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林振媛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
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针对中山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通过走访调研相关学校,并对111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中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对传统文化兴趣较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定认识,且有强烈意愿进一步了解;具有一定能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相关活动。同时,也存在着自主坚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非语文教师较少主动进行学科渗透、学校没有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缺乏专职教师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配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职教师,设置专门课程;建立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引领薄弱学校教师发展进步;加强家校互动,共同提高育人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笔者采取抽样调查,在两所学校共选取111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得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出中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现状特点。
1. 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对传统文化兴趣较浓
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甚至言行举止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示范影响作用。因为,与教师朝夕相处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对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表1、表2、表3统计结果可知,中山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占比75.7%,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人数占比达87.4%,愿意进一步接受传统文化培训活动的教师人数占比达94.6%,教师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定认识,且有强烈意愿进一步了解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作用的认识,以及教师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从表4可知,8.1%的教师明确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46.0%的教师表示“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说不清楚”,43.2%的教师表示“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这表明,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明确、不系统。
表4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统计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人数 比例
明确知道具体包含的内容 9 8.1%
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说不清楚 51 46.0%
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 48 43.2%
不了解 3 2.7%
从表5、表6可知,较多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其中57.7%的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8.7%的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没有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不具有作用。这表明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作用的认识正面。同时,较多教师有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愿,其中19.8%的教师非常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6.7%的教师比较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也有3.6%的教师不太希望进一步了解。这表明教师对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为强烈的意愿。
除上述的问题外,笔者还从中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的小学组海选题库中随机抽取了10道题,给111名教师作答,除了关于中山本地民风民俗的问题正确率较低以外,其余问题的正确率均在78%以上。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山市教师的平时在中国古诗词、中华民俗习惯、中国地理历史的发展,都有较丰富的积累。
3. 教师具有一定能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相关活动
在调查教师“若让你负责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你会选择什么活动”这个问题时,经过统计答案,笔者发现出现词频较高的是:诵读、经典朗诵、诗文、吟诵、书法、重阳节、中秋节、家训、敬老爱幼……古诗词的朗读吟诵、传统节日的体验与庆祝、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书法的起承转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山教师具有一定能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文化校园活动。
据笔者走访了解,Y学校为营造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氛围,不仅面向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还面向教师开展诵读比赛,既让教师起示范引领的作用,也促进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为提升教师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相关活动的能力夯实基础。
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 自主坚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
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仅要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增强教师教学能力,还要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思想的改造,进行自我文化的建设,加强国学经典、历史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使教师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
从表7可知,只有24.3%的教师能做到经常阅读传统文化书籍,71.2%偶尔阅读,4.5%从来不阅读。虽然很多教师热爱中华优秀文化,有成长的愿望,希望参加相关的培训提升文化素养,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坚持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只是“师傅领进门”,过后更多的要靠自己的钻研琢磨,持之以恒。教师如果没有文化自觉,不能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其专业成长也很难有所长进,整个教师队伍的素养也无法提升,更难推及学生的精神铸造了。
2.非语文教师较少主动进行学科渗透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各科老师都应该参与其中,适时适当进行学科渗透。以体育科为例,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如何保障与传承体育文化就做了相关说明。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习惯与文化的多元化,使体育的文化形式众多,在体育方面文化的传承应更具特色。[2]而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传统文化因素,如果能通过传统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和喜欢数学,则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
通过本次教师调查发现,非语文学科的教师较少主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并且当被问到“认为哪个学科的老师适合讲授传统文化课?”时,45.9%的被试教师选择了“语文老师”,教师队伍的学科渗透意识较弱。
3. 没有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缺乏专职的教师
七年以来,中山市扎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师生活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经典诗文吟诵师资培训活动”等,各镇区各学校也纷纷开展相关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常态化、系统开展,大多是碎片式的活动,学生热情高涨但活动过后难以延续。这是因为缺乏长久有效的机制,让学生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学好经典,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据笔者走访发现,由于没有专职的传统文化课教师,学校课时紧张,很多教师怕耽误原本所任教的课程,所以参加中山市里举办的传统文化培训都是轮流着去。例如为期三天的吟诵教学培训,很多学校一天只派一位教师参加,中途参加的教师往往“摸不着头脑”,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策及建议
1. 配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职教师,设置专门课程
教师岗位设置应该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专职岗位,保证每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专业教师配备。虽然我们提倡学科渗透,但是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和配备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师与之并不矛盾。中山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但部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只会带领学生读读诗歌,不能进一步深层次挖掘古诗词的内涵。且按照目前的教育形势,各科包括班主任都有其各自的专业需要进修和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如果仅仅凭兴趣爱好,没有制度上的支持和时间上的保证,是难以长期坚持的。设置专职教师,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传统文化教师如果能专心教传统文化,保证培训学习力度,增加教学实践机会,肯定能变得更加专业。
2. 建立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引领薄弱学校教师发展进步
近年来,中山建立了许多名师工作室,如班主任工作室、语文名师工作室、数学名师工作室、英语名师工作室等,却没有传统文化的名师工作室。如果在中山市内建立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开展以文化经典、语言文字、书法、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学科重难点阐释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名师的引领下,进行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就能培养一批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
在名师引领的基础上,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让传统文化教研实力较强的镇区辅助能力薄弱的镇区,以点带面,形成教研合力,才能促进中山的传统文化教育稳步发展。
3. 加强家校互动,共同提高育人效果
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中山的家长,尤其是城区的家长,学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很高。据统计,371名家长中,33.4%为大专学历,23.7%本科学历,4.3%为研究生学历同时,有10.5%的家长从事直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工作。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一资源,发挥家长行业、专业优势,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育人路上共同研究和探讨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马龙涛.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J].奋斗,2018(9):20-21.
[2]王丽霞.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散文选刊,2019(1):100-101.
[3]徐祯瀚.浅析新时代下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传承[J]汉字文化,2019(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