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散文深度学习的三种路径
作者: 赵媛媛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个性化情思的文体,也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文本类型。然而,当下初中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文体意识淡薄、情感体验肤浅、教学结构套路化等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创建学习任务群、把握文本体式、运用语言学知识这三种方法,可以有效推动散文阅读走向深度学习。
一、创建学习任务群,重组大单元
整合教材选文,重组大单元,可以优化选文之间的联系,防止知识碎片化。语文教科书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师不必完全遵循其单元编排逻辑,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跨单元组合文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创建学习任务群,能够通过学习主题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学习任务群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来创建;第二,重组大单元还要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创建学习任务群,重组大单元,使学习内容不再是零散的篇目,而是被整合在拥有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中,形成新的结构化的内容,促进核心素养进阶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二、把握文本体式,品味个性化语言
如何指导学生走进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的世界?这就要关注散文的文本体式和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例如,杨绛写的《老王》,中心句是“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些教师教学时会引导学生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从老王与“我”一家相处的表现,判断出杨绛一家人都富有爱心,从而呼吁关爱社会上平凡而不幸的老人。这是杨绛想要表达的情感体验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文本体式上看,《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有两个视角(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和两种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对过去感受的新感受)。
我们可以解读《老王》如下。
“我”对老王的情感是有变化、发展的:怜悯、同情——感动、感激——震惊、不安——愧怍。其实,文章开头那句“他蹬,我坐”,点明了“我”和老王是雇佣关系,“过去的我”对老王的了解都是从“闲话”“据老王自己讲”“有人说”中偶然得知,暗示了一开始“我”对老王在精神层面的俯视。
后来,老王为“我们”带送冰块和送默存去医院,没有因为“我们”受到批斗而有意疏远,反而更加关心和照顾。这时“我”对老王充满感动、感激之情,对他的人格是平视的。
老王病了那么久,“我”却对他关心甚少——“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最后连他“什么时死的”都不知道。甚至对于老王“埋在什么沟里”都没有过问。看似情理之中的一句“我不懂,没多问”,实则揭示“我”从来没有主动真正关心过老王。
老王不求回报地对“我们”好,在离世前把“我们”一家人当成了最可亲的人。无依无靠的他只是想寻找精神慰藉和人间温情。但“过去的我”认为用钱可以回报老王,所以事事用钱来衡量。“钱”成了连接“我”和老王的纽带。而“现在的我”才发现,“我”当时用钱“侮辱”了他,将他和“我们”隔开距离。“我”反省自己在精神层面远远比不上这个命运不幸、外貌丑陋的老王,所以才会感到“愧怍”。
杨绛正是用这种平淡客观、细腻而有意味的语言,用“现在的我”来审判“过去的我”。“我”对老王从人格上的审视经历了“俯视——平视——仰视”的过程,这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情感脉络的变化。
从散文的体式入手,品析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才能用正确的解读方式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品味作者的所感所思,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三、运用语言学知识,解读文本深意
阅读散文需要推断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还可以运用语言学知识来分析文中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方式。例如:捕捉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提炼作者的情感脉络;分析文章结构,关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作者思想感情;等等。这些都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学习支架。
例如,郑振铎的《猫》讲述三次养猫的经历,他对每只猫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第一只猫符合作者和三妹的审美,作者用“记叙加描写”的方式来写;第二只猫是家人们都喜欢的,作者用“特写”来刻画,表现出明确的喜爱的情感倾向;第三只猫难看、不活泼,所以作者多用“贬义词语”形容它,但它被冤枉的事件写得最详细。仔细推敲这三个材料,作者对前两只猫的情感是递进关系,强调一家人的审美倾向;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构成对比关系,突出全家人对第三只猫的不喜欢;第三只猫的外在形象与被冤枉至死事件构成因果关系,揭示了作者及家人错误的思维方式支配了错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内疚和自责。由此看出,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方式,更能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