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中小学高质量集体备课制度建设的创新探索
作者: 刘华华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在探索实践中发现,建立健全区域集体备课制度是突破区域教研困境的有效路径和有力保障,深化集体备课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有力支撑。韶关市武江区以教育行政部门力量全力推动,构建集体备课工作新格局,为建设有区域特色、县域领先、纵向联动、横向贯通的新时代教研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心”推动:行政管理力量主导推进集体备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成长关系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最大效益地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发挥团队作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这些都是教研工作一直关注且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实践证明,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集体备课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行政管理是推进集体备课的主导力量。武江区结合实际,制定区域中小学全面优化集体备课制度方案与集体备课规范指引,以区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组织区域内各中小学全面开展集体备课,按照“半年能达标、一年有示范、两年创特色、三年成体系”的工作思路循序渐进地推进。推行集体备课之初,武江区教育局印发《全区中小学全面优化集体备课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由区教师发展中心具体落实推进实施,制定了集体备课操作规范指引,要求学校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过程主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器材),达到“五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训练和活动、统一教学评价), 精选“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经过半年的探索,区内各中小学均实现“从无到有”的规范集体备课,在组织开展的达标评估中全部达标。在实施的过程中,武江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动调整部署要求,从“规范统一”要求向“分层分类”深化转变,促进不同规模、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学科的集体备课“从有到好”,每次开展的线下集中集体备课时间不少于2小时,确保深度开展集体备课。针对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专业教师人数少的现状,科学地整合全区教师做到每半月或每月分片区集中开展集体备课。
二、“骨干”带动:教研骨干力量引领推进集体备课
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设计是开展好集体备课的制度保障,如要“落地生根”则需要有骨干力量引领推动。武江区构建了以教研员、学科骨干和名师工作室为“纽带”的集体备课工作推进机制。
以专兼职教研员为第一纽带带动集体备课。武江区教研员将区级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有机融合,着力推进集体备课视域下的学科教研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将集体备课列入教师培训项目内容,提升教师集体备课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教研员到校教学视导,将抽查集体备课列为必查内容,组织针对各类公开课或研讨课的集体备课。例如,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多为语文等学科教师跨学科兼任的实际情况,多次组织区域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带头上区级示范课多节,带领兼职教研员上区级公开课,引领区域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成“语文课”,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护心墙”。
以学科中心组成员为第二纽带带动集体备课。各学科中心组成员主动承担主备任务,在集体备课中以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中心组成员及时发现教学一线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师对集体备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疑惑与难题。譬如,为进一步推进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集体备课,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组织学科中心组成员每月集中开展一次线下集体备课,每月一主题,辐射带动全区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并将经集体备课形成的优质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分享给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于教学实践,实现共备共研、共建共享。
以名师工作室为第三纽带带动集体备课。名教师工作室是名师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一方面,积极发挥本区多个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将高质量开展集体备课作为工作室活动的重要内容,让集体备课成为各类教学活动展示、教学能力比赛的主要途径。比如,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将集体备课作为重要抓手,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省市级教学能力比赛、课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项教育教学成果获省一等奖。另一方面,积极邀请省名师工作室送教、东莞市对口帮扶镇名师工作室送教,共同研究探讨集体备课活动。
三、“技术”促动:数字技术支撑推进集体备课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武江区中小学的集体备课进入3.0模式,聚焦数字化教学开展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粤教翔云”平台为阵地,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的方式、形式和要求,正在推进区域教学资源中心建设,收集集体备课的优质教学设计、课件、音视频等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区域共享,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和育人方式的变革。
当前,区内各学校根据政策要求,以数字赋能学与教方式变革,做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工作。结合当前实情,将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应着重研究双师课堂模式。集体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优质资源的内容和设计逻辑,深入研究利用资源助力教学的方法,从对资源的“点点用”向“改改用”转变,从对资源的“改改用”向“创创用”转变。此举既可以改善一些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或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也可以带动一批优秀教师从“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研究型教师”转变。
集体备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方式。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借助集体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数字技术,集体备课要求先利用网络平台功能应用进行网络备课,再进行线下集中备课研讨,最后在经过修改形成备课方案后分享到云端资源库,由教师个人结合班情进行修改,形成个人备课定稿。备课时要求做到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体现核心素养内容,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必备品格,掌握关键能力。
实践证明,不断优化集体备课工作管理,提升集体备课成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促进新时代教研工作体系的构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