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成长引领力的系统论评析

作者: 牛俐智

新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与大学生个性化把握世界方式之间的巨大差距,构成了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亟须解决的矛盾。因此,需要立足时空转换和大学生把握世界方式变化的基础上,以具有“向上兼容性”的新系统的视角来考察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成长引领力机制中出现大的新问题、新要素和新规律,从而达成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目标。

一、新时代思政课教育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中国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方式是与工业化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相适应的。得益于现代印刷术的发明,以书籍和报纸为载体,以学校为中心,构成了现代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本方式。它以“科学的世界观”为表征,为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图景。这一图景本质上是一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生产和生活的知识体系。这决定了学校以“理性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也决定了个体政治化社会化的基本途径。这就构成了思政课是以知识的真理性确立政治信仰的正确性的基本规定。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导致的人们生产和生活世界的分化,“科学知识体系”所表征的理论世界,与现实个人体验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差异性逐渐扩大。这就导致曾经具有“科学世界观”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难以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生活世界提供有效的知识体系。

1.新时代思政课的理论内涵缺乏与大学生真实需求之间的有机连结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发展,高校思政课自觉引用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高校思政课增加新内容,特别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施方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植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第二,高校思政课突出教师综合素养。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它是思政课教师克服本领恐慌,加强综合素质的基本遵循。其三,高校思政课的情感要素。新媒体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供了“新配方”,即从强化新媒体理念、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入新媒体环境、建立电子考核平台4方面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这些从内容、人格到情感等要素的探索意味着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越来越摆脱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更注重对大学生的整体性的教育环境的塑造。

但是,这种思政课创新存在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上述要素都是围绕将思政课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播与接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缺乏学生积极参与的条件下,导致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没有与大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需求有效结合。简言之,理论的命运与大学生的命运并没有得到清晰而明确的呈现,因此,无法有效让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更大的兴趣。

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创新缺乏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把握世界的方式,也产生了高校思政课的新形式,如教师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和课后交流,也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的媒介素养,提高自身判断是非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高效思政课程,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上述课程教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互动,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但是,教师教学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依然局限在对教材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立足于日常生活,占有丰富的社会素材、社会资源,展开“大思政课”的格局。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缺乏对全国、本地的人文革命素材的深入挖掘,从而无法将活生生的革命活动和生活案例转化为思政课的素材。这种教学素材的局限,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基于生活对思政课内涵的把握。其二,缺乏与全国、本地的革命、建设成就的场馆和平台的有机结合。全国各地有大量的革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这些基地脱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获取更丰富多彩资料的多元途径。其三,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思政课的内容,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展现出来。因而,高校思政课在于社会组织合作的基础上,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政政治素质。

3.高校思政课体系性创新不足,无法适应新的生活世界变革

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技术条件促使高校思政课必须要走向创新才能承担起时代重任。所以,在新的条件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系统也要与时俱进。唯有建立新的教学系统,才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成才目标。

目前,高校思政课体系性创新不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模式创新不足。顾海良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在教学内容,关键在教学理念。”目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主要在“大局”“大势”“大事”方面着手,而在具体的把握“具体事务”“中国特色化”“理论创新”的时代精神把握不足,无法融会贯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方式和过程的丰富和创新之中。其二,高校思政课的话语体系创新不足。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话语体系创新,需要着眼于实效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要坚持用底线思维把握政治性,用辩证思维增强系统性,用创新思维彰显科学性,用整体思维提高前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表现在新的研究“范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对原先思政课模式表现出更多的“断裂”而非“兼容”。

总而言之,从系统论方法看,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育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在教学内涵、教学形式等要素方面缺乏总体性的创新,另一方面这些要素之间,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从而导致高校思政课并没有得到总体性的反思与变革,而表现出“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创新。

二、新系统论建构为高校思政课注入的新内涵

当代人把握世界的方式由理性沉思转向生命体验。个体可以借助多元媒介获得知识和体验。于是,基于传统工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和知识内容,越来越难以适应个性化需求,也难以满足差异性的社会生活需求。所以,高校思政课系统所提供的内容无法满足更广大的时空内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建构的要求。这种差异客观上要求建立具有向上兼容性的新的高校思政课系统,从而在容纳新问题和新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出塑造新时代大学生主体的功能。并且,新系统及其诸多子系统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发生改变,在新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需要重新界定其结构和

功能。

1.教师子系统: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主导者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新特征,对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传播方式的角色需要转变为综合知识、情感、信仰等诸多要素的“大人格”。教师要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才能增强引领力。在实践中教师高尚的人格、深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正确的立场,更容易熏陶和感染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思想成长。

2.课程子系统: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世界图景

高校思政课体系中课程设置主要是通过科学知识的方式来确立世界图景。在新的系统之中,世界图景的时空背景发生了转换,相应的知识体系也要发生转换,所以课程体系要体现出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内涵。在新的形势下,时代性问题表现为资本统治造成的人的新异化;民族性问题表现为中华民族复兴引起的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新的现代性条件下,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形态的现代文明,从而为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寻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为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的新世界图景。

3.平台子系统: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实践场域

高校思政课平台系统就是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而提供的媒介和途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的媒体的出现,高校思政课教育逐渐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平台的教学模式。因此,借助多元平台,为学生提供从知识、信息、图像、体验等多方面的认知和实践,从而有助于全方位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资源。这种多元平台提供的实践场域,是学生由知识学习转向多元体验的学习方式;这种多元的平台体验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实践场域。

4.大学生子系统: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接收者和转化者

大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和需要被塑造的对象。因此要转变试卷考试的形式,探索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促进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进行运用和转化。多元考核方式要走出课堂,围绕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展开,激发学生利用思政课相关知识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成为转化者,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5.高校思政教育系统与外在诸系统的辩证统一关系

思想不是抽象或僵死的知识,而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的。因此,高校思政课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也应为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助力,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积极转化。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灵魂工程”,而其他外在系统则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外在因素,这包括专业课教育系统、校园交往系统、工作系统、社会系统等诸多系统。通过高校思政课系统与外在系统的有机配合,才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领力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个人感知世界方式的变革与新时代对大学生成才要求之间的张力,决定了思政课教育系统必须随着个人把握世界方式的变革而不断进行变革。随着人更加全面地感知和把握世界,新的系统也要更全面地在容纳旧的系统积极要素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构成要素或者新的内涵。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