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作者: 孙安懿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0

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存在以死记硬背和默写为主的现象,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品味、情思的连接、审美的体会不足,脱离了学习古诗词的根本。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从规定性的被动记诵层次,提升到学习共同体主动探寻和个性化理解的教学层次,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互促互兴的古诗词教学模式。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旨在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学生按照“确定主题——互促探究——分享交流——创意互兴——评价激励”五个环节展开学习。

一、确定主题

对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拓展阅读起步阶段可以读课程标准指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这个版本被众多教师推荐,但多是布置学生课外背诵,并没有赏析引导。我们在每日一首的阅读中,依照阅读策略,读出其中的情味,对后续的学生自主学习就形成了极佳的铺垫。教师主导读完这本古诗词,就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了。

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商讨,确定以主题式阅读的方式展开古诗词的学习。主题式阅读能自然推动学习进程,针对一个主题的集中学习,有助于学生融通理解,迅速扩大古诗词的阅读量。根据学情,选择一条合适的阅读线索。一条线索即是一个阅读主题,具体学习什么诗词,则由学生在这一主题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自然地参与课程建设。因此,可以说,这种模式下,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所展开的古诗词学习课程是师生共建的生长课程。

下面列举几种阅读线索。

1.以特定诗人为阅读线索。李白、杜甫、王维、苏轼、李清照……选择一个诗人,在一段时间内研读其作品。诗人、诗词与历史,相互交融参照,学生就能更深入地走近诗人,感悟诗情。

2.以文化符码为阅读线索。桃花诗、菊花诗、梅花诗、明月诗……这些特别的景物在历代诗人的演绎下,成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符码。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别有承载。集中这些诗词学习,这些意象的内涵就会自然呈现出来,参差对照间,学生会有所感知和认识。

3.以季节划分为阅读线索。按照四季轮转的顺序,读相应的古诗词。对应季节的诗句也对应着诗人的情思,与之呼应的现实环境,能促进学生对诗句和诗人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4.以内容分类为阅读线索。按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古诗等种类,分门别类集中学习,体会表达的情思和手法。

这些阅读主题自成系列,通过系列阅读,强化了学生对某个诗人或某类诗词的整体感知,对诗词的领悟也得以深化。这种由学生参与课程建设选材的阅读迅速扩大了古诗词的阅读量,诗词积累迅猛增加。

二、互促探究

在班级成立若干诗社,每个学生都是其中一个诗社的成员,一个诗社就是一个小小的学习共同体,诗社成员在社长的带领下展开互促探究学习。学习共同体的互促学习分为三个步骤。

1.阅读筛选,确定诗词内容。交由学生确定阅读内容的优点就是,他们先进行普读筛选,然后再确定内容。观察学生的选择,会发现有趣的现象,诗社之间暗暗较劲,不断刷新学习的高度和难度。比如学习李白的诗时,各诗社从绝句到歌行,最后连《将进酒》《蜀道难》这些长长的诗歌也被选中,学习过程欢乐而高效。

2.拓展学习,研究诗词内涵。为了讲清一首诗词,小组前期的学习会自觉地拓宽深挖,除了网上海量的资源可供检索,有的诗社为了讲好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专门阅读了关于她的传记《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课外阅读中,《唐诗》《宋词》这类书籍也悄然出现在学生的阅读笔记之中了。这些阅读丰富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3.形成讲稿,分享诗词感悟。每一个学习共同体后续还有全班的分享时刻。诗社的社长会根据学习素材挑选讲述的内容,形成讲稿,然后一起制作相应的课件。在这个学习资源无比丰富的时代,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查阅、制作合适的PPT,小组成员通力合作,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极大发展,综合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可以说,诗社成员针对一首古诗词展开的学习就是一次项目式学习。

