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作者: 曾刚前段时间,一篇题为“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的文章在教育媒体盛传。这句看起来掷地有声的标语也是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的副标题,这本著作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上过诸多不同类型的教师必读书单。前几年,我也曾慕名专门阅读过这本书。阅读之时,应该是有所触动和体会的,当时还为此写过一篇读后感,获得了一个省级奖项。至于读过之后的此时此刻,要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我想,大概也就只有个标题了。毕竟,教学革命,无论是否能够实现,对于一个教育人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都是让人心驰神往的。
一、专家视角: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这篇文章不算长,编辑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列出了几个小标题,我们一起读一读,便可大概了解专家提出的教育主张了:课堂不缺少热闹,但缺少“静悄悄”的课堂氛围和文化;把提问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构建整体性教学,促进“能动性学习”;要改变学校和教师,最大的挑战在于校长;教育人应兼容“田野”和“书斋”两种生活方式。
可见,专家提出了一些改变课堂的方法与指引,这些指引确实科学,有助于解决目前的课堂问题,也确实可以给很多一线教师启发。如果有教师按照专家的方法去做,或许课堂真能被改变,学生真能得到一些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收获与乐趣。
但是,专家们似乎没有扎根课堂、扎根一线,没有真正了解课堂无法改变的根本原因,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课堂革命”大概率会以失败告终。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供教师尝试课堂革命的土壤与环境。
二、教师视角: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传统课堂被人诟病并非新鲜事,人人都知道需要变革,但是变革实非易事。其实,并不是教师们不想变,而是大部分学校没有变,学校里影响着教师们的评价方式没变。教师们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价,不得不选择传统而保守的方式组织教学,不得不在核心素养时代还一心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而与学生“互相折磨”。
比如,假设一所学校只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评价教师,那么在乎评价的教师们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方式,不得不选择题海战术、拖堂、罚抄、满堂灌等常被人诟病的教育方式,因为考试不考核心素养,不考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能在纸面上测验的依然都是传统的基础知识,无论试卷上的表述换多少情境、提多少假大空的理念,最终还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测验与体现。
当然,这并非全部教师的行为,不能以偏概全,但能让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轻松且考试分数还高的教师往往只是极个别,而对于教师群体的芸芸众生来说,一旦被学校里不科学的评价方式所影响,靠“抓”来提高学生的成绩,那就不得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与内卷效应而不能自拔了。
又比如,假设一个学校赶新潮、追求时髦,教育改革涌现出来的新名词全都让教师体验,全都让师生实践,但是与新思潮、新思想所对应的评价方式又没跟上。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每学期都实践好几周,最终什么也不评价,没有针对这些项目的单独评价,也没有检验学生在这些项目中收获了什么,期末时依然拿出一套全地区统一的纸质试卷来评价学生与教师,而同地区的其他学校没有跟随新潮,他们选择了本本分分地抓成绩,成绩对比可想而知,而新潮学校可能还会弄个区域联考与对比,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那实践了大单元、项目式、跨学科的教师们只会觉得之前的创新实践都是在浪费时间,下次再搞类似的新潮玩意儿,随便应付一下即可,最终还是成绩重要。
因此,我对调了文章标题,改为“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借此呼吁:不应该是专家站在舞台上呼吁“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而要帮着一线教师们站在教室里呼吁“学校改变,课堂就会改变”。
三、学校视角:评价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我想,或许,部分学校也会觉得委屈。他们也可能会想换个角度呼吁,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评价学校的方式没有改变,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只看学校的升学率,只以学校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因此,学校也没法改变。那我尝试直接一步到位呼吁:教育评价必须自上而下地改变。
自上而下的评价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教师就会改变,进而课堂就会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唯有如此,“静悄悄的革命”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