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模式构建

作者: 廖伟德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是发展运动技能、体能和提升运动认知;培养锻炼习惯、情绪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

本文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模式构建。

一、规范课程管理,夯实教会基础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编排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为学生在日常锻炼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根据校本实际,制定教学规划

学校要成立教学管理领导部门,以学科教研组为统筹。

根据学校现有场地器材以及教师资源配置,依据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开展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制订本校的三年教学规划,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形成学年、学期、月份、单元、周次、课时的具体教学框架。注重每个单元、学期、学年的递进与提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系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奠定扎实基础。

同时,要加强课程整体结构化规划,设计情境化课程内容学习场景,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

2.提升专业素养,投身教学改革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升,加强各种运动项目知识的学习与储备,有针对性地对“教会”进行指导。

此外,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及动作发展的特点,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更新教学观念,立足课堂,创新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技能运用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年龄段、身体条件、男女差异、运动爱好、技能水平,建立分级机制,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循序渐进地将体育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要树立大单元结构化的理念,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加强学生多种技术动作组合运用的学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点之间以及技术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在课堂中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或比赛展示,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和运用,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并能较好地运用,体验到成就感和喜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二、课内课外一体,打造勤练体系

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看,“教会”是基础阶段,“勤练”则是强化形成阶段。

学校体育要有效落实课内课外联动,开设第二课堂体育专门学练,安排全体学生参与,积极参加体育技能练习,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不断强化。

同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通过有机整合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环节,构建一体化的“勤练”保障体系。

1.技能与体能相长,形成课堂教学勤练主体

体育课堂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最主要的途径。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必须根据场地器材、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课,创设学生努力可及的目标内容,以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逐渐提高,使学生感受到运动成功的喜悦。充分设计新颖有效的学练手段与方法,突出重难点教学。

对于部分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延伸拓展学练内容。科学安排运动技能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安排紧凑,合理分组,充分利用间歇时间科学安排练习。注重练习密度提升,安排合适的运动强度,持续性地开展勤练,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大课间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衔接,形成勤练途径

体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确保校内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勤练”的主要途径。

学校要将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列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育人价值,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

在组织形式上,学校要将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形成课中有教学、课外有精练的一体化模式,确保有时间安排,有场地布置,有组织练习。

学校体育第二课堂的训练项目要多样,内容要丰富,使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练活动中,实现人人都“勤练”,不断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充分享受乐趣,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3.课后体育作业自主延伸,拓展勤练空间

课后体育作业是校园体育活动的拓展延伸,是实现校外锻炼一小时的手段与渠道,是对学生“勤练”的有力补充,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平台。

体育教师要明确课后体育作业的意义和作用,统筹安排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课后作业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价值引领与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实效性的指导与帮助。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私人订制”,精心布置个性化的软性作业,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学会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自身状况并结合教师建议开展自主性的锻炼和练习,从而积极参与“勤练”环节。

三、校内校外联动,创设常赛平台

体育竞赛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挑战自我的良好平台,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

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育人途径,构建科学的“常赛”体系,促进良好体育品德的养成。

1.合理设计课堂项目比赛

常赛是教会、勤练的延伸,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内驱力的有效抓手。

教师在设计课堂项目比赛中,要注重活动和比赛情境的创设,设计与学习内容关联的多种形式的展示或比赛。根据固定分组、组内合作的学练模式,模拟各种情境的微比赛,简化活动和比赛的规则与要求,让学生不断进行技术技能的运用和尝试,体验运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在比赛中不断地激发学生改进、提升掌握技术技能的欲望,确保每位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收获和取得进步。

2.精细组织课余体育比赛

课余比赛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普及各种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学校应根据整体工作规划,结合教学内容及每年的体育节、运动会,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小型竞赛或各种挑战赛,有效体现“教会”和“勤练”的基本内容。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创建各种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由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和培训,让学生以社团或俱乐部的形式开展班级赛、年级赛、校级赛,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赛事组织、裁判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角色体验和感受,培养解决问题能

力。

3.发挥潜能举办特色比赛

竞赛作为体育最好的教育手段,充分发挥了体育比赛的育人价值,激发了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达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大型体育比赛的导向作用,根据本校的参赛项目提供自下而上的推广机制,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普及基础,然后通过举办课余赛事发掘一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这样既能实现高水平学生的向上输送,又能实现普通学生的培养与提升,形成独具学校优势的运动特色项目,借势打造“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的特色发展之路。

四、整合学校资源,建立评价体系

“教会、勤练、常赛”是推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过程。

学校在整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保障“教、练、赛”的有效落实。

1.加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校在日常学练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对照记录,根据每位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锻炼参与度、学练积极程度等指标,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进行过程性记录,对学生的运动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每学期所学内容进行过程性的多次技评考试,以及每学年体质测试成绩综合评定为依据,学期末核算分值计入评价总分。制定细化指标评价量表,对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行量化评分。设计以运动能力测试为主的评价方案,进行学业水平及学力测评。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更好地激发学校体育育人的价值。

2.促进整体育人目标的有效实施

“教会、勤练、常赛”是学校体育新模式。

学校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其内在精髓,发掘其功能与价值,厘清三者的内在联系,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体系。打造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在学练中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使学生在实际学、练、赛中不断修炼高尚的体育品德,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基地(汕头)项目“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年No.15)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