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梁佩仪

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概念、新方法、新论断,全面纳入学校思政课的教学中,使党的最新思想理论创新研究成果“带着热气”入课堂、入学生头脑,是学校思政课教师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任务。作为思政教师,要领会党中央的政治思想,紧扣最新专题研究,实现知行合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小学思政课堂上讲准讲全、讲深讲透、讲活讲新,从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主要内容

(一)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

新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它纳入我们的思想教育体系当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也能够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党的创新理论知识

我们党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小学思政课的一种价值追求,促进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坚定政治方向,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因此,我们要以高质量教育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教育以德为先,我们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等,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责任感,并且积极参与公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的过程。

(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生动实践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真谛,从而把握其精髓,把握其实施的路径,努力把它落到实处,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获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这有助于进行道德启蒙,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策略

(一)领会党的理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准讲全”

我们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刻道理教给学生,用明晰的学理和丰富的哲理激发和引导学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准讲全,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1.精准把握精神主旨,确保鲜明的政治方向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思政课教学中将道理“讲准”的根本和前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课程内容教学,可充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新时代新生活”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访问、调查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感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气象。可以“我是小小追梦人”为主题,开展“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遵循思维逻辑,准确融入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因此,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需确保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正确性,要遵循其原文原意,不得随意更改,要“不偏不倚”进课堂。教师也可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原文原意和教学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将道理“讲全”。

(二)紧扣新课程标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

学生学习与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融合拓展,以情感启蒙为核心点,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落地的重要载体。

1.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找准内容的融合点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主题内容的相互整合交融,找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教育切入点,能更好地把内容讲深讲透。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道德教育”学习主题在第二学段要求中提及“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描述,自然而有效地将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可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教学落脚点,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入,通过开展“身边的环境还好吗?”“环境保护我能行”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明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道理。

2.有机融合内外资源,挖掘学生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面对的是学生。在将报告内容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机融合内外资源,从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中挖掘学生的生长点,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组织呈现教育主题,正确地引领、促进学生德性、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塑造和成熟化。

(三)践行知行合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活讲新”

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拓展运用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引领学生在弘扬和转化中实现知行合一。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丰富学习方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活讲新。

1.拓展丰富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需要抓住重点,拓展教学的形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主题相应的实践活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融入课堂,尤其需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经历,回归生活,让知识与经验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实现主动学习、深度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法治教育”第三学段要求中提及要初步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项“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等内容契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国家宪法日以“宪法我知道”为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开展宪法知识竞赛我来闯、宪法故事我来讲、宪法知识海报我来画等丰富多样、趣味浓郁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宪法知识的认知,理解国家设立宪法日的重要意义。

2.建立多维多向的评价体系,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方面,可通过综合运用多主体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深化知识内容,获得学习肯定,激励个性发展,为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