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课程群构建莞城美育全域浸润

作者: 曾连春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美育浸润行动作为教育改革的焦点,肩负着塑造美好心灵与激发创新潜能的重任。东莞市莞城街道将美育发展纳入教育发展战略核心,立足于地方千年文化积淀,积极探索美育创新路径。面对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队伍发展滞后、课程创新乏力等挑战,莞城美育浸润行动聚焦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师资培训,创新设计项目式课程集群,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美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个体延伸至社群,真正实现美育的“全域浸润”。

一、美育愿景:生态美学的蓝图

构想

1.全域美育的启航

在美育探索的征途上,莞城秉持“面向人人”的美育理念,致力于构建“美美与共”的大美育格局。精心凝练“美遇莞城”美育教研品牌,以此为航标引领师生驶向“无限生长·无限美”的美学生态发展愿景,旨在将美育置于教育体系的核心,作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引擎,让美育成为教育的内在灵魂,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无限生长·无限美”区别于传统美育,将“美”视作教育的最高理想与行动纲领,使其全面渗透至教育的每一个细胞,让美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常客,不仅是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过程,更是教育本身的一种形态,一种灵魂的滋养,一种成长的印记。

2.目标罗盘的绘制

依据这一愿景,我们精心规划,构建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项目式课程群体系,涵盖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美学学习体验。区域美术学科以“向着美的那方生长”美育项目式课程群、音乐以“唱着每周一歌去旅行”美育项目式课程群,形成一个高度整合、互动密切的课程群集合。它围绕美育这一核心主题,将多种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模式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既自洽又开放的生态系统。项目式课程群不仅为学生创建了一个集体验、创造、传播美的多元化平台,更标志着美育进入了一个强调综合、创新与生态化的崭新阶段。

二、浸润策略:项目式课程群的匠心构建

在践行课程群时,我们采取了一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技术为辅助、实践为基石的创新路径,旨在构建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美育项目式课程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与教师内生式的专业成长。

1.方向锚定,明晰构建路径

课程群以培养学习方法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表现为跨学科课程的组合,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有利于建立一种互帮互利的机制,增强课程群教师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真正实现资源共建、课程共享,促进了教师团队共同进步与发展。

2.匠心设计,五步循环策略

项目式课程群围绕“理论学习——方法掌握——实践体验——经验分享——三赛两展”的“五步循环”思路设计五个研修模块,以目标为导向,以理论为前提,以实践活动为能力历练,激发教师内生式成长。项目与课程之间,专家与教师之间、名教师与骨干教师之间、团队与小组之间,良性互动,相互融合、紧密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成长良性“生态圈”。

3.定向成型,课程群的无限扩展

课程群由各校结合学校工作坊,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横向打通、纵向联系,形成比较成熟、科学合理的学科特色课程和学科校本课程。一是按艺术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进行构建。二是按“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要素分类。三是基于对学生艺术学习需求的分析,选择“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关键要素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群的构建。

莞城和阳小学在构建客家文化课程时,根据学习需求和地域特点,开发了《广东凉茶》项目式课程。步步高小学通过跨学科方式整合非遗莞草课程,与电影、原创音乐会结合,渗透各学科所涉及的关键素养,以项目式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系统地呈现了美术与莞草文化资源的联系,拓宽了师生文化欣赏视野,微电影《莞草依依》的首映式得到广泛关注。

4.研修矩阵,构建学习共同体

(1)智者导航,专家解惑,解决课程群构建难点。

(2)名师引领,实践调整,优化课程群设计。

(3)同伴互助,抱团取暖,增进教师间相互支持。

(4)自主成长,个人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团队融合,共同建设,提升课程群实施能力。

5.支撑体系,构建课程群的支持网络

课程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课程群的构建以团队合作赋能教师,对于促进区域课程群的构建至关重要。首先,区域要基于课程群的特点组建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团队教师应该来自不同学校,从多角度更全面地建设课程群。其次,区域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围绕课程群的框架构建、具体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问题及经验等,协同教研员和课程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助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再次,区域要建立课程群交流展示平台,及时固化成果并提炼课程群建设经验。

三、环境浸润,全域美育生态的无限优化

1.场域绿洲,学习空间的无限美化

学校要建设有利于促进和发挥美育功能的校园空间。例如:莞城中心小学建成校园美术馆、美术至正工作坊;莞城步步高小学建设了非遗莞草E博园、艺术坊、艺术长廊三大学习空间;莞城和阳小学以中草药博物馆、美术工作坊等为文化传承项目;莞城建设小学通过艺术天地的设计建设立美校园特色文化景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通过“泥塑粤韵”博物馆陈列展示美育优秀成果。我们要让高品位的环境文化以强大的渗透力指向审美育人功能,激发学生艺术天赋,让有限的场景发挥无限的价值。

2.馆校合作,沉浸体验的无限深化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统筹社会美育资源,创造性地搭建了美术馆、博物馆以及音乐厅一体化的“两馆一厅”美育实施载体,该课程分成“悦绘悦美”美术馆类课程、“文博达美”博物馆类课程、“乐成其美”音乐厅类课程三大类型。将东莞市岭南美术馆、东莞市博物馆、可园博物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莞城美术馆、东莞二十一空间美术馆、东莞市文化馆音乐厅、玉兰大剧院、莞城文化周末报告厅等周边的场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发展及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建立多方共建的美育长效工作机制,拓宽了美育研修实施载体。

3.实践激活,课程创新的无限可能

莞城美育面向人人推进区域课程共享。分别从美术鉴赏、艺术探索、历史探秘、文物鉴赏、音乐鉴赏、舞台艺术等方面,为区域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提供美育机会。同时,各学校在每年教学计划中将“两馆一厅”美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实施时间、人员和资源保障,学校艺术教师连同班主任、家长志愿者一同带领学生落实美育课程的教学实践,让馆本课程共享最大化。每年召开“两馆一厅”美育课程实践工作汇报会,总结经验成果,反思不足,推进课程的更新与发展,逐步完善“两馆一厅”美育课程的实践与推进机制。

莞城美育的发展,是一场由一群创新者引领的美丽嬗变。未来,我们始终保持探索的姿态,继续深化美育浸润,助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成就无限生长的可能,绽放无限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