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劳动教育:内涵与特征
作者: 庄伟炎
2024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生产力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展现出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独特能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质上就是生产力从旧有的形态和质量,向更新的形态和更高质量不断演进、升级和融合的过程。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生产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均经历了显著的重塑与升级。劳动者由传统形态转变为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劳动资料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转化为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新介质”。同时,劳动对象也经历了质的提升,转变为具有更高价值和多样性的“新料质”。这三者在生产活动中的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使其展现出全新的形态和特质,进而跃升为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新质生产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新型劳动者具有重要价值的小学劳动教育,也需转向“新质劳动教育”。
一、新质劳动教育与传统劳动教育的区别
新质劳动教育是指结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以培养具备高度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劳动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新质劳动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它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才。
在教育内容方面,传统劳动教育主要围绕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劳动技能进行开展。这些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对劳动力的基本需求,但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而新质劳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劳动技能,更注重与现代科技领域的结合。新质劳动教育引入了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范围,使学生发展能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劳动教育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和实地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操作。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质劳动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例如,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劳动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自主组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新质劳动教育还注重跨学科整合和多元评价,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新质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质劳动教育旨在培养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需具备以下素养。
尚生态。新型劳动者要建立“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观念,要具备珍爱环境、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行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坚持绿色环保的行为,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勇担当。新型劳动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积极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困难,相互支持,团队协作,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善技能。在家务劳动、学校项目、社区服务等劳动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中学习、在动手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工具思维、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乐实践。新型劳动者要树立“劳动即生活”的理念,养成自愿自觉、勤于劳动、乐于劳动、吃苦耐劳的劳动情感和劳动品质。
能创造。新型劳动者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和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激发和提升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新质劳动教育以全程劳动教育为路径,以引领绿色生活方式为目标,倡导“劳动即生活”,强调劳动教育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全面性、形态上的开放性和目标上的时代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其中,全程劳动教育中的“全程”是指劳动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全面性、目标上的长远性、实践上的深入性和育人上的系统性。绿色生活方式的“绿色”指的是“生态环保、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强调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旨在通过环保行为和习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此,劳动教育应倡导“劳动即生活”,从计划、准备、执行到反思,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全程经历而非局部参与,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成果,从而获得完整的劳动历程、沉浸的生活体验,建立深刻的劳动观念、劳动道德和劳动精神,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三、新质劳动教育的特征
新质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均展现出了显著的创新性,其鲜明的时代性、顺应自然规律、倡导绿色生活、目标指向性、过程真实性和结果实效性等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首先,新质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勇于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引入。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复杂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前就能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过程中的规律和趋势。这些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其次,新质劳动教育顺应自然规律,倡导绿色生活。在教学内容中,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珍视环境、崇尚自然,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绿色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在目标上,新质劳动教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致力于“五育”并举,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够培养责任感、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现代人才。
新质劳动教育强调过程的真实性。劳动的真实发生,强调劳动教育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形式化的活动上,而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真实地体验劳动的全过程。新型劳动工具不断涌现,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实际应用先进劳动工具,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劳动任务,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劳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真情境、真情感、真实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新质劳动教育注重结果的实效性。享受劳动成果强调学生应该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增强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学校应为学生搭建展示和交流劳动成果的平台,如举办劳动成果展、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活动中,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技能水平,与他人分享劳动的快乐和收获。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能激发他们继续参与劳动的热情和动力。
综上所述,新质劳动教育以其鲜明的时代性、顺应自然规律、倡导绿色生活、目标指向性、过程真实性和结果实效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通过新质劳动教育,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具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人才。这种综合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实现自我价值。而新质劳动教育正是致力于培养这样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劳动学科教育基地(深圳)成员学校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