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创造型教学理念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作者: 桂江民传统的解释型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在创造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要负责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创造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焦耳定律》为例,探讨了从解释型教学到创造型教学的转变,对初中物理创造型教学的研究内容、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以《焦耳定律》为例探索创造型教学模式
1.新课导入——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如电熨斗、电暖器等,引发学生思考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现象。让学生提出关于这些现象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展示一段在野外求生时,使用中间窄、两端宽的口香糖包装纸和电池进行取火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通电后包装纸会起火?为什么起火的时候,是中间部位先着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电流的热效应。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问题,如:电热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假设与预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并猜想电流、电阻和时间对电流产生的热量可能会有怎样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通过“如何比较导体发出热量的多少?”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4.设计实验和改进实验。让学生设计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并逐步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学生最初可以使用电阻丝、电源和温度计等器材,测量不同电流和电阻下产生的热量变化。
5.进行实验。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电热与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等多个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结果。
6.讨论并总结。根据实验的结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实验的结论,学生得出电热与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均有关,其中电阻越大、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创新应用想法,形式可以是海报展示、口头报告或实际模型演示等,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反馈,促进学习的共享和交流。
7.知识应用。结合焦耳定律及生活中的电烙铁、电熨斗及电炉子工作时的情景,回答新课导入时的取火视频中,为什么中间窄的位置先起火。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电热丝热得发红,而串联在一起的导线却不怎么热的原因。
8.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合理利用焦耳定律,避免电流过大产生的安全隐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生活中的安全用电用火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并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焦耳定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设计一个节能电器,或者探讨如何利用焦耳定律来优化能源的利用。
这种创造型教学模式,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二、创造型教学实现知识体系自主构建的策略
传统的解释型教学,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是独立的关系,难以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很难让学生对某一类知识有更高的认识,也就很难在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表现出色的能力。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恰恰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源泉。因此,创造型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制订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好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1.引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或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他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焦耳定律》这节课,教师利用一段野外求生取火的视频,不仅教会了学生一些野外求生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营造了一个有趣的开端,很具有吸引力。
2.建立连接。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回顾和应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科学知识,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的物理概念和原理。《焦耳定律》这节课,在实验设计这个环节,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围绕如何比较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充分调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如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慢、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等知识,在问题的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也是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催生环节。
3.实践探究。提供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物理现象。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焦耳定律》这节课,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等多种实验方法,结合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这些都在不断强化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紧密的知识体系。
4.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焦耳定律来解释现象。例如,分析电线过热的原因,或者讨论电器的功率与发热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焦耳定律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效用的认同感,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5.讨论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进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讨论和辩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拓宽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问题的引导、实验的创新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三、教学启示
让初中物理知识在学生脑中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知识的连接,提供实践探究机会,提供必要的案例分析,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从解释型教学到创造型教学的转变,为教育的改革与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训练等创造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逐步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