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心理游戏赋能班级管理
作者: 彭妙如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对学生学习成长至关重要。传统方法侧重规章制度与惩罚机制,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利用心理游戏赋能班级管理的新视角。心理游戏可营造积极氛围,加强沟通互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成长。
一、巧设心理游戏,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交往与群体凝聚力理论强调了个体间相互认识和互动对良好关系及集体力量形成的重要性。初建班级时,学生互不相识,给班级凝聚力和交流带来挑战。“破冰”游戏由此产生,它能使学生短时间内由陌生变熟悉,利于促进交流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
1.“串名字”游戏
开学第一课,班主任可开展“串名字”游戏。先将学生分组,每组4至6人,学生在组内依次自我介绍和展示特长。此游戏能让学生记住彼此姓名和特长,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
2.“桃花朵朵开”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会问:“桃花开几朵?”教师则喊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学生需要迅速与身边的人抱团,形成“朵朵桃花”。这种合乎礼仪的肢体接触,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进一步促进班级内部的交流与融合。
3.“我是记者”游戏
游戏中,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被采访者,记者提问、被采访者真实回答。在一问一答之间,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异同,进而增进理解与尊重,有利于班级和谐与学生关系发展。
通过“破冰”游戏,初建班级的陌生感将被逐渐打破,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融入新的集体生活。之后,班主任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分组讨论雅号、设计班徽、创作班歌以体现特色,制定口号、确立班级愿景以凝聚精神、表达目标。
从自我介绍到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在心理游戏中与同伴磨合,拉近距离,受积极心理环境熏陶,体会齐心力量与成功喜悦,和谐班级氛围与凝聚力在宽松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悄然形成。
二、巧借心理游戏,选拔与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对于班级秩序的建立与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游戏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辅助班主任进行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以心理游戏为途径,深入考查学生表现
心理游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且自然的互动场景,这正是“情境认知”理论的应用实例。例如,班级组建之初,班主任可开展“真我风采”游戏,快速了解学生,物色班干部。其规则是:每个学生用独特动作或物品表现自己且不能与他人相同,可预留时间让他们构想。如学生选择手表,可理解为其较有时间观念等。通过此展示,学生会更清楚地认识自身个性,班主任也对学生特点有初步印象。
又如,开展“情有千千结”游戏,将全班分两组,成员牵手围圈并记住牵手对象,听口令松手散开再找回牵手对象并恢复原状,快者胜,落后者受罚。此游戏不仅考验学生记忆与团队协作,还锻炼他们的应急反应和问题解决能力,班主任可借此观察哪些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此外,该游戏还可以增进学生友谊、加强班级凝聚力,为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打下基础。
2.以综合评估为依据,科学甄选班干部
综合游戏表现、学业成绩和同学评价,可更精准选出有领导能力且受信赖的班干部候选人。依据社会学习理论,游戏中出色的行为和问题解决方式可能成为同学模仿典范,因此通过游戏选出的班干部,更能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当然,班干部任命不应由班主任独自决定,可结合实际采用“学生自荐—师生推荐—班级竞选—民主测评”等形式公开选拔。
3.以“你说我画”为工具,实现班干部合理分工
班干部分工可借助“你说我画”游戏。此游戏需全班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如沟通表达能力较强的负责“说”,擅长绘画的负责“画”,协作完成作品。
为使班干部有效履职,班主任应定期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学生管理、领导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服务班级,促进和谐发展。这种定期培训,既能帮助班干部成长,也为班级稳定发展奠基。
三、巧用心理游戏,助力潜能学生转化
在班级管理中,潜能学生转化是重要议题。潜能学生指学习、行为或情感有困难但具潜力的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班主任可以设计一系列心理游戏来引导转化他们。
1.挫折普遍性认知:“人人都会有挫折”
首先,可以开展“兔子舞”游戏,要求参与者按照统一的口令进行跳跃。学生在游戏中遭遇挫则之后,可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的挫折。然后,教师组织开展“挫折圆圈舞”活动,促进学生交流各自遭遇的挫折与应对方法,帮助潜能生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
为疏导学生情绪,紧接着进行“挫折回收站”活动,学生将写下的“挫折卡”扔进回收站,以此释放内心压力。最后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或感受,并且不管每个人说得怎样,都应得到掌声,这是班集体成员之间的支持和接纳。
2.内在力量探索与自我认同构建:“我是谁”
“我是谁”心理游戏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探索内心,发现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力量。此过程中,学生会更积极地看待自己,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融入自我认同、自尊和自信。活动包括撰写自传、分享成长经历或自我评价等,旨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探索。班主任在此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要输出积极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正面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引导他们将这种自我认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面对学习困难或人际冲突时,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回顾在“我是谁”阶段发现的内在力量,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这种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的提升,将助力学生更坚定、更勇敢地面对挑战。
3.学生潜能挖掘与抗挫力提升:“绝地反弹”
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学生对挫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一些应对方法,但真正的成长不止于被动应对挫折,还需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1)团队协作项目锤炼综合能力。可通过团队协作项目,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项目中,学生会遭遇各种困难与挑战,需要共同面对与解决。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提升技能水平,又能学会在团队中发挥独特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抗挫能力。
(2)挑战性个人项目激发潜能。引导学生参与演讲比赛、数学竞赛等具有挑战性的个人项目,这能帮助他们发现自身潜能与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与创新精神。面对挑战时,学生会经历失败、反思、再尝试的过程,从而培养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与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情绪管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与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与压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保持冷静乐观,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班级潜能学生常缺乏自信、不善排解情绪与沟通交流,习惯于老师的说教式疏导却屡教不改。通过心理游戏,潜能学生能在互动中学会倾听、合作与感受互助。实践表明,体验游戏时,潜能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展现内心真实世界,自觉向优秀同伴学习并约束自身行为。
四、巧托心理游戏,创新主题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驿站,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心理游戏在班会课中的运用,使学生在规范自身行为、学习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通过体验产生感悟,最终在感悟中实现成长。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验学习”理论的应用,即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应精心设计丰富的心理游戏,以此开展多样化的主题班会。游戏内容可以涵盖“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设计思路与多元智能理论相呼应,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独特的,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等八个方面。因此,通过多样化的心理游戏,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较于常规的班级会议形式的班会课,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这种“心理班会课”,因为他们在心理游戏中积极思考、主动沟通、释放压力、体验情感、快乐成长。
总而言之,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巧妙运用心理游戏策略。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为班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班级秩序与氛围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