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严管,“理顺”更走心服人
作者: 代大国有的班主任管班,奉行“严”字当头,整天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严肃面孔,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时刻监视班上学生的一举一动。
从早到晚,从课堂到课间,从操场到寝室,大到集合站队,小到清洁卫生,条条框框,各种要求,他讲得不可谓不细;班长、组长、寝室长,干部分工不可谓不明;班会、晨会、总结会,各种会不可谓不多。在这种严格管治之下,学生不可谓不规矩,这样的班级不可谓不是“优秀班级”,但我们扪心自问:这种“绑缚”环境中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为具有自主管理能力的未来公民吗?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引导、唤醒和点燃。我们面对的不是抽象的学生,而是一个个期待被唤醒的灵魂。因此,完美的班级,光靠管是不够的,一味地严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我们只有做到以理服人,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完善自我。
班级管理无疑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既要有“管”的力度,又要有“理”的深度。如何平衡这两者,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深思的问题。通用电气公司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这句话揭示了管理的精髓:沟通是管理的核心,而“理”则是沟通的基石。在班级管理中,以“理”服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一、理顺师生关系
学生不是被监管的对象,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班级管理不是警察抓小偷,而是一种引导和唤醒。范梅南提醒我们:“老师绝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待孩子,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班级就像一个大的花园,学生是花园里的花朵,而老师就是这个花园的园丁。各式各样的花,品种不同,习性自然也不同,那么管理培育的方式理应有所不同。我们要弯下腰来,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怀一颗平和之心,给他们阳光雨露,让他们各自快乐地生长。试想,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花园,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们手扶着窗,静静地看着,微笑不语,是不是非常美妙?
二、理顺干群关系
班干部是集体选拔出来为同学们服务的,干部和学生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互助的关系,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为干部和学生搭起互通的桥梁。有的干部手握校规班纪的“大棒”对同学发号施令,工作方法过于简单时,学生往往会心生怨气,与他作对。此时,教师就要适时调理。一方面,教师要与干部谈心,让他明白干部的工作不仅仅是监督和记录,还应对同学进行提醒和引导。另一方面,对顶撞干部的学生,教师不要一味指责,而应与他沟通交流,帮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毕竟,教师精力有限,不能时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动态,而学生之间接触最多、相互最了解,教师只要做好干部工作,就能更准确及时地掌握班级情况。同时,班干部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优秀班集体。
三、理顺细则公约
管理学生的依据是什么?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些细则挂在教室的墙上,我们也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但如何让这些细则从墙上落到实地,仍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有时我们要形成班级公约来补充实施。比如《规范》第20条这样要求:“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什么行为叫追逐打闹?多大的声音叫作喧哗?《规范》里面没有明确规定,这就需要我们灵活把握。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们能把它定性为打闹吗?学生心情舒畅,在校道上哼了几句歌,我们能把它定性为喧哗吗?
魏书生老师认为,学生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这样层层放手,可以让学生逐渐承担起班级管理的责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想这就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光靠管显然是不够的。
古语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崇尚无为而治,最终无所不治,这一理念同样也适合班级管理。当然,发扬民主,并不是不要法治;弘扬个性,并不是为所欲为。适当地管,能让理有法可依,而以理服人,才能让“管”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班主任做到以理服人,方能做到管理有方。这不仅是一种管理策略,更是一种教育智慧。通过以理服人,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自我成长,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真正目的。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