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作业看作业
作者: 鲍殊佳一天,我以“作业”为关键词搜索本校留言,发现当年9月1日到11月5日期间共有11条留言记录:2条涉及学生作业习惯、2条涉及作业批改行为、2条涉及作业指导方法、2条涉及作业类型、2条涉及家校反馈方式、1条涉及“手机发布作业”违规操作。于是,我历时两天半,从作业总量、作业类型、作业设计、作业指导四个维度,采取抽查作业本、抽查年级集体备课本、学生抽样访谈、班主任交流四种形式,进行学生作业抽样调研。在此,不站在学术严谨的角度,仅聊一聊近距离看作业时的发现和思考。
严格管理下,作业过量吗?
座谈中,有学生表示,如今作业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教学管理者和班主任们一致认为,学校对作业量有相对严格的规定和管理措施。调研中,我学习了学校课程发展处制定的作业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均符合校情、学情,多为可量化、可实操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到哪种程度为好”的标准。通过这些师生反馈可知,对于作业量的管理,学校在重视、教师在改变。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作业管理的通知》)规定,小学除了一二年级外的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
有教师说:“为了不让学生带作业回家,我们把午休时间挤出来进行个性化辅导。”也有学生主动对我说:“您别看我这门学科的作业种类多,但老师并没有要求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我们能交叉兼顾好。”但是,参看此次调研中各门学科的作业种类,仅有数学学科只有一个作业种类,其他学科暂未相对统一和固定,同年级各班不同、同学段同一学科类别不同。事实上,作业种类增加的每一分钟和教师额外付出的每一分钟,最终都会加在学生的身上,成为他们的负担。
个性化批改和教师批改,哪个更好?
随着多元评价方式的兴起,“同学互批”等更具个性化的方式也在学校试用推广。此次调研,17次听写中,学生自己完成首次批阅的占比逾70%。支持此举的学生表示,老师在开学前专门培训过同桌间互批听写的方法和标准;也有学生因担心写得差遭到同学嘲笑、不信任同学等原因而反对此举。
《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这是教师职责所在,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阅和学习态度的鉴定,也是对学生思维引领和纠错的过程,其作用和意义较大。作业,教师的确应该全批全改,改不完就不要布置那么多,不改就不要布置!
我们也欣喜看到教师有以下作业批改行为: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批改;了解学生错误的根源,个别面批;满足学生的感情需求,撰写启发式评语……批改作业是教师精准把握学情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连续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答疑,并从中把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逐步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学生更喜欢这门作业,为什么?
调研中,一个四年级女孩说:“我喜欢语文预习单,因为有‘资料查阅’和‘我的疑问’两个版块,我可以查字典和查电脑,也可以在上课前就提出我对课文的思考,蛮有意思的。”另一个六年级男孩说:“我喜欢每周末的数学作业,上周学《百分数的应用》,老师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第7单元的知识结构图,还让我写‘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的数学故事,我看到了好多同学写出来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鼓励“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这两名学生的表述,给人启发。
当下,学生对作业的普遍心理是“厌多、图快、喜新”。固然,学生喜欢的作业不一定是高质量作业,但基于学生心理机制反馈可知,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紧密结合生活真实情境,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参与感和挑战性,让作业形式力求变化多元、新鲜有趣,让作业内容力求有所选择、自主分层。学生也能从这类作业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从而对这门学科有更积极的认识。
作业,是听老师的还是听家长的?
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六年级男孩因将句子“It’s half price then.”中的“half”写成了“halp”,在听写本上把这句话抄写了100遍。一周后,由于将复合词“postcard”错写成词组“post-card”,又把这个单词抄写了100遍。我很震惊,课间专门找到这个孩子了解情况。原来是他妈妈对学习要求比较高,要求他“分五天抄完100遍,并给老师检查过目”。英语老师在他抄写的内容上划了对钩和日期。但是,孩子抄完100遍后对postcard复合词用法仍然不太了解。
“双减”政策提出,要“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作业这件事,究竟应该听老师的还是家长的?考验的是学校育人智慧和家校沟通水平。毫无疑问,那位家长在作业中占据了强势的地位,甚至左右了老师的批改行为。老师很委屈,学生也不情愿被罚。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纠偏家长的错误观念,不越界、不逾规,将作业的管理权还给师生。同时,教师对自身在作业问题上的角色和职责应有清晰认识,被动按家长要求批改本身就是错误的,是间接默许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开始。沟通中,我启发这个孩子自主在书里找出5~10个复合词,如note+book、suit+case等,然后查阅复合词的分类区别,并记录在听写本改错处。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巩固记忆,又真正学懂,还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指导比惩罚应该更有意义。
作业,透视课堂内外,牵动万千家庭。我们过去总是习惯于站在作业看作业,但是作业管理不是一喊到位、一减了之,是系统思维、整体设计、长期项目。我们要拨开作业看教育对人的意义,要从批改行为寻根到作业设计本身,要从建立家校系统到联动严控底线,这样才有可能在作业管理中实现“学生和教师不孤立、教学与作业不脱节、反馈与评价不背离、家长和学校不掉单”的良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