三、分享交流

分享其实是使内化的知识继续深化的过程,更是带领班级整体学习的过程。在分享交流的这一刻,全班学生形成了一个扩大的学习共同体。

1.学生全员参与分享。在班级分享时,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全部上台,每个人分工明确,他们有讲述,有提问,有展示,尽力呈现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启发同学对诗词的思考。学生之间设置的相互质疑与答疑,参与面广,在和谐的交流探讨中,学生轻松完成了一首诗的学习。很多诗社为了增强讲述的吸引力,还安排有奖问答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适时点拨亮点。舞台是学生的,但教师始终是在场的。鉴于小学生现有的能力,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资料的呈现上,如何让一首诗活过来,很多时候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一两个问题的提出,一个故事的融入,学生就会产生新的顿悟。

四、创意互兴

互兴,兴多元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相互启发,打通艺术边界,创意表达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

通常,理解古诗词习惯性采用文字表达的形式,但文学与艺术都是一种隐喻式的表达,它们之间隐藏着一条相通共融的路径。有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有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理解,若一味强调文字表达,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倒是一种抑制。所以,鼓励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不仅能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习的趣味。

1. 善歌者,吟诵演绎。古诗词音韵相谐,吟诵最能直接表达古诗词的情感和内涵。学习共同体在选择一首古诗词学习时,都会在网上搜集这首诗的吟诵音频,欣赏吟诵、学习吟诵、吟诵演绎成为一些学生的理解表达。

2. 善画者,创意绘画。鉴于古诗词中的意象多有景物或场景,可鼓励学生想象画面,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如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学生用画笔描绘一女子乘舟入藕花深处,鸥鹭惊飞,这自然是一种很好的理解。又如,学生用水彩画创作《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一明一暗,一热烈一清冷形成强烈对比,这自然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

3. 善想象者,创编故事。借助同理心,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于诗人的种种了解,把诗中之景与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展开想象,加入合乎情理的细节,编撰故事,体验创作的乐趣。如对于《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学习,学生直接以“我”的口吻道出了欧阳修的心声。唯有充分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才能写出这样的理解:“即便朝廷给我高官厚禄,我也还是觉得闲居农家小院的日子才安逸自在啊。”

4. 借旧曲调,传唱诗词。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因谱曲流传甚广,这也给了学生一个启示,学习共同体还会依据诗词的情感特色,把诗词填入他们认为匹配的曲调中。比如有学生唱过一首河北民歌《赵州桥》,旋律轻快,于是在学习诗歌《乞巧》时,这个小组的成员就以此调填入诗句,其轻快与俏皮与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完美契合,非常有趣。

5. 民俗活动,体验诗词。古诗词中有大量与节气、节日相关的诗作。除了诵读相关古诗,了解相关的习俗,教师还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民俗活动,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等。项目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在读诗和体验诗中传承传统文化。

每学习一首古诗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的作业总是各具特色,极富个性。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背后,都是学生对古诗词整体的感知与理解,正是在学生的多元呈现中,形成了相互的启迪,创意互兴带来新的理解方式和学习趣味。

五、评价激励

激励评价是学习共同体展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学生学习的展示和小结,也是推动后续学习的启发和引导。激励评价的方式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 考级评价。古诗考级是针对古诗背诵积累量的激励评价,以10首为一级,学习共同体相互考查,学生自我挑战,教师每周颁发一次升级证书,升级节奏由学生自主决定。把学习的掌控权交还给学生自己时,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因为古诗词量的积累直接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欣赏,考级推动了古诗词的拓展阅读。

2. 小视频分享:讲解、吟诵、唱诵。小视频分享是针对说、唱质量的激励评价。学习共同体每次的分享交流是做足了功课的,把孩子们精彩的讲解、深情的吟诵、有趣的唱诵等展示录下来,及时分享到家长群,这种被看见、被肯定、被欣赏就是最好的激励。

3. 个性化理解作业展示。个性化理解作业展示是指针对写、画的激励评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以书法展示、漫画诗词、故事创编、欣赏解读等富有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往往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这些表达带着学生自己独特的气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及时地分享展示作业,让学生相互欣赏。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激励评价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信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合理地表达个人的创造性理解。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遵循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表达方式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变成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记忆教师的解释,变成自己主动学习整合;把依托纯文字的想象,变成各种艺术形式的创意表达;把个体被动的学习,变成学习共同体的互促互兴,让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建设。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