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嫁接,莞揭共进

作者: 于忠义

跨市嫁接,莞揭共进0

2021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其中在《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明确指出:“推动支援地区优质学校、教育集团与受援地区加强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鼓励支援地区优质学校以联合办学、委托代管等方式,与受援地区的乡镇中心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组建新型教育集团,输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等。”

在此背景下,2022年8月,受援学校——揭阳市揭东区龙尾镇龙珠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龙小”)正式成为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莞英”)的成员校,开启了跨市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集团采用“嫁接培育”法,派出优秀支教老师,以行政挂聘、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特色共融、研训一体,跟岗学习为抓手,进行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与合成再造,推动了集团学校的共同发展。

多途径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提高龙小的教育教学质量,莞英与龙小采用线上线下双轨联动的方式展开教研,并多次送课、送讲座,带动龙小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提升龙小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如莞英数学科组围绕“变式教学”专题教研,每学期都开展送教活动,通过主题讲座、同课异构、听课评课等方式,让龙小数学教师对“乐思课堂”及“变式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多渠道打造科学教育新格局

莞英少工委协同社会力量支持和赞助龙小建设科学实验室,让龙小的学生接受规范的科学教育。为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的作用,莞英科学骨干教师走进龙小,为龙尾镇全体科学教师展示实验课例,助推全镇科学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多方联手开发艺术课程

支教教师将莞英开设午间静书、课前诵读经典等经验做法传送到龙小,推动龙小开设丰富的课程。龙小诵写校本课程开始起步,以培养学生“会表达、善书写”为课程育人目标,采取“诵读经典+小组练评”的课程实施方式,让全校师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支教教师开设书法课程,以书法之美滋养师生心灵,提升人文素养,打造书香飘溢、诗意流淌的龙小校园。支教教师还开设陶笛特色课程,购买陶笛给龙小学生上课,让他们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多路径开发尚武校本课程

莞英有成熟的大课间实施模式,龙小学习相关模式,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尚武校本课程。课程以“修武、育德、尊师、健体”为课程育人目标,采取“课内外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让全校师生练习武术基本功、揭阳南枝拳。以武术之正气培养师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弘扬立身正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支教教师通过开讲座、上示范课等方式帮助龙小更好地开展体育工作。莞英学生还捐赠了篮球等器材,助力龙小落实体育课程。

多元化路径推动劳动教育

莞英是首批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构了一套成熟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为促进龙小的劳动教育实施,莞英共享了劳动课程资源,并协助龙小开辟了劳动基地。目前,龙小学子已经收获了多批劳动成果,在劳动实践中提升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

全方位输送优质教育资源

莞英积累了丰富的节文化等校本课程资源,如英语艺术节、劳动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古诗考级、戏剧教育等。他们将这些优质的校本课程资源全面共享给龙小,并为龙小谱写、录制校歌,量身定做打造“三香校园”文化特色,帮助龙小提升办学品质。

多维度着手提升育人氛围

为着力提升龙小育人氛围,莞英组织学生通过义卖筹得了一万多元的爱心基金,帮扶龙小开辟科技宣传阵地,为龙小图书馆及开放式的阅读书吧增添书籍,营造科技氛围,丰富阅读空间。

通过“嫁接培育,莞揭共进”的跨市集团化办学,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创新了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两年来,集团协助龙小成功申报区级科研课题2项,开展镇级以上教研活动20项,公开示范课32节,讲座16场。在集团的引领下,龙小获得了2023年度揭阳市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荣誉称号、揭东区龙尾镇年度绩效考核优秀奖,师生有2人获得国家级奖项,6人获得省级奖项,11人获得市级奖项,22人获区级奖项,成为当地社会满意度和认可度均为100%的优质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领导曾两次到龙小调研,充分肯定了莞揭跨市集团化办学的新形式和取得的成果,并指出跨市集团化办学有效地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破解了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跨市集团化办学对于打造莞揭全口径帮扶工作的示范点,丰富东莞市与揭阳市结对帮扶工作的内涵,促进莞揭帮扶的质量和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