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新实践,“五育”共舞创探索

作者: 张秋萍

美育浸润新实践,“五育”共舞创探索0

伴随教学改革的深化,美育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东莞市创新推出的“每周一歌”,不仅为各镇街开辟了一个展现美育成果的窗口,更在深化美育实践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步伐。本研究深度聚焦这一美育实践,通过“架构重塑”“路径探析”与“评价优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系统性强、特色鲜明的美育课程活动,以期构建一个立体化、深触达的美育生态体系,为区域教育生态带来创新活力与深远影响。

一、锤炼理论框架,再塑美育目标

东城街道在美育实践中,着力于“理论构建与目标重释”,精心构建了一套以“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涵美”“以美育劳”为核心要素的“五育”并举理念体系,将美育与德、智、体、劳深度整合,实现五育间的相互渗透与协同发展。

“以美养德”目标侧重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以美启智”目标侧重利用美育促进学生跨学科的深度学习,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以美健体”目标侧重结合体育与艺术,通过美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同时丰富心灵,促进身心平衡;“以美涵美”目标侧重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拓宽其审美视野,培养独立的艺术评判能力;“以美育劳”目标侧重通过美育实践,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理解劳动价值,培养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精神。

“五育”并举理念体系既展现了对美育多元功能的深度认知与全面把握,又为实施系统化、特色化的美育课程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与目标参照,有力推动了区域美育品牌的建设。

二、探析实施路径,构建融创模式

在“传承+融创”的双驱策略下,东城街道紧贴东莞市“每周一歌”项目脉络,精心布局,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美育实践生态。

1.创新录制策略,点亮美育火花

电影《阿凡达》歌曲“I See You”激发了听众的情感共鸣,基于艺术与情感的交融,东城街道深入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精准对接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与审美需求,通过共情导向的设计与制作,搭建了“每周一歌”与学生间的心灵桥梁,让歌曲与学生相互看见,深化彼此联系。作品采用故事、竞赛、教学等多种创意设计模式,并融合动画、实拍与抠像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教育价值与观看体验。

以教学型实践为例,《其多列》运用递进教学法,自下肢开始,逐步升级至全身协同,随歌曲节奏加速,分层次提升难度,直至学生能完整呈现云南哈尼族舞蹈。此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歌曲的熟悉度,深化音乐与歌词理解,增强记忆与表演技巧。通过一系列精巧设计,全方位展示了音乐韵律美、歌词意境美、演唱艺术美、视觉画面美及深层情境美。

而动画型作品《身体音阶歌》秉承“寓教于乐,创意至上”的原则,巧妙融合动画人物与细腻的逐帧动画,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学生与动画英雄并肩,通过模仿“柯尔文手势”边唱边舞,活灵活现地演绎歌曲。此作品激发无限创意,为学生学习增添了乐趣与灵感。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策略,东城街道成功录制了37首富有特色的“每周一歌”作品,融合教育性、艺术性及趣味性,并且通过多样化学习路径,激活学生兴趣与自主学习动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审美素养,为学生美育实践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视听教材库。

2.研讨展示并举,共筑美育生态

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驱动下,东城街道着眼于教学研讨与成果展示的互动共生,构建了一个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应用,再到成果分享的闭环生态系统,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教学方法的迭代更新,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感受美育魅力的舞台。融合创新课例《一支竹仔》,以“寻竹记”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视角深入探究“竹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设计了广东、广西两地的虚拟“寻竹之旅”,学生参与跳房子、竹竿舞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体验了竹文化的多样性,还在歌声中感受竹之坚韧与优雅,深刻领悟竹之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了“每周一歌”项目的内生动力与外延影响,促进了师生在美育实践中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3.聚焦常态舞台,唱响美育之声

构建“每周一歌”常态化的展示平台,确保美育实践不局限于录制室,而是深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东城街道各学校举办了25场班级展演,覆盖828个班级,超过3万名学生参与,进一步证明了常态化的美育活动对于营造浓厚美育氛围,实现全员、全程、全环境的美育目标的重要作用。以《行花街》为例,作品生动诠释了“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来自城郊结合部一所学校的五年级学生,成了这次文化传承的主角。作品巧妙地将粤语传统童谣融入现代情境表演之中,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使地方文化在学生们纯真的歌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歌声与表演,不仅让学生们重温和传播了广东人春节逛花市的民俗风情,更让粤语童谣的韵味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续写了传统艺术的篇章。这一系列举措,丰富了学生的美育体验,也有效提升了社会对美育价值的认知,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美育网络。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升美育实效

以“五育”并举为核心,构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指标设定以及多阶段过程跟踪,全面衡量学生美育成长,确保“每周一歌”等美育活动课程的实效性与持续优化。《水墨雅韵·舞动咏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年级游考任务,提出“如何在考核任务中取得5颗星?”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咏鹅》歌曲,从“咏鹅之歌—咏鹅之舞—咏鹅之绘—咏鹅之演”四个维度分解任务,构建了系统的活动课程学习路径。课程采用审美实践与学习成果的评价量规,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与学习支撑,特别是在舞蹈创作、水墨画绘制中,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最终,通过整合表演元素,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与情境化,学生在师生互评中展现了综合美育成果。该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显性成长,还重视情感体验、价值观塑造等隐性发展,通过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真实性。这一科学化实施策略为美育课程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反馈机制,促进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