的主体层面存在着认知和理念上的偏差。管理者对生活活动理解不足,出现“衔接生硬”“大统一”等情况,导致管理流程不连贯,缺乏循序渐进的目标管理机制。教师和保育员在保育观念和角色定位上存在偏差,未能充分挖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此外,家长对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意识和相关知识也有所欠缺。
3.教师教育和教研对生活活动组织的影响
生活活动的组织应遵循幼儿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形成一个严谨、有条理的科学指导体系。目前,教师在组织和指导方面缺乏持续地观察、记录和反馈,未能基于生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园本教研,导致生活组织与指导缺少支持性,在实施教育行为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影响了幼儿生活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三、基于生活活动优化的园本教研的目的和意义
基于生活活动中的问题,通过园本教研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深化生活活动内涵,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内在规律以及应对策略,不断优化保教质量,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1.基于政策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要求,提升幼儿生活活动和保教管理质量
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其中“A2保育与安全”指标,强调了对幼儿卫生保健、生活照料、安全的评价要求,幼儿的生活活动是保教质量的基础,对幼儿生活习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以及入学准备和核心素养有重要影响。提升生活活动质量能激发幼儿园内部管理的改进和教师的内省力,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保育评价观念的提升,推动高质量保育管理。
2.基于生活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提升教师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和园本教研能力
开展教研诊断和改进,探索优化生活活动的教研方法,揭示并解决日常工作和管理中的问题。从实践角度出发,有助于教师识别和关注幼儿生活活动中的问题,提高组织和指导能力,增强园本教研效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对教师的保育操作能力和保育管理机制的诊断,也是一种审慎的、对内部管理质量提升的追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课程整合和运用教育机制及资源的能力。
3.基于生活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探索,促进幼儿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园本教研从生活常规管理、组织照料、互动支持三个维度优化幼儿的生活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指导和支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生活技能、形成意志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四、优化生活活动的园本教研的实施路径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价值定位,可从转变教师观念、探索指导策略、提升环境价值三个方面开展园本教研,建立“班级观察—问题确定—教研实践—教育应用—反思调整”的园本教研路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研模式,优化和提升幼儿园生活活动质量。
1.以赋权为中心,开展生活组织管理的现场教研,转变教师观念
在对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进行归因分析时,发现组织管理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保育理念的贯彻是实现“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核心,因此,第一阶段的教研活动不仅安排了专题学习、专家讲座、共读书籍等传统输入式教研方法,还通过现场研讨和主题研训深入推进教研。
现场研讨,实现生活活动的科学规划。教师对生活活动的认知直接影响其质量。为了深刻领会“保教结合”的理念,开展换班现场研讨,主要针对生活活动规划,由一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换班蹲班观察,汇总形成问题群,将一日生活各个模块单独提取出来进行观察和讨论,随后在本班进行改进性实践,最后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念梳理”。通过换班现场教研,调整了作息时间结构,提高活动安排的弹性,实施个性化时间管理,减少消极等待。同时,结合清洁消毒与生活环节的衔接需求,细化和流程化生活板块,提升管理紧凑度。
图示引领,实现生活环境的内隐指导。聚焦“图示法”应用的主题教研活动,提高环境的生活教育功能。利用图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开发了四种类型的图示“提示型、记录型、规则型、互动型”并将其融入环境设计中。此外,鼓励中大班幼儿参与图示的绘制,以增强他们对环境的管理和参与感,提升其生活条理性、感知力和规则意识,发挥环境在生活中的“内隐指导”功能。教师用图示代替部分教育行为,有效改善了“说流程管常规”的状况。
主题研训,实现生活管理的理念落地。生活活动中教师的高控导致幼儿盲目跟随,缺乏主动性。“赋权”的主题教研,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重视生活活动蕴含的价值,认识到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管理的权利还给幼儿。其主要开展三个阶段的“赋能”教研和实践:一是赋能知情权,通过“我的一天”活动,让幼儿明晰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流程和要求;二是赋能表达权,通过“我的生活我做主”听证活动,鼓励幼儿表达对生活组织的看法和建议;三是赋能管理权,通过“班级小主人”活动,让幼儿参与生活管理,承担服务集体的责任。在赋能的主题教研中,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培养目标出发,共同设计和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主要目的是让教师观察到幼儿在被赋权后,在生活管理方面所展现的主动性和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促使教师转变“全权管理”的传统观念。
2.以流程为基点,开展日常生活照料的园本教研,明确组织要点
第二阶段的教研专注解决日常生活料理中的组织与指导问题,开展以流程管理为基点的教研活动。首先,采用生活回顾、要点梳理、参照评价工具等方式明确生活流程和组织要点。其次,为保障实施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将各环节的操作以文字和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和分享。最后,开展两个方向的教研:一是根据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整理各年龄段生活活动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案设计、情境打造、教具研讨等,通过同课异构实现生活教育活动的优化;二是项目式活动的设计,如幼小衔接活动“良好习惯养成记”中,大班幼儿观察小班幼儿生活环节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分组创编故事、绘制绘本,以绘本讲述的方式帮助小班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生活互动支持的园本教研,提升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通过基于问题的互动支持教研,旨在提高生活活动组织和指导策略。通过梳理和汇总问题群,确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建立问题库。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研活动,通过五个步骤:问题提炼、合作研究、现场回归、观察评价和调整优化,不断反馈修正,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研路径。例如,在解决幼儿收纳整理问题时,分析中班幼儿现状和年龄特点,引导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搜索文献、借鉴研究成果,探讨特定需求的支持策略。通过在班级的策略运用,教师内化学到的理论知识,开展批判性思考和反思行动,重塑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信念。
优化生活活动的园本教研形式呈现多样化和动态性。通过对教师教研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轨迹及教研环境的改善进行全方位诊断与评价,及时了解教师教研状态,针对存在问题,形成更为系统的教研路径,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15.
[2]赵东群. 幼儿园班级生活活动质量提升行动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16.
[3]赵雪梅. 幼儿园大班生活活动优化的行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
[4]魏寅. 幼儿一日生活教育活动系统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陕西理工大学,2023.
[5]郭念舟.基于过程性质量的幼儿园生活活动评价标准的研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6]陈建榕. 以问题为导向的园本教研实施路径探析[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10):65-69.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幼儿园生活活动优化的园本教研路径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