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韵悠扬,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 林澈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阶段,音乐与思政学科的融合是一次教学形式的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升华。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历经沧桑、砥砺前行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的璀璨夺目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红色旋律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优美动听,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以及对伟大祖国深沉的热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旋律,能传承红色文化精髓,深植爱国情怀。不过,一些教师有固化的传统教学思维,不够重视思政教育与音乐课堂的融合,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较为零散,亟需对红色音乐素材进行系统性规划。
一、提升政治素养,以身作则引领示范
1.持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音乐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类政治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包括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热点问题等,确保自己的政治观念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将主流价值观融入音乐教学之中,帮助学生系好第一颗扣子。
2.深化理解,内化于心。提升政治素养不仅是外在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音乐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并将其融入个人思想中。唯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
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我们应在日常行为中展现出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如诚实守信、敬业爱生、遵纪守法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思政教育的内涵。
二、凸显音乐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政教育
1.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政内涵。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这些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每个踏入校门孩童的启蒙之歌,亦是在每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必唱的旋律,它伴随着学生们走过六载小学光阴,意义非凡,如何精准而深情地演绎这首承载着民族魂魄的国歌,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以音乐核心素养为前提教授旋律,让学生感受激昂有力的音乐形象。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及播放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的片段,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国歌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2.结合校园音乐活动进行思政教育。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演奏、音乐剧表演等,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举办期末音乐会、元旦音乐会及“我与祖国的心灵之约”等系列主题活动,学生们以歌传情,演绎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爱国曲目。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才艺,更在悠扬的旋律中引领他们穿越时空,深切体会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现了艺术与情感的深度融合。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使思政教育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加生动、深刻。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运用音乐情景剧创作激发参与热情。如学习《红星歌》这一课,在学生能够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进行学习的拓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需要选择一个乐段作为背景音乐,结合歌词创作一个简短的音乐情景剧。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并发挥创意,将历史故事与音乐元素巧妙融合。有小组选择了“小红军过草地”的故事作为背景,编排了一个小红军与战友们在艰苦环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进的情景剧。剧中,《红星歌》的旋律贯穿整个情景,通过歌声和舞蹈展现了小红军们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课堂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情景剧,相互欣赏、点评,教师也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和鼓励。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音乐知识,还深刻体会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直观地感受战争年代的艰辛与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坚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充分利用音乐与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故事或创作背景,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如在教授红色歌曲时先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让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感知歌曲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正向发展埋下健康的种子。
总之,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是构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石,凸显音乐学科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提升,而创新教学方法是实施音乐与思政有效融合的关键手段。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