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文化建设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杨虹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之一。笔者作为乡村学校的管理者,引领揭西县第二华侨中学进行“蝶”文化建设实践,有效推动乡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蝶”文化建设的背景与动因
背景:揭西县第二华侨中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棉湖镇贡山乡蝴蝶岭脚下,是一所充满乡土气息的乡村学校。然而,学校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师资队伍结构失衡且流动性大。学生群体以留守儿童为主,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蝶”文化的提出,既源于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又寓意着乡村学子在学校教育的滋养下“羽化成蝶”,展翅高飞,追逐梦想,实现成才的教育愿景。
动因:“蝶”文化不仅承载着校园文化的力量,更蕴含着学生在文化熏陶下自我转化的内在动力,且本地民众对蝴蝶岭怀有深厚的情感。蝴蝶在当地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能够激发强烈的文化共鸣。
二、“蝶”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理念文化建设
1.羽蝶文化品牌的内涵与价值
羽蝶作为学校精神的象征,寓意着学生的自由、创造与成长。其飞舞的姿态象征着学生在校园中的探索与发展。同时,羽蝶还承载着华侨的自由与坚韧精神,以及对祖国和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在教育领域,羽蝶代表着学校对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追求,以及对全面发展的重视与关怀。羽蝶精神激励着师生不断探索、成长,追求更高的目标。
2.羽蝶文化品牌的核心精神与教育理念
提炼“蝶”的精神品质,结合学校的历史人文,形成自信、博爱、坚韧、团结、革新、感恩、梦想等核心精神。基于此,学校提出“破茧成蝶,多彩绽放”的办学理念,以及“蝶变的七色素养——三个能力,四种品质”的育人理念,即自主力、学习力、创新力以及自信坚韧、自我革新、逐梦天地、知恩报本的品质。同时,形成“持恒精进,逐梦向阳”的校训,“博学博怀,知恩报本”的校风,“业精业勤,协作革新”的教风,“自主自信,勤奋创新”的学风。学校口号为“让每个生命绽放华彩”。
(二)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通过“蝶”环境文化建设,展现“蝶”文化的精神内涵,被评为县级和市级“文明校园”。目前,学校已完成校门、文化墙等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如“向阳大道”“羽蝶楼”“华彩阁”等。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争取资金建设“逐梦广场”,使“蝶”文化在校园内得到更深入的彰显,实现文化浸润式教育的目标。
(三)制度文化建设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以“蝶变”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以“七色素养”为目标的评价体系,通过颁发“青葱奖章”“勇毅奖章”“蝴蝶奖章”等奖章,激励学生不断成长。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制定了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确保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有效实施,以及教学工作的质量,荣获揭西县“教育先进单位”及“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二等奖”。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教师充满激情与创意的教学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的师德师风也是行为文化的关键内容,他们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学生的行为文化则体现在课堂互动、文明礼仪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展现学校积极向上的学风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学校还创办了一系列体现“蝶”精神品质的特色活动,如“悦读”读书节、“阳光体育”活动等,在大课间比赛中荣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中考体育成绩多年位居全县第一;被评为县级和市级“书香校园”。在打造成书香校园和阳光体育校园的同时,学校还创办了校刊《羽蝶》、校本读本《乡土文化读本》、广播站“蝶语”等,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课题文化建设
课题研究是学校文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学校成功立项了多个市级和省级课题,如“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潮汕传统文化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研究”。学校以课题为引领,实施“五行·我行”策略,建成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实现了“教-学-研”相结合、“校-家-政-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学校被评为“揭阳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推动课程建设,办学理念落地并不断深耕,推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为引擎驱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方能真正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