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相长:“学习”与“任务”的双向奔赴
作者: 毕党程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戏称努力的老师为“卷王”。努力难道有错吗?努力本身没错,而是“内卷”让努力变味了。什么是“内卷”?有人认为是一种“精致却无用的倾向”,或者是“表面看起来忙忙碌碌,但并没有实现太大突破”的状态。本质上就是成效与付出不成正比,却又别无他法。
如何让努力成为一种有价值感的自动、自觉?我们可以试着向“教学相长”要答案。
教学相长的“相”字揭示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互为因果,互相成就;“长”字揭示了教和学的结果,一方面是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与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更要与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生命成长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所在。学生不是考试刷题的工具,教师也不是教人应试做题的工具。
教学相长本是一条教学规律,却在“内卷”文化之下慢慢变成一个可望不可求的奢望。那是因为教学相长中的“长”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长”的主体变了,变成只有学生的“长”。学生的学,自然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教师的教,好像只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好。其次,“长”的内涵也变了,变成了知识多、会做题,而责任心、思维力、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变得越来越遥远。最后,还因为教学相长中的“教”和“学”发生了变化。如果教师感受不到“教”对实现个人价值的促进作用,“教”就很容易变成一项任务或负担,一项日复一日的任务,一项不得不完成的负担。当学生的“学”只是为了做对题、考高分时,“学”就变成了与生活无关、与个人精神世界无关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如何让“教”和“学”回归本质,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拔节生长,实现教学相长呢?新课改提出的“学习任务”给了我们启示。
为落实新课程方案倡导的“做中学”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实践活动。”学习任务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统一体,既包含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等学习内容,又指任务驱动学科实践的学习方式,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基于科学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有利于学习者达成知识建构和经验重组,对学生如此,对教师也一样。如果教师能改变一下“工作观”,把工作当作进德修业、修身养性的过程,把“教的任务”当作“学的载体”,他们就能在工作中建构新的意义,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成长。因此,“学习任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教师而言,让“任务”向“学习”奔赴,在完成教学任务时让学习发生。在完成一项项任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生学习,任务就成了没有“回报”的负担,工作就成了没有补给的消耗,职业倦怠就会早早到来。但是,如果抱着学习的心态和目的,把“工作任务”当作“学习任务”,让学习在自己身上发生,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增值。当体验到“任务”驱动“学习”的过程和获得感后,教师就又能更好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了。
对学生而言,让“学习”向“任务”奔赴,变“座中学”为“做中学”。教师可以把设计“题海战术”变为设计“学习任务”,整合知识、方法、情境等要素,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涵养情感与品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知识形成的逻辑,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不仅仅是记住结论。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可以代入不同角色与这个世界进行互动,丰富生活体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与同伴、环境的交互中,学会反思、担当和合作,学会处理与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从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把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变成“学习任务”,让真实科学的、滋养生命的学习在教师和学生身上都能发生,这就是教学相长。有人说,教师就是渡人渡己。这是教学相长的另外一种表达。王崧舟老师也曾说:“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成全孩子的生命,也通过反观和救赎,了悟真实自性,遇见灵魂深处的自己,从而活出智慧、活出悲悯、活出圆满的生命。”但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成全孩子的生命、圆满自己的生命,实现教学相长。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