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优化幼儿教育活动的策略

作者: 赖惠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探究性学习活动正逐渐成为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开展方式。但在我国学前教育当中,探究性学习还处在探究和延展的时期。为此,本文对探究性学习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自课程改革开始以后,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以“主题网络”为核心开展五大领域的课程改革,其中STEAM教育理念让旧的课程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由此,幼儿园内部的教师便开始注重课堂主体的转变,通过角色的转换,凸显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其由“被动”转向“主动”,明确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解析以及自主获取的意义。

在现阶段的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笔者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需求,提出符合幼儿健康发展的教育策略,在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同时,增强幼儿教育活动的生动性和形象性。STEAM教育理念所持有的综合性,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在限定时间内,改变原有的课程教育,使知识得到跨界、场景变得多元,提高幼儿问题意识和建构思维,驱动幼儿的创新能力,以此展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反映课程回归本质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能够结合STEAM的教育理念,优化幼儿园的探究性学习,促使幼儿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自我层面的成长,并进行真正的学习。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学习深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教育革新的进展取决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如若没有发展,教育改革就无法持续深化。新时代要求下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学问,还要具备道德理想和专业追求。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当中,教师要结合STEAM教育理念,综合发展自身的思维和技能,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尊重幼儿。

在课程教学当中,幼儿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指引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试着运用各种策略处理问题。将知识展现给幼儿或者直接解答幼儿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教学任务,教师要重视幼儿的个体探究,但幼儿常常会因为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原因,不知道该提出怎样的问题,需要探究什么内容。所以,在幼儿探究性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欲望。为此,趣味性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要激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促使幼儿在表述的过程中,回忆活动所带来的价值以及自身对于知识内容的内化程度。教师除了要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以外,还要协助幼儿解决问题,并让其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推动幼儿在探究性活动中实现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动脑思考能力,通过理念层面的转变,实时观察幼儿的学习状况,随着幼儿的发展,调整教学方式和活动内容,以此提升学习深度。

二、联系生活实际,明确探究主题

兴趣和积极的意识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动态原因。幼儿学习的最佳驱动力就是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幼儿一旦产生了学习层面的兴趣,就会将自身的精力投入进去。这种兴趣能够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积极思维,让这种思维集中在特定探究对象身上,并维持很久。当好奇心得到满足,幼儿就会产生科学级别的学习需求,就会往更深、更宽广的层面进行探索。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幼儿的认知特性,为其设置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当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延展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以STEAM课程《奇妙的昆虫世界》为例,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生活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此调动幼儿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情境:一次菜地散步时,凡凡发现了蔬菜上有绿色的虫子,于是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虫子?虫子为什么会落在蔬菜上呢?(运用多媒体展示虫子图片)

教师能够依托生活类的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幼儿结合问题进入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资源,探究问题的答案,比如图书馆中有很多与昆虫相关的书籍。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探究的实践过程中,使幼儿再次进入菜地当中,寻找昆虫的起源。教师要及时拍照并激励幼儿探究这种虫子是什么昆虫,孩子们就会依托图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到网络中寻找对应的答案。知晓了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可以再次结合生活情境,设置和实践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幼儿通过探究,明确了这种昆虫是蜻蜓。幼儿在了解蜻蜓的基础上激发了制作竹蜻蜓的兴趣,教师以此再次聚焦核心问题:“竹蜻蜓怎么做?”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问习惯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幼儿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对问题的发现,切入到教学状态当中。也就是说,使幼儿发现一个问题,比处理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教学,有时也被教师称作“问题导向式”教学,所以,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提问习惯,让幼儿多问“为什么”,使其形成积极的问题思维,这样才会激起他们的探究欲。

在关于“奇妙的昆虫世界”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用“纸”做竹蜻蜓会怎样?然后进一步引导幼儿做实验,让幼儿自主选择制作竹蜻蜓的纸,制作完成之后,试着让它飞起来。幼儿相互帮助,通过不同纸型的制作尝试,选取能够让竹蜻蜓飞起来的纸,最后幼儿通过实验发现用卡纸可行。幼儿在教师逐步的引导下,对探索“竹蜻蜓”产生了兴趣,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如何让竹蜻蜓飞得更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动手实践,发现可以给竹蜻蜓添加一个“翅膀”。接着,幼儿由此提出许多和会飞的“昆虫”相关的制作问题,他们对“昆虫”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这样的主题才切实完成了让幼儿探究的目标。由此可见,问题能够活跃幼儿的探究性思维,使幼儿不仅能够多视角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提出了具有探究意义的新问题。

四、重视探究过程,关注合作思维

依旧以“奇妙昆虫世界”的探究活动为例,教师要重视探究的过程,通过逐层的探究,提高幼儿的合作思维。比如在研究“如何制作竹蜻蜓”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自行分组探究,初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后进入探究的第二阶段,直到所有问题得到解决。

比如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明白粘贴翅膀可以使竹蜻蜓飞得更高,但在飞的时候,却发现了新的问题,即“它一飞,翅膀就掉了”。为此,他们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竹蜻蜓飞不起来。此时,幼儿就会聚集在一起,听取实验成功者的建议,进而重新挑选制作竹蜻蜓的材料,并进行新一轮的尝试。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对昆虫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开始讨论“蚂蚁”“蝴蝶”等昆虫。教师结合STEAM理念让幼儿再次进入探究的活动当中。幼儿在之前的活动经验中,产生了制作“捕虫器”的项目,他们自主收集信息,设计捕虫器的图纸,合作探讨制作过程,且结合动手实践制作。每个小组设计制作的捕虫器各有不同,有诱捕型的、有网捕型的,幼儿从中也了解到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如“选什么材料”“怎样的捕虫器才能捕捉昆虫”“怎样吸引昆虫”等,新问题的探究让项目得到持续的完善和优化。幼儿依靠自身的实践、观察、对比、分析、合作,对问题进行多层次探究,最后成功解决问题,这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空间,而且能够锻炼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也随着教师能力的延展变得日益丰富。幼儿园要注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家园之间的交流机制。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使课程变得更具有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通过长期性的实践,依托多元化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