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三科协同育人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李大鹏 任畅 陈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还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哪几门学科进行共育,建立怎样的机制促进协同育人,是极为关键的问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历时两年,开展了义务教育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一、建构“三位一核”目标内容体系
在目标层面上,梳理统编三科(三位)共性目标,挖掘三科协同共育点,落实“立德树人”(一核)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能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内容层面上,整合三科统编教材内容,建构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一核),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自信教育、责任担当教育(三位)为主要内容的共育内容体系(具体表略)。
二、建立“三环六步”备教研机制
“三环六步”备教研机制包括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评估三个环节,及跨学科共研确定目标等六个步骤。下面以《老山界》融合教学为例,简述“六步”的基本内容。
第一步,跨学科共研,确定目标(主题)。三科组长组织开展课标研读活动,把握课程目标、内容等,集中开展跨学科融合目标与主题研讨会,确定本学期融合教学的共育点为“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步,跨学科集备,探讨课程内容和流程。梳理三科教材中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内容,语文科目有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 长征》、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历史科目有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道德与法治科目有九年级上册第5课《长征精神的内涵与传承》。教学则以语文《老山界》为主,道德与法治、历史两科教学内容为辅。
第三步,共商教学设计。任务1:了解长征历史,由历史教师指导学生梳理长征的背景与过程。任务2:体会长征精神,由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读语言,感受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任务3:传承长征精神,由道法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以及如何在新长征路上传承长征精神。
第四步,执教教师结合学情二次设计。增设情境任务:“长岭街道即将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他们希望学校推荐一名宣讲员,讲述长征历史与长征精神,请根据今天的教学内容,从‘我说长征历史’‘我说长征精神’‘我谈长征精神传承’三个方面撰写宣讲稿。”
第五步,融合课堂实践与听评课活动。三科科组长组织科组成员观摩课堂,并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结束后,授课教师讲解《老山界》教学设计的共性目标与内容板块个性化调整,听课教师分享观课心得,形成评课活动记录。
第六步,聚焦主题进行剖析升级。再次研讨,发现此次实践课例中,教师综合实力不足,侧重点发生转移,语文主体性被削弱,进而开展“如何立足学科主体开展跨学科教学”交流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形成研讨主题的剖析报告。
三、确立“三科共育”融合模式
1.“主题式”融合模型。以铸魂点“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党的领导”为例,通过集备,确定铸魂任务:出版《红星的意志与光辉》校园报纸。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教学课,让学生了解报纸的出版知识。历史教师讲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语文教师梳理《红星照耀中国》重要人物及事件,学生了解长征中的艰难险阻;道德与法治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长征精神,明确责任担当。课后开展“红星之旅”观影活动,“学红星榜样,我是有理想的少年”演讲活动,设置“校园中的红星榜样们”推荐箱给学生投稿。最后,小组讨论确定报纸内容,以“红星的诞生”“红星的风采”和“红星的精神”三个板块分工合作出版报纸。
2.“主导式”融合模型。立足学科立场,锚定核心素养,其他学科辅助参与教学过程。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九年级上册第5课《延续文化血脉》为例,教师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文化,通过“展岭南文化”“现舞狮风采”“话舞狮意义”“扬文化自信”四个板块组织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舞狮表演,欣赏顶尖醒狮比赛视频。采取一主一辅式,与语文“联姻”,融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釆访》内容,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设计采访问题,实地采访当地醒狮传承人、学校醒狮社团成员等,感悟精神力量,增强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注:本文系第二批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基于义务教育统编三科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DJY-2024-A-a03)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