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而行之,奋力开创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

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地市、县区和学校代表围绕不同主题发言,他们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焦点1:高校如何打造创新引擎,发挥龙头作用?

高校要深化科教融汇、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教育、产业、人才、创新“四链”融合,助力“双百行动”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80多个高水平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党委书记李学金在现场发言时表示,历经十年发展,学校取得了较好成绩和社会声誉,被誉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成功典范”。

发挥科研优秀,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是高校应有的使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发展趋势,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团队,组建80多个高水平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先进材料、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流学科平台;科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建立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创新链条,形成了“1+N”制度体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两个基础研究机构,服务头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水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助力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张清华作视频发言时表示,学校是华南唯一一所石化特色高校,不断增强教育链条高质量供给,筑牢产业链导向、人才链牵引、创新链融合新机制,大力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办学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实现大幅提升,助力绿色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优势学科牵引,以4个“冲补强”学科带动理工学科聚焦绿色、低碳、智慧关键点,推进 AI+石油化工学科融合,实现与石化产业深度匹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等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引领,建强全链条服务绿色石化产业链五大专业群,着力培养大批“下得去、扎得稳、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的产业急需人才。

广州医科大学:打造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广州医科大学充分发挥以全国实力领先的呼吸学科为支点的临床医学学科特色,以点带面引领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支撑学科群发展,形成点面结合的特色学科体系,成为学校汇聚人才的主阵地。2021年以来,学校在上述重点领域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177人,新增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8人次。

学校还注重对引进人才、本土人才的培育,坚持引育并举,打造“学科—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实施“国家杰出青年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培育计划”“高水平大学临床研究提升计划”,促进优秀学者成长成才,加速培养造就一批有望进入科技前沿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

广东科技学院:将学生“五育”表现纳入毕业要求

在高质量党建领航下,广东科技学院聚焦学生发展,优化育人体系,探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重构“五育”评价体系,全覆盖配备“五育”导师,将学生“五育”表现纳入毕业要求,把软指标变为硬措施。

学校实施“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按照学生升学、就业、创业等职业发展意愿,有针对性开设班别、课程,促进“学生潜质发展”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统一。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根据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坚持以专业赋星、专业认证、专业集群及硕士点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焦点2:如何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深化扩优提质?

这次会议还聚焦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单位发言时,介绍了推进“双创”工作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佛山:加强人才统筹使用和共享

佛山市教育局局长黎妍表示,近年来,佛山紧紧围绕加快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目标,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已形成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校际互补、群体共享的教育格局。

“十四五”以来,佛山新增幼儿园64所,新增公办学位2.72 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88所,新增公办学位29.85万个。

着眼教师这一教育第一资源,佛山市教育局坚持扶弱、扶新、扶小,加强人才统筹使用和共享,推动优质师资向相对薄弱区倾斜,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中小学优秀校长教师市域交流机制,在详细摸底的情况下,根据各区需求,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开展针对性跨区交流。”黎妍称,两年来,已组织200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中山:探索体教融合成效显著

多年来,中山市探索体教融合,交出了一份靓丽成绩单——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提升到74%,培养了苏炳添、陈艺文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运动员,沙溪队勇夺2023年全国村BA总冠军……

中山市教体局局长彭晓新围绕“体教融合”作现场发言。中山创建了301个体育传统特色校,从普校抽调副校长、教师到体校抓文化教学,培养“文武双全”型竞技人才;率先从各级各类体育高校、俱乐部和专业队招聘27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到学校任教;开设55个体育课后服务项目,惠及学生30余万人次。

此外,中山率先在全省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16所高中学校布局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量身定制学业学习和体育特长培养方案。

肇庆:着力破解县域教育短板弱项

肇庆市着力破解县域教育短板弱项,推动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出台“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系列支持政策,明确学校布局、“三所学校”建设、县中振兴等十方面重点任务,全面推动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32所,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建设9所,新增学位3.75万个。

肇庆市积极推进城乡资源共享,全市累计组建50个基础教育集团,实现教育集团县(市、区)全覆盖;新组建21个城乡教育共同体,推进共同体内学校一体化管理;深入推进中小学结对帮扶工作,安排12所优质高中帮扶县中,组织14所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帮扶农村学校,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深圳福田:三个“保障”破解学位供需难题

去年,福田区率先完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验收,率先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级评估。深圳市福田区区长周江涛发言介绍了福田“双创”经验。

机制保障方面,福田区将“双区”创建目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协同推进、专班攻坚、责任包干、定期会商、结果反馈、挂牌督导等六大工作机制。

经费保障方面,福田区切实保障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2017至2023年,区教育经费从44.6亿元增至80余亿元,增长近80%,其中,学前教育经费增长236%。

资源保障方面,2017年至今,福田区增加教育用地24块,采用装配式技术建设10所高科技预制校园,建设周期从3~5 年缩短至半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4万个、幼儿园公办学位0.5万个;建设10所高规格永久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9万个。

广州从化:推进“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

作为“爱种子”教学模式实验的省级示范区,广州市从化区投入1300多万元,为全区62所实验校提供经费支持。区教育局设立课堂行为养成组、教学资源研发组、教研联动指导组、教学质量指导组,落实教研“四线管理”,协同推进教改落地落实。

如今,“爱种子”教改实验已经覆盖全区90%的公办小学和所有乡镇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共同体+数据赋能教与学”的教学模型已经成型。同时,通过举办2019年全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应用研讨会、2021年“爱种子”课堂改革成果展示会,以及组织50多场次省级实验校“爱种子”开放日等活动,实现教改实验的区域引领与辐射示范相结合,为全省提供“爱种子”教学模式的“从化经验”。

焦点3: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路在何方?

广东正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办学质量高水平、产学合作高质量。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制造业当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围绕“助力制造业当家”作现场发言。学校组建146家行业标杆企业动态库供教师实践,与标杆企业共建“双师”教师创新实践基地131个,入选国家级教师实践基地1个。

目前,学校共开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专业52个,并建立了4个“产教科联合中心”。同时,还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院所、工程中心联动发力的服务体系,推动人才、科技下沉至企业,助力制造业当家。近两年,学校科研与技术服务到账1.55亿元,服务中小微企业1320家,解决关键技术670项,授权发明专利127项,助推企业经济增长 69.28亿元。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电子信息先进制造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共同进步,努力打造与国家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办学优势,走“专精特新高”之路,形成“强芯铸魂”人才培养特色,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和制造业当家战略。

学校努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数字化变革新机遇,开设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制造及其重要支撑的专业50个,打造一批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师资、金基地,形成了“五金”育人优势,每年培养6000名操作技能高超、具有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数技术的“数字工匠”;探索与企业共建紧密融合的4个高等工程师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华为ICT学院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助力深圳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

高质量发展,教育何为?这是教育系统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

人勤春来早。

奋力开创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起而行之,与时间赛跑,向高处攀登。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