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分层策略在高中思政课堂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陈青天 张晓珊

将国家安全教育的有关问题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借助一定的情境是有效的途径。而通过情境进行课堂教学的活动的推进,往往涉及三个层次。

一、实现情境层次教育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三个层次

1.渲染层次

情境的渲染可以发生在各种场景中,包括文学作品、电影、广告、营销活动、社交互动等,是指通过创造或呈现一定的环境或背景来影响人们的感知、情感和行为,从而产生一定的认知塑造。例如,教师播放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视频,渲染情境,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及情境学习体验,受到第一层次的教育。通过精心设计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课堂的特定主题,初步形成对问题的看法。

2.感性层次

情境的感性认知是在特定的环境或背景下,个体对于感知和理解的一种主观体验,会让自己主动地代入情境中,甚至在情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个体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形成直觉理解。例如,学生观看了此视频,很自然地联系到日本和中国邻近,中国会受到日本此行为的影响,从而直接产生出一种明显的爱国情绪,形成第二层次的教育。

3.理性层次(教学层次)

情境的理性认知强调在特定环境下学生对于事物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这个层次可以保证个体会努力理清复杂的情境,确保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全面而准确的,保证学生遵循“客观思考—逻辑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包括识别问题、制定假设、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就本次事件,经过理性层次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

4.意义层次(输出层次)

这个层次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最重要的层次,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学生从情境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关键环节,需要教会学生正确做出“决策制定—知识运用—行为引导—社会互动”价值判断和价值行动。这个层次有三个关键的因素:情境、融合和输出。

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通过精选社会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拥有具备融合和输出国家安全素养能力的可能。

融合是一种途径,通过融合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科和国家安全内容交融的途径,要有跨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融合、课堂教学环节的融合等。

输出即教学目的,通过课例的实施促进学生实现国家安全教育能力素养的培养这一落脚点,通过检测、知识或思维结构的建构、复习回忆、辨识和觉悟等方式实现素养落地。

在思政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上述三个层次的探讨和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环境问题、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积极公民意识。

二、通过情境分层设计助力国家安全教育的四个维度

1.情境激发兴趣,活化课堂教学

“情境活化课堂”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创造真实且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课堂更具活力和实际应用性。

情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无论是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还是实地考察、项目驱动、模拟游戏等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情境衍生问题,丰富学习过程

情境衍生问题是指从特定情境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情境相关,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情境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情境衍生问题可以划分为课堂问题、课堂合作解决问题、课后研究性问题等类型。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形成连贯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过

程。

3.情境提供知识,强化知识生成

情境具有具体性、复杂性、动态性、挑战性、背景信息、影响因素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于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富含知识的情境是指那些通过具体情境呈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运用相关知识的学习场景。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促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和技能。对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高中生可以从以下学科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化学学科,学习有关核能与放射性物质的基础知识;地理学科,学习有关海洋地理、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的知识;生物学学科,学习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知识,了解核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核污染如何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类身上;政治学科,学习有关环境政策、公共参与和社会责任的知识,了解政府和企业在处理核污染事件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个人应如何参与和影响环境保护。综上所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涉及化学、地理、生物学、物理、政治、伦理与社会问题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情境设计旨在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实际应用。这样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境指向现实,增强教学输出

课堂情境指向现实时,通常是指课堂授课者通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境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从情境指向现实的过程,意味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以下四个环节:参与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愿意深入了解并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分析情境,学生开始对引入的情境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关键因素、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使用情境,学生对情境有了提供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方法;迁移情境输出,学生初步具备了回到现实生活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包括设计方案、制定解决方案、模拟实验或实地实践。

将学习内容置于现实情境中,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更容易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情境指向现实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

效。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时,情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情境的作用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到位的,也不应仅仅进行表层应用。实际上,情境在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要经历几轮使用、引导,探究并引入更多的层次,促使学生通过师生的教学行为,与自己手里的信息建立起关联,即“情境—问题—知识—输出”的逐层递进,最后才形成了意义。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