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学校育人“小切口”的探究

作者: 陈奕传

大思政背景下学校育人“小切口”的探究0

大思政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智慧,为学生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基于大思政视野,立足实际,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渗透中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担当精神,在开展过程评价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思政课堂新形态,它强调的是思政课的新形态、新理念、新要求,旨在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全实践活动的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思政的“大”给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针对这种问题,学校要在大思政背景之下,寻找育人的“小切口”。学校可以从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过程评价这几个角度入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文化建设,涵育家国情怀

大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革命历史的珍贵遗产,学校可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建设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使命感。

学校结合本土文化设计了“走进漠阳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英雄人物、探索家乡革命历史、感受家乡古今变化”这几部分内容展开学习,增强家国情怀。在“了解家乡英雄人物”的学习中,安排学生上网搜索,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看看他们为了保卫家乡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随后,安排学生参加“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在讲演中展示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在“探索家乡革命历史”的活动中,学校可以整合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资料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革命者事迹。在“感受家乡古今变化”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新老照片等方式体会家乡在这些年的变化发展,并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应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贡献,家乡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自己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家园出一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了家乡的历史,积累了家乡红色文化资源,使他们能更好地沉浸在文化活动中,思考自己该如何更好地建设家乡。这样便将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主题活动,厚植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念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如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都属于价值观念。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渗透一些与小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价值观念,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

结合五年级下册“做新时代的好少年”的内容,可以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热衷于追星,故此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追星尤为重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要追科学之星,而非追娱乐之星。

活动一为“开展新闻播报,了解科学之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新闻播报的活动,上网了解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等人的事迹,看看他们为科学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然后整理归纳他们的资料,编写消息、人物专访、新闻评述等,将其演播出来。通过该活动,学生能全面了解科学之星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活动二为“辩论活动,探讨追求怎样的明星”。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辩论, 围绕“我们应该追求科学之星还是娱乐之星?”的主题,说说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明星。这样能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端正价值观念。

活动三为“反思自我,寻找自己的明星”。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以前崇拜的偶像是怎样的人,想一想是否应该调整崇拜的对象。

这样的主题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反思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科渗透,塑造健康心理

在大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人文学科中,也可以整合这些学科,设计综合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

学生都面临学习压力,所以学校可以围绕“如何消除学习压力”,设计一系列学科渗透活动。在语文学科中,可以安排学生互动交流,说说自己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消除学习压力,还可以让他们阅读相关读物,看看作品中的主人公面临了怎样人生压力,他们如何消除负面情绪,解决心理问题。这样的活动将口语交际、阅读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结合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可以让学生试着参与欣赏、创作类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消除负面情绪,放松身心。

除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以外,学校还可以联合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围绕“如何消除学习压力”设计综合性活动。如可以设计秋游登山活动,这个活动可以将语文、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登山的过程中相互鼓励,提升自己的意志力,激发坚持不懈的勇气。在登临山顶后,学生吟诵诗歌、演唱歌曲、绘制图画,他们会发现,这些活动有助于自己陶冶身心,也能帮助自己塑造健康心理。

学科渗透的育人路径有助于大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社会实践,弘扬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指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在大思政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项目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尝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担当精神。

学校可以联系社区居委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区实践活动。以“社区敬老服务”为例子,学校安排学生分小组行动,尝试为社区中的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自身的能力不足、不能胜任服务工作、老人不配合、不欢迎学生到家中服务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念头,尝试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如针对能力不足的情况,可以调整服务方向,选择一些自己擅长的工作项目。又如,面对老人态度不友好的问题,可以通过转换服务项目,主动与老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他们说说在活动中获得怎样的启迪。如可以提问:“有人说小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必参与社会活动。对于这些人的观点,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提升担当精神不是空喊口号,而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使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在集体中应担任什么角色,让他们能提升担当精神。

五、过程评价,培养良好习惯

学校要采用家校结合的模式,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将学生过去的情况和现在的表现进行对比,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这样能起导向性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变化的全过程。

学校可以和家长联系,设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题活动。在评价中采用观察法,教师和家长可以观察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否积极阅读,是否会采用批注法、读写法辅助阅读,提升阅读效果。此外,还可以采用访谈法,当教师或家长发现学生没有按时完成阅读计划,则可以与其交流,让他说说耽误阅读计划的原因。如果学生表示自己缺乏阅读兴趣,没有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则教师可以从介绍学生感兴趣的读物入手,再教给他们学习批注阅读等良好的阅读方法。多元互评指的是在学生阅读了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家长一起召开阅读交流大会。学生可以在交流会上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收获。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开辟出“秀秀我的作品”板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样便构筑了学校、家庭联动的过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评价学生其他的学习或生活习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行。

综上所述,大思政教育要将思政课程作为主干,在此基础上找到各种育人“小切口”。落实大思政教育,要充分挖掘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