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思辨性表达的三大思维法
作者: 殷小毛“思辨性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原题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仅为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使用指明了科学方向,也为初中语文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以广州市2018-2022年中考作文试题为例,阐述思辨性表达的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探索思辨性表达的路径与方法。
一、广州中考作文试题中的对立统一思维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及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018年中考作文试题《原来这么简单》,对立的双方分别是“简单”和“复杂”。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问题、困难初看“复杂”,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就可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就是“简单”。这一组对立的双方,处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的两端,一端是复杂,另一端是简单。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能够化繁为简,更能以简驭繁,成功解决“复杂”与“简单”之间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显示,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转化的。2018年中考作文试题,在对立的双方“简单”和“复杂”,存在以下两个方向:一是经过担当、吃苦和奋斗,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即实现“简单”对“复杂”的统一,体现“青年成长”主题的“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二是没有担当、不能吃苦、没有奋斗,既克服不了困难,也解决不了问题,即实现“复杂”对“简单”的统一,体现“青年成长”主题的“软骨、享乐、放纵”反面意义。
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在2021年中考作文试题《这里有我》,实现“我”对“这里”的统一,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责任”“敢担当”的意愿,二是“有责任”“敢担当”的本领,三是“有责任”“敢担当”的行动,四是“有责任”“敢担当”的绩效。在具备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式的坚持,就会产生“有责任”“敢担当”的绩效,即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实现“我”对“这里”的统一。
二、广州中考作文试题中的质量互变思维法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是由于内部矛盾运动引起发展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质变往复不已,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在广州市2018-2022年中考作文试题中,最能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2022年试题“我是如此地热爱 ”。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所补题目内容指向明确,不属于本文分析的范畴。“热爱”与“如此”组成的偏正短语,体现了辩证思维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如此”这一副词,体现了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情感过程。在主观与客观的哲学范畴里,“我”与“ ”是对立的双方。随着认知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入,“我”对“ ”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情感过程。认知不深的时候,“我”可能是讨厌“ ”,甚至是憎恨
“ ”;认知较深的时候,“我”不再讨厌“ ”,而是喜欢“ ”,这时候,从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认识更深的时候,“我”喜欢“ ”,甚至热爱“ ”;认知再深一步的时候,“我”是热爱“ ”,甚至是如此热爱“ ”,这时候,热爱的“度”达到极限,实现主观与客观在情感上的高度融合。
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实质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的运动及其相互交替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引起的。2022年中考作文试题中,“我”对“ ”的情感过程,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既体现了认知的渐进性,又体现了认知的飞跃性。
量的积累、质的飞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在转化“我”和“ ”的情感过程中,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至少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我”和“ ”同属一个生活圈、成长地,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我”和“ ”在相互依赖的主线中“不打不相识”,甚至“相爱相杀”。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 ”的劣势不断消失,优势不断显现,并不断放大。三是“我”对“ ”的认知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入,不仅重新认识“ ”,而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如此热爱”,即“恨之切,爱之深”,热爱得深沉,以至深入骨髓。
三、广州中考作文试题中的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在广州市近年中考作文试题中,最能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2018年试题“原来这么简单”。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原来这么简单”体现了青年一代认知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否定、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时代要求。“原来这么简单”的认知第一阶段是“复杂”,那是故事情节之开端,是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之前;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等故事情节之后,进入认知的第二阶段“简单”,那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之后。当然,从认知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过程,“这么”表示“简单”的程度,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本文不再分析。“原来”,是认知上的“顿悟”,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更是认知上对“复杂”的继承,恰似“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否定之否定不过是事物由其内在矛盾所规定的“自己运动”的必然形式。在认知的过程中,“原来这么简单”在肯定与否定关系之外,还有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二阶段认知“简单”,源于第一阶段认知“复杂”,在继承的基础上,提高了认知水平,进入新的认知境界。
肯定与否定、继承与发展,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在从“复杂”到“简单”的认知过程中,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至少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青年一代“有担当、肯吃苦、敢奋斗”的过程。二是在故事情节的“开端”时的“复杂”认知。三是在故事情节“结局”时的“简单”认知。“简单”的认知,是基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对困难的重新估计和对问题的重新预算,是一种总结,更是一种复盘。在“青年成长”的主题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注:本文系2021年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从模仿到创新: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初中写作教学实验”(项目编号:2020122940)和2022年广州市教育科研协作基地项目“从模仿到创新: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初中写作教学实验”(项目编号:202213817)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