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经典特色课程的校本实践
作者: 欧阳国防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聚焦学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构建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诵经典”中,自主养德,涵养高尚的道德品格;在“品经典”中,正己修身,领悟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在“行经典”中,致知于行,激发爱国情和强国志。
一、国学经典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理念建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此,学校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以“卓越品质、自主发展、家国情怀”为教育目标,建构了“国学为本、体验为基、知行合一”的课程理念,制定了“善、美、新、行”的国学课程目标:“善”即崇德向善,“美”即和美与共,“新”即求是创新,“行”即知行合一。“善、美、新、行”均指向“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体系搭建
学校建构了“1+X”国学课程实施体系。“1”是指1门融合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个主体重点(思想精神文化)、1节固定课时(学习时间)、1位兼职教师、1套学习资料;“X”是指多品种的系列课程、多特色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基于国学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结合本土文化和学校特色,学校国学课程分为国学涵养课程、传统技艺文化课程、民俗文化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五部分。
二、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
(一)构建儒雅文化环境
学校精心打造国学氛围浓郁的“馆”“班”“廊”“道”等场所,使学校成为精美的“国学大观园”。
“馆”即校史馆和艺术馆。校史馆里保存着记录六十余载的办学文化、传承学校精神的校史图。艺术展馆内陈列了学生的字画和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学校每年会组织新生参观两馆。
“班”即班级。国学班门口悬挂“国学经典示范班”牌匾,倾力打造特色国学文化,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各班有国学主题黑板报,张贴国学语录和班级格言,正向引导学生成长。
“廊”即国学长廊。学校百米长廊上悬挂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图片;教学楼各楼层都张贴了国学经典名句;三都民族班的橱窗里展示贵州黔南三都特色的水族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多元化。
“道”即国学楼道。楼道里陈设了学生的国画作品,带给人视觉的享受。双馨楼下设有“德艺双馨”专栏和国学主题展板。校园走道上悬挂着介绍广东粤剧等地方特色文化的镜框。
(二)打造特色国学课程
国学课程按照涵盖领域和课程融合方式,由“国学涵养”课程、传统技艺文化课程、民俗文化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五部分组成。
1.“国学涵养”课程
“国学涵养”课程重点学习中华传统礼仪、《读百家·诵千言》、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早读、班会课自主讲解国学经典。在实践中,师生探索出了国学经典“六步”教学模式:反复诵读,感受韵律美—对照注释,感知内容美—展现画面,体会意境美—讲解经典,感悟内涵美—全班齐诵,品味经典美—师生评议,升华境界美。
开展诗词大赛,体会古典美和现代美。例如,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青春”主题的诗歌教学,语文组组织了主题为“青春有梦,诗和远方”系列活动:单元诗歌学习,感悟青春的丰富内涵—开展“青春诗选”小组朗诵比赛—自创诗歌朗诵比赛—自创诗歌优秀作品展。
2.传统技艺文化课程
翰墨工艺课程。开设书法、国画等课程,学生们学习篆书、楷书,练习写意人物、山水国画手法,体验国画浓淡墨色变化带入的神奇意境,并在篆刻的学习中感受金石魅力。同时,学校重视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师生通过蓝印花布型糊染教学实践,对传承千年的民间工艺有了更深的体会。
传统体艺课程。学校开设广府醒狮课程,让学生学习醒狮技巧,亲身体验醒狮文化;学习围棋、象棋等传统棋艺,在智慧博弈中修炼品质,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同时,在舞蹈艺术上,开设凸显岭南文化特色的舞蹈课程。
民乐曲艺课程。学校开设混合乐队演奏课程。学生学习二胡、笛子、琵琶等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学校获评“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精选民族特色经典曲目,并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例如,改编“新民乐”作品《盛世国乐》,将传统民乐与现代器乐相融合,展现盛世繁华的画卷。师生充分领略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民俗文化课程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学校开展“民风民俗”主题班会,使学生对时令节气、民风习俗等有了较深的了解,并鼓励学生亲身体验本土特色文化。
同时,定期组织民俗文化研学活动,如开展“探寻广州历史文化,感受岭南现代气息”“溯吴越历史记忆,探江南文化之光”等主题研学。学生游览广州著名的文化名胜,感受城市的繁荣与活力;品读文人墨客在杭州留下的诗词佳句,领略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4.学科融合课程
学科融合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它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教师根据学情,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提升自身国学素养,发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引导学生感悟国学思想精髓。
5.研究性学习课程
创新研究性学习模式。学校注重特色发展,创新文化传承途径,打造了“2+1”研究性学习模式。“2+1”是指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需完成两个课题研究和一次社会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学校实施全员导师制,每个课题组配1-2位导师,导师既是学生科研的引领者,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同时,将研究性学习与国学课程相结合,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自信。每学年,学校组织暑期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心系国家事,肩挑国家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评价机制
国学经典校本课程采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成果展示等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自主评价。每阶段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填写《社团活动考核表》《自主型班会评价表》等。
教师、家长评价。班主任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型班会,并给予激励性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诵读比赛等,根据学生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家长参与国学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提出希望。
成果展示评价。学校定期举行书画展、诗歌创作展、国学经典读书分享会等,学校评选出“国学传播使者”等奖项。
参考文献:
[1]钟思慧,邵家豪.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学,2023,(20):13-17.
[2]丛珊珊,王友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模式总结及其推广建议[J].中小学班主任,2022,(12):12-17.
注:本文系广州市2022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师发展专项课题“提升高中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22141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